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18 16:33:06
千古奇人、奇书:管仲和《管子》
龚 武
第一节 管仲其人
管子(前723~前645),字仲,名夷吾,世称仲父,谥号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管子身世坎坷,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与鲍叔牙结为好友,一同习文练武,学得文韬武略。曾务过农、帮过工、当过兵、经过商和做过小吏。
约于公元前700年前后赴齐国,与好友鲍叔牙(前725~前646或644)一同被齐僖公(?~前698,前731年~公元前698在位)任命为傅(古代官职、宫廷教师),教傅齐僖公次子公子(姜)纠,先后长达15年之久。
公元前698年,管子与鲍叔牙最后告别故园。同年齐僖公长子,即世子(太子)公子(姜)诸儿继位,史称齐襄公(前698~前686在位)。
公元前686年冬天,齐国宫廷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和大夫连称、将军管至父联手弑杀。公孙无知篡夺君位不久,大夫雍林和齐国二守之一的上卿高傒,共谋诛杀了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
齐国内乱前后,鲍叔牙辅佐公子(姜)小白流亡莒国。管仲辅佐公子(姜)纠赴鲁国避难。
公元前685年,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公子小白在鲍叔牙保护下率先回到其国,继承君位,史称齐桓公。为帮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管子箭射小白,中衣带钩。鲁国出兵帮助公子纠争夺君位战败。后鲁国迫于齐国外交压力杀公子纠,囚禁管仲。在鲍叔牙大力斡旋下管子被遣返归齐,继而齐桓公在鲍叔牙说服下,捐弃一箭之仇,拜管子为相。
管子任齐相后,向齐桓公进谏先安内修内政,后攘外会盟诸侯、尊王攘夷的兴修霸业之策。齐桓公初始消极观望,经管子拼死相争之后方始采纳。齐桓公后又执行走样,未能优先致力于内政治理,然后才征战讨伐,而是让管子修内政,自己则把主要精力用于兴兵征战。
管子相齐的最初五年,即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81年期间,齐国形成一个独特的君相分治的局面,齐桓公以对外打战为工作中心,管子以整饬内政为工作重点。
管子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宽广的心胸,一心一意致力于齐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包容齐桓公的失误,耐心等待齐桓公回心转意。
这个阶段,管仲忠心耿耿治理齐国内政,推行齐国新政,实施以教为先策略,教官、教民,选贤任能,组成精悍国家管理团队,推动落实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发展生产,充实仓廪,礼法兼治,获得齐国上下拥护和信任。
另一方面,正如管子早年预言的:非夷吾莫容小白。管仲包容齐桓公的错误行为,依然对齐桓公的抱有充分信心,他与鲍叔牙联袂共进,继续践行以教为先的教君策略,利用一切机会,运用对话、文章、讲授,对齐桓公循循善诱,谏言教诲,建言献策,慢慢影响感化齐桓公,耐心等待其回心转意。
管子的宽厚、包容,以及长期的正面教诲,加之齐国遭致一系列的战场失败和外交失利的反面教育,齐桓公终于幡然醒悟,开始认同管子先内后外兴修霸业之策,并逐渐意识到兴修霸业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必须君臣上下相向而行,同心戳力,才能完成这项艰难的世纪工程,实现几代国君的齐国梦。
齐桓公醒悟之日,也正是管仲推行新政社会治理第一阶段工程几近于完成之时。所谓:三年教人,四年选贤以为长,五年始兴车践乘。(《管子·戒》)齐桓公由衷感恩管子的忠诚、宽仁、大度,卓越的智慧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为更好地实行管子新政,放手让管子发挥治国理政的才干,齐桓公决定赋予管子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威,尊管仲为仲父,赐封管子上卿爵位和足够多的田宅财富。
齐桓公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体现立场的转变和对管子的敬重,从长远的观点看,也证明了齐桓公作为一代明君,春秋首霸,实非浪得虚名,他赋予管仲更大的权威,为管仲在以后统揽国内和诸侯国两个大局奠定更坚实的政治基础,以便更好地发挥管子聪明才智,实现齐国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大目标。
公元前681年,管子正式兴车践乘开始亦步亦趋地推进首霸春秋的进程。当年齐国与诸侯国在北杏会盟,齐桓公第一次被推为盟主。
从此管子辅佐齐桓公在齐国国内和周朝诸侯国际两条战线,不断发力:以精神软实力,内政活力,经济实力,人心合力,推动与诸侯国的外交,形成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逐渐获得诸侯国信任和拥戴;而外交的成功,不仅振奋鼓舞了齐国民众,还获得了虚君共和的周天子的青睐和信赖,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齐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国际地位和领导权威。
齐国利用周天子的信任,充分发挥大国的担当精神,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地位,一方面积极扶弱抑强,维护国际秩序,对遭受夷狄侵扰的诸侯国采取兴灭国、继绝世的仁义之举,一方面组织诸侯国,对长期侵扰中原的夷狄部落予以武力征伐,一方面教训那些倚强凌弱的地区大国。
公元前651年,葵丘夏、秋两度会盟,标志齐国霸业达到鼎盛时期。诸侯国签订盟约指明: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周天子派钦差大臣与会赐封并嘉奖齐桓公。
管子国内和国际双管齐下,内以治国理政,外以共襄周室,实行两条腿走路,软实力和硬实力两轮驱动,武力和商利战两手都硬,征服强大与安抚弱小并举,呕心沥血,南征北战。
管子任相国辅佐齐桓公长达四十年之久。认真汲取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合民情、顺民心、固民本、恤民生的法令政策。
其中最醒目之处是扬弃周朝礼乐之治,首提以法治国,把廉、耻、礼、义定义为国之四维,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实施法德兼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人为本,和合故能谐等震古烁今思想理论付诸于齐国政治实践。
推行参其国而伍其鄙,在实行有效基层组织治理的过程中,达到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国防目的,从而建立起一整台寓兵于民、兵民错综、军政参伍的运转机制和管理体制。
走富国强兵,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路。在对外征伐和外交方面,多采取商利战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减少战争伤亡。
践行社会分工合作,实行士农工商,分业定居,以提高技艺和社会生产力;建立选贤任能的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次审选,可作上卿之赞(助理);设啧室之议,吸纳来自民众的批评建议。
创立并践行以轻重价值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统筹政治经济关系,合理发展社会生产:利出一孔,充实国家财力,建立政府引领下的市场调控机制;由官府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土地垦辟、山海、盐铁之法,革除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适当征发力役,注重自然生态保护;主张社会贫富适度,关注民生民瘼,实施九惠之教,救助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社会弱势群体。
齐国在管子的治理下,以区区海滨之国实仓廪,通商积财,最终不以兵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第一个实现了尊王攘夷的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避免了国家分裂,促进了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的历史进程。
作为学术大师的管子之所以能够在春秋齐国舞台上,游刃有余地统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治国理政实现齐国大治,辅佐齐桓公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霸春秋,得益于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一系列理论创新。管子建立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形势道哲学体系,在本体论和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是合于辩证法的,在历史观上则是坚持继承和发展并重。尤其是其辩证方法特有的概念,如形势、阴阳、参伍、轻重等哲学范畴,被对象化应用于全部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构成了庞大的思想和学术体系,换言之管子的成功和全部理论成果,也是他卓越的哲学思想的结晶。
管子一生勤于阅读、思考和写作,身后留下大量论著和内史关于他生前言行的记载文献,这些文献曾长期流布于春秋列国。由于传播手段和文献书写材料的原因,管子的论著和相关文献在后世传抄、整理和编修过程中,出现了篇章亡佚、散简夺误、钞胥误植、训校误判等问题,致使管书原始全貌已不可得见。
幸运在于,汉朝统治阶级极为重视传承古典学术,光禄大夫刘向奉命领衔编修出今本《管子》。这是一部比较集中、完整记录、保存管子论著和言行的典籍,反映了管子道德文章、生平事迹、治国经验和思想智慧。因此,尽管今本《管子》并非管书本身,而且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亡佚了十篇,依然属于残本,然而在实际和法律的双重意义上依然可以作为管子著作,是研究和传承管学的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
除此之外,管子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还散见于《左传》《论语》《国语·齐语》《韩非子》《列子》、贾谊《新书》、司马迁《史记》、刘向《说苑》、班固《汉书》以及《淮南子》和《东周列国志》等众多典籍。
第二节 《管子》其书
被《汉书》正确而确凿地记载为管仲撰的《管子》,今本《管子》是仅存的一部汉王朝诏令官修的个人文集,由西汉皇族重臣、光禄大夫刘向领衔编修,是一部厚重而博大精深的经典古籍。
今本《管子》原本86篇,洋洋18万言,今天读到的各家版本,现存《管子》实存76篇,10篇仅存目录,约16万言。是先秦篇幅最大的一部子书,约为《论语》的12倍,《道德经》的36倍。
《管子》包括治国理政,涵盖政治、哲学、经济、社会、道德伦理、法律、军事、外交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内容。
今本《管子》成书体例分为卷和篇两大层次,文献材料摆布又按题材、体裁和来源等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 7篇,《短语》 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 4篇,《轻重》 16篇。
对于《管子》的分组问题,刘向在《管子叙录》中没有交代。因此,有人认为这种划分不是出自刘向之手。
(巩曰国《<管子>版本研究》第9页)
分组问题此可存而不论。从现存今本《管子》文本分析,仔细品读、辨认,大致可做论和史两分:
第一大部类是论。即管子论著,现存50篇。除了在经言,外言;短语和管子解部分,在杂言、轻重、内言部分里,也包含有管子的论文。
这些论文,一部分属于早期管子担任齐宫廷教傅时编写的教材、教科书,如《管子》中《牧民》、《形势》、《权修》、《乘马》、《幼官》、《幼官图》,即经言、外言、区言和管子解诸篇等;也有一部分属于公文性质的上表、奏章,如《霸言》、《关山海》、《版法》、《明法》、《任法》、《法法》等。
管子还撰写一些专业性很强、属于科学论文范畴的文章。如《宙合》《四时》《五行》《度地》《地员》《水地》《心术上》《心术下》《白心》等。
第二大类别是史。现存26篇,属于齐国内官存史资料文章,内史实录档案或文献摘抄的涉管事迹和言论,如《大匡》、《中匡》、《小匡》,以内言和轻重等最为集中。
论即管子著作,是为主;史为史官之书,是为辅。论和史辑合为一体,融汇于一炉,乃《管子》生焉。论与史互补而互文,形成该书内生性强大的完整体系。
在此意义上,《管子》的责任者无疑是管子,至于该书的形式面貌,编修体例存在一定瑕疵,以及其他技术性的问题,就管子和管书而言,不任其咎。
这些论著和史料,都是刘向负责组织或亲自搜集、整理出来的,并成为编写今本《管子》的原始资料,具有不可动摇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与管子同名的《管子》是一部厚重而博大精深的经典,是储藏管子精神遗产的文献汇集,也是我们了解管子最权威的文本。
管书,作为区别于今本《管子》意义上的称呼,有其独特的学术意义。今本《管子》毕竟只是刘向编修后的面貌,至于管书的原始面貌和内容,应该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都大大超出今本《管子》。
关于管书的流传,韩非子曾写道:境内管商之法家有之。管书流传到诸侯列国应该开始于管子任相国的四十年间,尤其是齐国开始称霸诸侯,管子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
这些管子的著述是通过列国宾客赴齐国学习滞留期间,通过阅读、传抄而逐渐成为流传甚广的 “手抄本。
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管仲曰:此君之明也。
(《管子·中匡》)
随着一再的传抄和誊写,管书的内容和文本也就逐渐复杂起来,这一点在刘向在奉诏编修《管子》 时,讲得很清楚。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九府》书民间无有,《山高》一名《形势》。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向谨第录上。
(刘向《管子叙录》)
唐代以前,管子其人和作为其著作的今本《管子》,一直受到最高统治者和王朝治理者的青睐。以宋代为分水岭,管子其人和作为其著作的今本《管子》,受到了统治阶级和儒家某些代表人物的恶意攻讦乃至粗暴否定,黯然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退场,仅仅在文献学意义上被官方或坊间所低调保存了下来。
宋朝统治阶级丧权辱国之后,元代以儒家为官方意识形态,管子其人和作为其著作的今本《管子》,几乎被遗弃。明代统治阶级依然以儒学为正统思想,几位苏皖地方大员曾联手刊印了一部《中都四子集》《管子》位列老、庄之后,位居第三。当然也有一派下真功夫阅读独立思考的著名学者如清代俞樾撰《管子平议》,便尊重历史地敢于将《管子》置于《老子》、《论语》之前。
与宋朝一样,明代统治阶级继续以丧权辱国而告终。在清代文字狱的语境下,一些落魄或失意的读书人在潜伏状态下,不约而同地围绕《管子》校释训诂,翻刻、刊印之,以循抚先贤之幽情,寄托民族光复之梦想。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的思想家梁启超和康有为公开向统治阶级献策,呼吁把管子其人和作为其著作的今本《管子》,当做救世的法宝。
然而,康、梁的努力,像戊戌变法一样劳而无功。心有不甘的梁启超,流亡到日本,依然极力坚守对国人做一次管子和管学的启蒙的初心,写作了《管子传》,又称《管子评传》。第一次在国际和历史双重视野下,高度赞扬、评价管子,系统地介绍了《管子》思想和理论贡献。
在民国时期,《管子》陷入啼笑皆非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胡适之公开将《管子》指为伪书,一方面整理国故派的遗老遗少,企图依然以儒学对抗西学,乃至马列主义思潮。学术的工具主义于是应运而生,语出《管子·牧民》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被奉为国民价值观,得到大力的宣扬。管学再次进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然而,却被吊诡地隐去其出处,以致在很长时期,大多数人都普遍认为这是一句儒家的或孔夫子的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对旧时代、旧学术的廓清,《管子》研究进入新阶段。郭沫若《管子集校》在闻一多、和许维遹《管子校释》基础上,进一步汇集历代包括海外一些研究者对《管子》文本训诂校释的成果,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他对这些校释条目及其一些文本方面的意见。作为一部研究《管子》文本的参考工具书,尽管某些基本观点不尽得当,文本校注增益也不免存在鱼龙掺杂、莫衷一是的情况,然而对于管学研究者,依然大有裨益和参照价值。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学术界开展春秋哲学大讨论,其中关锋、林聿时发表的论文最具代表性,提出今本《管子》保存了管子遗著的观点,从而有力证伪了胡适的伪书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山东临沂考古发现《管子》竹简残篇之后,伪书说基本销声匿迹。与此同时,全国性的批儒平法运动,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对传统非管论的清算,管子作为法家的先驱,成为之后学界形成的新共识。
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两次涉管的学术讨论,尽管带有时代的特征和局限性,然而国家出版界从此将涉及管子的研究著述,列为哲学范畴和法家类别则是一个至今不变的成果。
当代《管子》研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基础上,有了开放、多元的视野,从而也就有了更多层级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加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历经几十年的不懈耕耘,以管子其人和著作《管子》为研究对象的管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为指导,超越狭隘的传统形式主义解注经典的模式,从哲学社会科学多元综合阅读的视角,从管子博大精深的经典原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其服务于火热的社会生活,服务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
今本《管子》的编修者或参与资料收集和编辑工作者,是汉代王朝专司修文、修史职务的朝廷命官,编书是他们的职务行为,因此理所当然要用《管子》命名,署名管仲撰,既是尊重原作,名至实归,也是编修者实事求是,不敢僭越掠美。
因此,现当代在法律意义上认定《管子》为管子著作,以规范对《管子》文本的署名权,以示对中华先贤管子的尊爱和敬重,是完全必要的。
从编辑学角度,原始管书的内容要远大于今本《管子》,但后者文本保存依然是迄今最完整的原生态文献汇集。毋庸讳言,囿于编辑体例的混乱,今本《管子》确实存在驳杂、凌乱和史论混淆而素称难读的弊端,容易给涉读之初者不能卒读,而造成此书确系集体智慧结晶的误判,因此,据以尝试编出不同面貌的新本《管子》,乃为侪辈后学者的任务之一。
管子是古代最早的唯物主义和辩证论者,《管子》理论基础是形势道哲学,核心是治国理政之道。《管子》第一个提出水地是万物之本的世界本原论和精气说。《管子》哲学方法是在继承中华古代精神文明基础上,创新高扬了阴阳、参伍和轻重等辩证逻辑范畴,是中国古典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管子》在以天地人三位一体为核心理念的前提下,提出革故鼎新,顺民心,利民生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有所作为的励精图霸襄助周室为总体战略目标,把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实现富国强兵置于优先地位。为此设计士农工商,分业定居、参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等一整套国家军政、社会管理体制。其中伍、轨、里、连、乡的基层政权体系,开启了郡县制的先河,被历代继承发展,影响到东亚各国,并为现、当代所借鉴、运用。
《管子》的法治伦理思想,开创了道德和刑罚并重的治理模式。既讲求以法治国事断于法,又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既极端重视政治学和法学意义上的牧民,礼、义、廉、耻和公、法、教、治,又推崇伦理学意义上,以君明、仁、圣、爱、利,臣忠、贤、诚、智、信和民慈、孝、悌、贞、节为核心观念的道德教化。
《管子》亦被称为人类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轻重论开创了对商品价值理论的探索,是价值理论的萌芽。比西方经济学发现劳动价值理论早了近二千五百年。
《管子》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主张盐铁官营,铸造货币,掌控粮食,国家控制商品流通,增加财政收入,防止贫富悬殊。《管子》提出关于刺激消费和侈靡消费的理念,把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当做发展经济杠杆的理论,放在当代也是非常前卫的观念。《管子》提出的九惠之教惠民政策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民政、民生和扶贫工程。
《管子》把教育、育人视为国家兴衰存亡的百年大计。提出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施教对象涵盖广博,从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开始,包括教君、教官、教民、教诸侯。《管子·弟子职》篇被视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学生守则,而备受推崇。
《管子》在军事和政治谋略上,既非常重视士兵的训练和兵器装备的质量,更具有服人以义而不以兵,必不得已而用兵,亦先之以义,节之以财,而以伤于民危于国为戒的战略眼光,是继姜太公之后兵学的集大成者。特别是首创了不以兵车而征服诸侯的商利战,独树一帜,屡试不爽,战功卓绝。
《管子》还保存大量上古宗教、历史、语言文学、农学、数学、统计学、土壤学、医学和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著作,人类珍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本文摘自作者所撰写皖籍思想家文库管子卷本论绪论)
(作者简介:龚武,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管子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