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1期 管子资源经济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与运用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8 16:07:20


 管子资源经济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与运用

  杜国建

 

 

内容摘要 管仲善于利用齐国的特色资源和优质资源使齐国富民强国,管仲的资源经济学思想,开创了中国春秋时期资源经济学的先河,是唱响春秋时代齐国经济大发展的最强音。管仲的资源经济学理论,体现在《管子》的《轻重》篇中,《管子》的《轻重》资源经济学理论承载着管子丰富的古代国家经济思想体系。

我们要善于从管子资源经济理论体系中,学习和借鉴管子驾驭国家资源经济观的大思路、大设计,善于发现和利用全球优质经济资源和特色资源,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中国超级的人力资源和发达国家优质的科技资源,创造和研发世界一流的工业产品,培育世界一流的农业产品,为中国经济的优质腾飞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管子》   资源经济学    社会发展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运用国家物质资源进行经济开发的一代资源经济理论学巨匠。管仲善于利用齐国的特色资源和优质资源使齐国富民强国。管仲的资源经济学思想,开创了中国春秋时期资源经济学的先河、是唱响春秋时代齐国经济大发展的最强音,是跨越齐国历史时空的经济资源学大发展的一颗璀璨的恒星。

管仲的资源经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管子》的《轻重》篇中。《管子》的《轻重》资源经济学理论承载着管子丰富的古代资源经济思想体系,是独立于《管子》一书单独编印的经济著作。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可见,作为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对《管子》的《轻重》篇经济治国著作倍加珍爱。

今天,我们研究《管子》的资源经济学理论,能够对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

 

一、 管子资源经济学理论体现的历史物质元素

管仲的资源经济学理论,孕含着深厚的东夷历史文化基因和齐太公兴齐治国的经济理念。从今天淄博考古学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阶段的遗存和古代地域资料来分析,古代淄博地区的淄河和青州地区的的弥河流域,是《尚书·夏书·禹贡》记载的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光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浠,海物惟错。岱畎丝、炱、铅、松、怪石。据此可考,在今天淄河和潍河之间是禹夏所设的古九州青州之地,是古代东方的中心,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古就有盐、丝、矿石等极具东方特色的经济资源。

从姜太公治齐开始,齐国便开始利用齐地的资源经济发展齐国的商品经济。直到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期代,齐国全面进行资源经济开发的国家制度,才得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使齐国的经济达到空前的发展高峰,一致形成系统的资源经济学理论。《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设轻重渔盐之利。春秋时期的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在海疆辽阔的齐国半岛,齐国的治国理念和商业经济发展已经在诸侯国中倾城生辉。

第一,齐国的农业资源是管子资源经济开发的第一要务。管子的扩土垦荒土地资源开发政策,为齐国农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管子的土地资源开发发展过程中,管子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生产的措施,并加强兴修水利的力度,从而使齐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在当时诸侯国中居于领先地位。

桓管以前,齐国农业的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比较低,以至于粮食不能自给,不得不靠从外国进口粮食。齐桓公曾说:吾国者,馈食之都。(《管子·度地》)管子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改革的措施, 相地而衰征,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大增加。有人推算,桓管时期,齐国粮食(粟)平均亩产量为90斤,从而出现了粟如丘山的可喜景象。齐国一下子由原来的粮食输入国变为粮食输出国。

在管子的农业资源经济理论中,发展土地资源、人口资源、粮食资源是体现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之间又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是这三大要素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离开了一定的农业政策是不行的。桓管正是采取了一系列优先发展农业、保护农业生产的措施,才是齐国出现了地广、人众、粟多的强盛局面。

第二,齐国就把发展渔盐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桓管时代,齐国继承了这一优良的经济传统,使渔业生产的产运销一体化,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鱼盐之利,通输海内。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的效益。

齐国封地三面环海,海岸也比较平直,非常适宜于盐业生产。而食盐又都是人人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太公封齐前,这里的制盐一般是依赖自然蒸发,由于完全依赖于日光,所以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太公封齐后,就开始变自然蒸发制盐为煮盐。煮盐的生产方式简便易行,由于煮盐的温度高,水分蒸发快,食盐结晶快,所以较之自然蒸发制盐来说,生产周期短,产量高,质量也好。这样食盐便成了齐国的特产。关于齐国的渔业情况,现存典籍记载的不多,桓管时期,管子为了提高齐地渔业资源的质量,把鱼类当做祭祀的供品和士大夫的食用佳肴,以此使齐国的鱼类价格大大提高。关于齐国利用鱼类的记载,《晏子春秋》关于齐景公一次赏赐弦章五十车鱼的记载,可以说明管子能够善于利用齐国的渔业资源,提高齐国渔业的收了入。

第三,在管子资源经济的理论体系中,管子对齐地矿山资源的经济开发是对中华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春秋时期的齐国具备了早期发明冶铁术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而齐国故城西不到10公里就是优质铁矿所在地黑铁山,据最新的专家测试研究证明,早在西周晚期黑铁山铁矿就被开采和冶炼。由此,淄博的黑铁山地区是我国最早发明冶铁术的地方之一,齐国的黑铁山是中国东方冶铁的发源地。

综上研究表明,齐国冶铁资源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为齐国冶铸技术及社会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冶铁资源研究的物质支撑和科学依据。依次所论,依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齐国的冶铁术在春秋时期的齐灵公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叔夷钟》铜器铭文记铁徒四千;春秋早期齐桓公时期《管子》就有断山木,鼓山铁的载述。考古发现,临淄齐故城内发现六处冶铁作坊遗址,其中齐故城东北部铁作坊遗址测试证明其时代已早至西周晚期。文献和考古资料互为印证,春秋中叶以前齐国的冶铁术以具规模,进而知齐国冶铁书的发明时间当在西周晚期。冶铁术在齐国较早出现当与齐国重工商、地处多盐卤山林之地、铁矿资源丰富相关。铁骑在春秋时期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从而使先进的封建关系在齐国较早出现。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分等级收成好坏而征收地租,继而土地私有现象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齐国很快民富国强,称霸诸侯,由此而成为泱泱大国矣。

管子时期的铁器的推广和使用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冶铁业的发展与一国政治经济的兴衰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是一国强弱的标志。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明确指出: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齐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战国七雄之一,与冶铁业的发达不无关系。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说: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划时代的成为五霸之首,在诸侯中特出一头地,在这儿可以找得出他的物质根据。煮海为盐积累了资金,铸铁为耕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所以桓公称霸并不是仅仅由于产生了一位特出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于这位特出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国富强的基本要素。可见,铁的冶炼与使用在齐国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

综上所述,先秦齐国是我国最早发明冶铁的国家,而齐国的采矿冶铁之地当在淄博铁山,年代应在西周晚期,若此,淄博铁山就应当是中国冶铁的发源地。

 

二、管子资源经济学理论体现的国家治理元素

管子在资源经济治理方面,由于首先采取了一系列实际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齐国的资源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富强国富民的目的,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

首先,管子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人口管理的措施。《国语.齐语》载:管子治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市立三乡。《管子.小匡》,当时齐国首都临淄以是天下闻名的商业中心。

在古代齐国,人口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齐国统治者认为:人口众多为国家兴盛之首。管子为了提高齐国人口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采取了,来民、留民、富民、教民政策,使齐国的人口大大增量。据《国语·齐语》的记载:管仲相齐,叁其国而伍其鄙,治国以为二十一乡。每乡2000家,计4.2万家;鄙有五属,计45万家,国鄙合计49.2万家,以五口之家计,齐有246万人。这是一个保守数字。正是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齐国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农业发展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各国。

第二,在产业资源布局方面,《管子》根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分区域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如在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盐业和渔业,以盐富国;在平原和淄河流域种植粮食,养蚕,提倡纺织手工业;这种生产区域的划分在轻重九十篇也有所体现,并提出了视时而立仪的观点

第三,国家采取行政干预手段管理经济。管子利用行政干预管理国家资源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好的保持资源经济的发展。《海王》中官山海政策、《山国轨》中的盐铁政策、《地数》中的矿产垄断政策,都是利用行政权力俩宏观控制的。《轻重》诸篇中的行政命令叙述的最多,如:管子对曰:请以令与大夫城藏。

第四,齐国素有重视工商业的优良传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把发展工商业当成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齐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他首先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观点。主张四民按照职业分区定居,即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于田?,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小匡)。《管子》的四民分业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关机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其次是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对盐、铁为主的山海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除局部垄断外,还采取民办官营得办法,允许民间开采和生产摆阔盐铁在内的山海之利,但是其产品由政府统购统销。再就是鼓励、引导和发展家庭手工业、使之成为齐国伐打的工商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五, 管子十分重视手工业资源的开发和生产。齐地的制铜业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齐国的制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其一,冶炼技术的进步,《考工记》有关于“六齐配方和冶炼火候的描述。其二,出土青铜器数量的增大。1971年至1972年发掘的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虽是多次被盗的残墓,仍给我们留下了上千种精美珍品。《国语·齐语》载:小罪谪以金分,美金以铸剑戟,可知当时齐国推行金作赎刑,并主要以铜为兵。凡此都说明齐国的青铜业是相当发达的。齐国的手工业在冶铜、冶铁、纺织、制陶以及漆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

第六,齐地宜种桑麻,发展纺织业。《史记·货殖列传》载:於是太公劝其女工,极技巧。故齐冠带衣履天下。自西周以来,尤其是春秋时期,齐国纺织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从考古发现中也可看出,郎家庄一号东周墓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主要是丝麻织品。丝织品有绢、绵、丝编织物和刺绣;麻织品是一平纹组织的麻布残片。从上述出土的丝织品和麻织品的织做技术看,春秋时期齐国的纺织水平相当高,足见其纺织业的发达。

第七,管子在盐业资源经济的理论建设体系中,齐国通过垄断重要的自然资源,对铁矿、盐业等专管、专营,实行官山海的政策,王之国,谨正盐侧,齐有渠展之盐,君伐?新,煮?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吾减矣用轻重之术获取大量的财政收入。主张国家要主动参与商品的流通,主语王国则哧溜而止矣,达到控制经济发展的目的,以节时于政,于时往矣。

第八,齐地是我国古代陶器发源地之一。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就出现了专门从事制作陶器的手工业者。典型龙山文化时期生产的蛋壳陶把这儿的制陶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从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等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陶器看,齐国的制陶技术,是当时各国技艺最高的国家之一。

纵观管子的《轻重》著作,管子通过他富有建树的资源经济思想构筑起一个完整严谨的国家资源经济体系,在这个国家经济资源体系中,管子注重齐国本国经济资源的健康运作和其它各国的自然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和商业资源紧密联系,在实施以强齐为目标的资源经济过程中,管子强化本国财富和粮食的积累,让人民有稳定的生活,确保齐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至此成就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子的资源经济思想,得到了许多海经济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日本的经济学者冈田曾说过:管子的经济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家、学者有直接的影响。管子不愧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闪耀的伟大人物。

 

三、新常态时期的中国经济需要借鉴和学习管子资源经济学理论

 今天,中国经济正以飞速发展的超极速度,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领军团队。在中国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体系中,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资源学理论、学习和借鉴《管子》的《轻重》篇理论,不断提高我国当代经济的发展的质量。

管子日: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管子·地数》。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善于从管子资源经济理论体系中,学习和借鉴管子驾驭国家资源经济观的大思路、大设计,善于发现和利用全球优质经济资源和特色资源,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中国超级的人力资源和发达国家优质的科技资源,创造和研发世界一流的工业产品、培育世界上一流的农业产品,为中国经济的优质腾飞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一,我们要借鉴《管子》经济学理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管子日: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也《管子·小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16年,我国申请专利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从创新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指标来衡量,我国实体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核心技术和工业产品质量不高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扭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不足,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作为高技术产业的排头兵,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超过11万亿元,居全球第一;网民数量超过7亿,是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但是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控制芯片、数控装备、核心元器件等核心技术方面还高度依赖进口,每年近八成芯片依赖于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因此,我们要向《管子》学习借鉴国外高科学技术资源,加强我国的高科技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实体经济技术水平、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的根本途径。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费用的比重一直在5%左右徘徊,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超过10%。为了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超越,我们必须要按照中央要求,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不断优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辐射能力。

在人才资源的优化、创新方面,我们要向《管子》学习借鉴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加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当前,我们要在两大重要方向上下功夫:一是切实落实本科院校和专科职业院校及社会科研机构的所自主权,以人才权和收益权激励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转化;二是通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保护研发人员的权益,提高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切实落实的关键在于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国有资产管理等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衔接的制度,需要在工作中予以改进。而保护知识产权的突出问题则是如何通过司法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改善,解决被侵权企业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的困境。总之,多策并举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第二,努力建立我国优质人力资源的超级大国。管子日:力地而动与时,则国比富矣。《管子·小问》。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人力资源的超级大国。人力资源的优化必然带了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到精准扶贫的作为,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亚投行的践行,从国企改革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以崭新的国家人才资源发展理念来标注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方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新科技发展、新业态发展的动力之源、路径之源,是依靠全民族的智慧来推动中国人才资源和科技经济结构升级的新型力量。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3万户,比2015年同期增长11.6%,平均每天新登记4.51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达到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1.51万户。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

《管子·轻重甲》说:今为国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癝。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专业化大众创业空间发展,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创新服务体系,为双创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双创代表着中国十三五的崭新开局,也代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迈入决胜阶段,同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战。双创将中国使人才发展战略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高度。

双创是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机遇,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中国实践,已经在今天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大众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人才创新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第三,提高我国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管子日: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任法》。今天,我们在利用传统资源、开发新型资源方面,我们要借鉴和学习《管子》深入开发国家资源的发展理念。提高我国开发新能源、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质量,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实体经济结构中的高质量增量部分,加强在引领实体经济升级的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移动支付等新业态保持高速增长,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活力。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新兴商业模式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

作为一个具有超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传统产业在全球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中国再次被列为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第一。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2016年,我国天宫二号和神州十一号相继升空,长征五号首次亮相,显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大国风采。在科技创造领域;横空出世的大疆无人机,迄今已占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华为,格力等公司,践行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在技术崛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技术的力量。

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需求正在从大规模、同质化走向高质量、个性化,而传统产业的供给结构和质量还未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我国传统产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了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和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未来,要围绕两大方向着力下功夫。  一是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能够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商业服务,而且也为制造业创新和竞争力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和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更加了解广大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对接,并基于对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实现按需定制等新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的低库存和高利润,创造新的产品和市场。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将制造业的生产系统与网络平台连接融合,实现数字化、高质量、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幅改进工业生产流程的效率。二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水平。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首先要靠质量标准的全面提升和严格执行,要靠广大制造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练好内功;其次要充分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提升职业操守,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数量时代走向质量效益时代。

总之,中国经济的腾飞,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只有坚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经济资源思想的精髓、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上一条:总第51期 千古奇人、奇书:管仲和《管子》      下一条:总第51期 简析管子治国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