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6:46:39
摘要:
《管子》蕴藏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对齐国的富强和繁荣起到重大作用,强调得民心、顺民心,主张礼法并重,既提倡法治,又注重道德的作用,很多方面揭示了国家管理有效的方略,为现在我国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关键词:管子 以法治国 从严治党
一、管子治国要略及其背景
管子小时候家里家境十分贫寒,做过很多工作,因此也游历了很多地方,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中下层的劳苦大众有了深刻的了解,这对他后来的治国对策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从先人的治国理念,到诸国恃强争霸的残酷现实中,管子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得失与治国成败的密切关系。 在《管子》一书中,许多地方都曾提到以人为本的观点,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他非常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注重顺应民心民意,认为治国要以民心安定、百姓乐业为本。要做到与民以利,约民以法,主张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得到民心拥护在于政顺民心,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管仲坚持物质生活条件,是伦理道德的物质基础。要想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思想,首先要仓廪实、衣食足,物质生活条件充足了,人民的需求达到了,就会知礼节、知荣辱,接下来就必须加强社会教化作用,提倡人们道德修养。《管子》意识到了教化民风与政治统治的密切关系,这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对巩固政权的作用,而且影响子孙后代的成长,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即认为道德教化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其主张守国之度,在饰四维,所谓四维即礼、义、廉、耻。《管子·牧民》指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也就是说维系国家命运的四条准则,缺一条则国家不稳,缺四条则国家覆灭,并认为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②
明君治国,渴望获得贤才之士。管仲在分析治国各种要素中,十分强调人才的作用,君主应注重培养贤能之士。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种植谷物一年就会有收成,种植树木需要十年,培养人才需要一生的时间。树人是发现、培养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发展生产,治理国家,长远大计关键在于造就人才。而真正的贤才,必须具备仁义之德,依法行事,君主所以能保持尊严而安定,在于有贤臣辅佐。辅臣贤,则君主可以保持尊严,国家安定,治理人民,所以备长在乎任贤。在考察人才方面,《管子》也有独特的见解:君主在用人方面要注意考察臣属的政绩、能力、品行和德操,在《立政》篇中提出了三本、四固说,所谓三本,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即臣子的德义要与他的爵位相称,臣子的供给要与他的俸禄相称,臣子的才能要与他的职位相称,这三个方面相称与否是国家治乱的根源;所谓四固,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④卿相必须遵从道德而行仁,得到群臣的拥护。大臣应该举贤让能、同心协力;将军行令要不避亲贵,一视同仁;地方官吏要重视农业,注重地利,而不轻易课税,使人民怀念自己的产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不能任用;如果任用了,会给国家造成危害。四固是国家安危的根本,使人才任用上有了可遵循的标准,另外突出了人尽其才、用人相适的原则。如果盲目任用,则会给国家、人民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或者造成浪费人才的后果。
治国需要开明的君主。在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君主的权利至高无上,国家兴衰成败往往取决于一人。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君主是否开明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君主的自我修养,对于治国非常重要,故《管子》强调:天下者,无常乱,无常治。不善人在则乱,善人在则治。《管子》强调了君主的自我修养和道德约束,提出了君主应加强内心修养、排除私欲、遵守法度、以身作则。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②君主的带头、引领、示范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同时,管仲认为,禁奢侈,尚节俭,必须从君主做起,认为君主只有排除了私欲这道心中的屏障,才能顺应天命、掌握天道,才能得到百姓的顺从拥护和臣子的敬畏服从,才能不失君权,长治久安。
二、管子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党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以法治国的典范,被誉为"法家先驱"。他的法治思想,对齐国的富强和繁荣起到重大作用。管子主张礼法并用,德刑并重。他说:法,天下程式,万事仪表。他认为法治对于国家的治理非常重要,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即法,是用来激励建功,威慑暴虐的;律,是用来确定名分、制止纷争的;令,是用来命令人们知道应做何事的。概言之,它是用来作为治理百姓的工具和手段,达到社会安定的。同时,法律也不是凭人的喜好随意制定的,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事事都要用法来督查,法要经过权衡得失来制定,权衡得失则要以道,即事物的客观属性为根据的。这样一来,立法反映了社会的客观内容,使其有了公正,客观的性质。
在立法思想原则上,管子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子·任法》强调: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管子认为:行法必须自上始。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法是君主治国的法宝,发挥兴功惧暴、定分止争的社会功能。虽说古代的君是法的制定者,但在行政法令的时候也必须以身作则,也就是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君子要以身作则,务必要做到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政,而不能淫意于法之外或惠于法之内。但凡君主是法令为儿戏,委屈法理而迁就私心,破坏政令的完整,就会招致富人贿赂,小人当道,色欲熏心,从而走上亡国之路。所以君主在执法问题上要公平公正,行法要不论亲疏,不分远近。不仅如此,执法、守法还应该从近臣和显贵们做起。《管子》非常重视吏治,认为吏治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兴衰,因为吏治是关乎国家的治乱之源,应以法为本,用制度来约束。
这个见解,与我国现在的全面从严治党不谋而合。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强调法律的执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在本世纪末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用铁的纪律与规矩管好执政党本身。一些思想混乱,生活作风腐败,组织纪律松散的执政党是没有未来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是党要管党的基本原则,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方针和要求。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才能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之贵,在于行,管子的做法值得借鉴。从严治党首在从严治吏,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从严治党重在厉行法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因此,依法治党,是党要管党的基本方略,是执政兴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兴党旺党的基本标准,更是我们从严治党的根本遵循。从严治党,严治与法治的统一必将成为要管党的一种新常态。
三、从管子到从严治党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管理国家就要研究运动变化的复杂社会活动。管仲在治国过程中,一直注重社会调查,从齐国国情出发,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改革,制定实施了一项项切合实际的政策,最终使齐国走向强盛。《管子》认为君主治理人民应讲究四个诀窍,即必知其疾,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意即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在治理官员上,《管子》认为有效的吏治,还在于官员要安其位、务其职、荣其名,以法律制度作为基础来约束官吏的权力,同时讲究赏罚分明,有功者赏,乱治者诛⑥。
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四个全面”战略政策并坚决贯彻执行,改革已经到了攻坚时期,我们必须寻求更大的突破。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从严治党刻不容缓。从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告,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四风涤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与此同时,一边扎牢制度篱笆,一边剑指沉疴顽疾,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了中共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严肃党的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严治党,要有坚决有力的措施手段。廉政建设,反腐斗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中央决心很大,态度明确,将反腐倡廉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强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要求狠抓不放、常抓不懈。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是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必须依靠严明的政治纪律,时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才能让人民看到切实成效和变化,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因此在用人考核上必须十分严格,除了政绩与才能,更要注重品行道德,特殊时期尤其要增强节俭意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必须严厉杜绝奢侈享乐,贪污腐败之风。管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管子·八观》中提出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奢,为国之急也,明确提出了贿赂是祸国的根源: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乡官毋法制,百姓群徒不从。我党注重干部办公节约与管子强调的廉洁奉公是不谋而合的。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求思想的纯洁和廉洁奉公,还要有能力,能为人民办实事,这就要求在党员的发展上要严,严格遵守法规法纪。昔日管子以法治政,从挑选执政者入手,帮助齐桓公用三选法(所谓三选,就是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的官吏选拔制度)选拔人才。三选法的大体内容就是把地方的贤人、能人推荐到中央去,并给一定的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有德才兼备者,国君任命为官员。其目的是为了排除为臣不臣的现象。
《管子》提出:上之所好,民必甚焉。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管理好上层建筑,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从严治党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管仲说的是君主统治下的法制,他的上是上层人士,是为君主的统治服务的,管理臣民的手段,而现在我们国家的从严治党是讲的是对我们执政党的必然要求,是为人民服务提供保证,是与管仲的思想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是主导地位不同,管子的思想是赋予了统治者绝对的主导地位,管子强调的是一种统治手段,而统治者却在法之外。从严治党强调的是人民的主导地位,一切以人为本,人民当家做主,虽然不排除政府以法律作为治国手段,但政府确实是在法律之下的,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执政需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旨在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纯洁党的组织,坚强党的队伍。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我们研究管子的以法治国思想,不能照搬硬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 1]管子[M],北京出版社,1995
[ 2]管仲.管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 3]刘兴富.贤臣名相.管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102
[ 4]黎翔凤管子校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 5]赵志鸿,《管子》的哲学思想与治国理论简析 [J],菏 泽 学 院 学 报 ,2012第 34 卷第 3 期
[ 6]张要登,论管仲的法治思想[J]管子学刊,2004年第4期
[ 7]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
[ 8]李耀.《管子》政治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
[ 9]瓦永乾 ,马 森,《管子》治国思想的渊源探析[J]管子学刊,2009年第4期
[10]陈小华,管子中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3 9卷第6期
[11]江慧萍.《管子》安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2013
[12]张要登,论管仲的法治思想[J]管子学刊,2004年第4期
[13]马志忠,略论管仲的以法治国思想[J]管子学刊,2006年第4期
[14]边晓梅,宗基,试析管子的治国思想[J]管子学刊,2002年第 2 期
[15]360百科:http://baike.so.com/
[16]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http://www.ccdi.gov.cn/
上一条:总第51期 简析管子治国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 下一条:总第51期 管子的法治思想对当代中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