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2期 第十三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7/20 16:25:34


 第十三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陈宏光

 

第十三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美 圣贤之乡,管子故里,安徽颍上隆重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管学与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管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学研究。本次研讨会共收录来自各界管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论文84篇。这次会议及其研究成果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参加学者学者,专家汇集,人才辈出,青年人参会者接近50%,发言积极踊跃。涌现出一批有思想、有潜能、有思考的年青学者。其中在读研究生有45名,他们是管子研究会的生力军、是管子研究会的储备力量,也是管学研究的未来和希望。

2、论文成果方面,主题集中,观点多元,内容丰富,成果丰厚。各位专家学者的论文能够围绕主题,而且研究内容大多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会议讨论方面,大会主题紧扣管学研究与当今社会的实际(传统文化、特色中国理论),真诚交流,思想碰撞,观点新颖,精彩纷呈。

4、本次年会是一次换届大会,既有长期从事管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一些新近加入学会的新面孔。这次大会新朋老友相聚,可以说,是管子文化盛宴,是传统文化的盛宴。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次会议论文成果可以归纳为三个单元的研究主题。第一单元是以管学与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有27篇;第二单元是以管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有25篇;第三单元是以管学研究为主题,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有29篇。

 

第一单元:管学与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单元的研究论文,可以归纳为从以下几个视角,研究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链接。一是,从治国方略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二是,从吏治管理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三是,从智慧教化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四是,从思想集合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

 

    1、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

程必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与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思想》论述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大一统思想,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实践,从思想、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至今仍有历史借鉴意义。

龚武《管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上追根溯源,揭示管子政治哲学的基石天、地、人三要素,及其三者相调,有机统一构成了政治哲学,从而也是元哲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管子在哲学上继承了上古参伍和轻重之说,创造性地将错综参伍和轻重概念化为政治智慧,从而建构了管子指导相齐治理内政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践的坚实理论基础。

陈宏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治理思想的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是全球价值观,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我国宪法修正案,也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管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博大精深,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国家治理与社会共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李金龙的《管子治国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比较之管见》一文介绍了春秋战国纷乱交织之际,《管子》作为现实政治实践之作,既主张以法治国,又肯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性,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而儒家仁爱思想则为理想王国之统领者,其主要创始人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虽在当时恓恓遑遑四处奔走游学,却在后世被尊为万世师表。《管子》之作者管仲终于成就了齐桓公春秋霸主的地位,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儒家思想之代表孔子则创造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被尊为圣人。

汪锋华的《管子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世价值述论》一文提出《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管仲的思想主张和齐法家的治国理政方案,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和倡导的思想观念,是从理政治国、安民强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中提升出来的精神产品,而他在执政治国的实践中贯彻执行这些思想观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他原有的思想观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有重要的资政育人作用,值得研究和借鉴。

张军的《文化自信背景下国家治理理论的传统发思》一文认为《管子》是中国古代治理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依于治道提出治世标准,以天下为治域,认同贤明君主的权威,立足于民心和制度两个原则向度,君、臣、民、农、工、商、士各处其宜,务实财富与德性两个生活向度,追求生活治世,将无治、礼治、法治、经治和德治融合为生态式的一体之治。不仅符合现代作为善治的治理思想的系列特征,更是以天下善治实现了对公民社会善治的超越。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管子》之天下治理思想可作为发思之源。

颜蕙茹的《<管子>中的三种传统观念》阐述了《管子》中的三种传统观念:民众观、法治观、礼义廉耻观三个方面。

 

    2、从礼仪教化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

  史向前《管子的义维说》义是春秋以来的时代课题。管子最早说明了义的含义即是制、宜;明确提出了义出于理、也出于明君等的义生说。同时,在义的形式与表现上,管子区分了明君之义、社稷之义,以及天下大义等不同的层次与关系。这些既体现了管子义维说的思想特点,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正义文化的思想基础。

郭世东、马晓航《论管子的礼维思想》一文指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管学研究,认识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君主要遵从礼义,规范礼制,并且要尊礼守礼用礼,以礼教化民众,发挥礼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文章就礼维思想进行探讨,希望发掘其对社会主义德治建设的历史借鉴。

崔兰海的《人文到仁术:管子治国之道的人文精神》一文认为《管子》客观保留了先民通过鬼神祭祀、袚禊沐浴等祈福、养生活动,同时又赋予这些活动浓厚的人文气息。《管子》追求人与天调,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的治国范式。《管子》精气论推动了中医医理的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论也成为管内圣外王理论的根基。《管子》和乃生的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管子》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三个层面。《管子》实现了从人文到仁术的转化,播下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基因。

李晴的《管子中的礼与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文认为,管子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其礼学思想涉及治理国家、教化百姓、加强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在当代中国高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管子的礼学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钱璐璐的《管子的义利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文章认为义利之辩自古有之,但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价值取向都倾向于舍身取义,将义利对立起来,批判人们的逐利行为。但是管子却看到了利的重要性,仓廪实而知礼节他认为利是义的基础,这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不谋而合。

赵静静的《论<管子>中的&ldquo;信&rdquo;义观》一文认为,《管子》一书是记录管仲思想和施政方针的著作,内容博杂。从诚信和忠信两方面对《管子》的&ldquo;信&rdquo;思想进行分析,诚信主要针对国君个人要有良好的诚信修养,忠信主要指臣民对国君要忠信。&ldquo;信&rdquo;的作用是互动式的,将国君之信作为臣民仿效学习的榜样,倡导由上而下的重 &ldquo;信&rdquo;,将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何亦邨的《践行与发展: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管子>&ldquo;礼义廉耻&rdquo;思想的传承》一文认为《管子》&ldquo;礼义廉耻&rdquo;思想被朱熹吸收为&ldquo;朱子八德&rdquo;的内容,进而被张氏父子宰相作为人生准则吸纳到家训当中。这是一种优秀传统道德文明的传承,而且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ldquo;礼义廉耻&rdquo;思想是桐城父子宰相家训的文化渊源与思想渊源,更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渊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家训所传递的精神内容和&ldquo;礼义廉耻&rdquo;思想一脉相承。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ldquo;礼义廉耻&rdquo;思想践行、传承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传承发扬的过程。

 

3、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

 

陈英娟的《论管仲对周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认为周文化与先齐文化都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章从管仲的农本思想、政治思想、法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军事思想出发,探析了管仲对周齐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融合发展的过程,期望能对当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

孟祥运的《漫谈管子学规与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一文介绍管子学规内容,即是学生在老师面前如何请教、如何侍候吃饭、如何洒扫等日常规范,明确该学规对学院学规和家规家训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接着从四个方面介绍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指出管子学规体现的是古代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侧重于学生怎么尊师;孟子教育思想体现的是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育艺术的教育观念,侧重于教师怎么施教。二者正可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成为后世尊师重教的学习典范。

凤卓等人的《管子&ldquo;四民分业&rdquo;职业教育思想探究》论述了,《管子》是最早记载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著作,书中记载了管子&ldquo;四民分业&rdquo;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创新措施,更是一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知识文化的传播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借鉴价值。

方乾坤<管子>与<论语>孝道思想差异比较》介绍了,《管子》被认为是齐国法家的代表著作,《论语》则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两书中对行孝的要求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以管仲为代表的齐国法家与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不同主张。

焦艳的《试析<管子>与<论语>人才教育思想的异同》认为《管子》和《论语》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典著作,也都反映了当时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同样作为春秋时期记录管仲思想的《管子》和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二者的人才教育思想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深入研究二者之间人才教育思想的异同,其差异表现在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等方面。对比两者的异同,对于我们探析政治家和教育家之间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意义重大。

唐传炳的《管学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一文指出《管子》一书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地提出了&ldquo;以人为本&rdquo;的民本思想,并且提出了&ldquo;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rdquo;的民生主义的思想,&ldquo;以法治国&rdquo;的口号也是在《管子》中最先提出的。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阶段,管子的&ldquo;以人为本&rdquo;、&ldquo;富民思想&rdquo;以及&ldquo;以法治国&rdquo;思想对于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从思想集合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

尤进《从《管子》看齐文化的特点》一文认为齐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近年来逐渐被重视,而《管子》一书是齐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齐文化具有兼容包容、改革、义利并重等特点,这些特点在《管子》中有很好的体现。

伍振陵《从<管子>看先秦时期的史学》探讨了《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博大,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一书长期的被归类于哲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多是在哲学层面,为忽视了《管子》一书在先秦史学中的地位。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管子》与先秦主流史学著作存在不同之处,与同时期西方古典史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管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史学不一样的特点,与西方古典史学不一样的特点。《管子》一书在先秦史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管子》是具有史学性质的先秦典籍。

豆文凯浅谈管子与中国古代城池建造理念》一文认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城市历史和建城经验,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对于城池的选址、布局以及功能分区等理念,《管子》一书所勾画的建城理念,对于后世中国城池的建筑布局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林管子中的传统农具浅析&mdash;&mdash;以考古学研究视角为例》认为《管子》中关于传统农具的记述是其农学思想的重要物质基础与载体,同时是其传承发展中国优秀的古代传统农业物质文化的生动体现,而对于物质文化的研究是考古学的专长。本文通过考古学材料及考古学相关研究方法对《管子》中提及的传统农具进行分析,这一方面是通过&ldquo;二重证据法&rdquo;让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引入新视角进行《管子》农学研究的尝试。

何娟《管子养生思想彰显东方智慧与传统文化》介绍了管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管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部带有奠基性质的原典著作,管子的治国方略、为政理念尤为独到精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大典。但他的养生思想同样充满真知灼见,彰显东方智慧,具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李勇《论<管子>的诚信观》论述了&ldquo;诚信&rdquo;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管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巨著,关于诚信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管子》中讲诚信至关重要,并从多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诚信是为人处世不可缺少的德行,对君主、官员和民众三个群体都有其具体的要求。第二,《管子》将诚信的道德观念扩展到治国理政的领域当中,国家实行法治需要信赏必罚,以取信于民;外交上则讲究与他国之间结之以信,取信于诸侯,方可达成霸业。《管子》中蕴涵的诚信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诚信文化的宝库,发掘其思想精髓并大力弘扬,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诚信意识,建设诚信社会,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还有利于增强政府公信度。

吴荧《浅谈<管子>养生思想对病态养生热的意义》认为《管子》一书不是一本专门的养生学著作,全书也没有一篇专门论述如何养生,但是却处处可见其暗含的养生思想及其对养生意义的论述。探究其蕴含的养生思想,对引导人们正确养生,纠正当下存在的病态&ldquo;养生热&rdquo;具有重要意义。

邓焱《势&mdash;&mdash;从管仲的机数与势谈起》文章基于第六卷《管子&middot;七法》,第四十二卷《管子&middot;势》,以及《孙子&middot;势篇》之古理,联系今实,谈势之用,势之造,势之极。

 

  

    第二单元:管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单元的研究论文,主要从价值论、经济论、生态论、政治论和综合论等角度,研究管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衔接。1、特色理论的价值论;2、特色理论的经济论;3、特色理论的生态论;4、特色理论的治理论;5、特色理论的综合论。

    1、特色理论的价值

盛朝新《管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探》一文认为,管学内容博大精深,其治国理论极为精辟,见解深刻,特别是&ldquo;以人为本&rdquo;,&ldquo;治国之道,必先富民&rdquo;和法德并重的一系列思想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深远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典范。

汪秋菊《从管子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文指出,《管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的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作品总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提出的新的行动指南。《管子》一书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管仲经略思想与实践的实录与阐发,对于我们今天创造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借鉴意义。

徐亚哲《管子民本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一文指出,古往今来,执政者与人民的关系,始终是关乎治国兴邦的核心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变局之中,多数开明政治家、思想家即认识到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管子》中的民本思想构成了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ldquo;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rdquo;,华夏贤相,以民为本,齐国终成春秋一霸。民本思想,渊源流长,厚重积淀,融入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注入民族复兴的不竭力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给养,新时代,新论断,新时代,新观点,始终一脉相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我们党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力量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正是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传统,坚持创新,开拓新道路,引领新潮流,数千年前《管子》中的思想与今天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杜国建《管子乡村体制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借鉴研究》文章指出管子是中国古代能够创造新时代的杰出政治家,是率先实施乡村提质增效的大改革家,管子高屋建瓴地把农民、土地、山川、河流规划成合而为一的新型乡村发展体制,是春秋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缔造者和集大成者。管子的系列改革为中国春秋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为今天中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戴继诚的《管子治国理政思想探究》论文认为,《管子》一书包罗万象,宏博精深,被视为&ldquo;天下之奇文&rdquo;。文章从&ldquo;霸王所始,以人为本&rdquo;&ldquo;礼法并举,德刑相养&rdquo;&ldquo;利出一孔,国家本位&rdquo; 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特色理论的经济

郝健的《管子富民思想在当代脱贫攻坚中的价值》一文阐述了管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中留下了丰富的传说和故事。这首先基于他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其次是他留下了厚重的诸多思想。使得齐国在群雄并置的时代率先称霸四方。传统的观点上我们认为管子是法家思想的渊薮,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但管仲的首要身份却是政治家,即其推行的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管仲更是经济学家,在它的众多思想中这一部分显得尤为浓墨重彩,且对我国当下的脱贫攻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田戈《管子的税收思想在当前税收改革中的应用》一文说明了税制改革是一个关乎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我国国情认真仔细考察,并且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古今中外,税制改革方面的经验教训千千万万。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一味西化,生搬硬套别人的肯定是行不通的。在税收西化的今天,通过反思回溯管子的税收思想,古为今用,寄希望于借鉴管子的税收理论原则来指导我国的税制改革。

刘巍《管子财政思想的当代意义》一文指出,作为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与政治家,管仲在赋税、农业、货币等诸多方面实践了他的财政思想,并成功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他的财政思想值得后人去深入挖掘和仔细思考。当今,我们正在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很有必要研究先哲的观念,总结前人的经验,为解决当前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程家玉《管子的轻重理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论述了中国经济&ldquo;新常态&rdquo;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种&ldquo;新常态&rdquo;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laquo;管子&raquo;轻重理论的包含了丰富的市场流通规律和宏观调控理论,这对于我们应对新常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3、特色理论的生态

魏娜&ldquo;人与天调&rdquo;的生态观与新时期的&ldquo;封山育林&rdquo;》认为&ldquo;人地&rdquo;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不可忽视的问题,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发展长久。《管子》一书是春秋至西汉年间农业社会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提出的&ldquo;人与天调&rdquo;生态观是解决当时社会&ldquo;人地&rdquo;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管子》的生态观对&ldquo;封山育林&rdquo;国策的制定也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

蒋佃勤《论管子生态思想对新时代&ldquo;美丽中国&rdquo;建设的启示》一文认为,中华民族向来尊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存的&ldquo;贵和&rdquo;思想,注重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规范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格局。管子的生态思想体现在&ldquo;人与天调&rdquo;、&ldquo;天人合一&rdquo;,&ldquo;以人为本&rdquo;、&ldquo;中人之和&rdquo;,&ldquo;亲仁善邻&rdquo;、&ldquo;一匡天下&rdquo;,这与中华民族向来尊崇的&ldquo;贵和&rdquo;思想是一致的。新时代建设&ldquo;美丽中国&rdquo;,也是自然美、人美、世界美的架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推进,达到天人合一。所以管子生态思想与&ldquo;美丽中国&rdquo;建设有许多契合之处。

张辉辉的《管子的生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认为,《管子》思想中蕴涵着人与物齐、人与天调的生态思想。虽然《管子》的生态思想具有朴素唯物物主义的形态,但是其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态观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特色理论的治理

任泓睿《管子人才战略思想与时代新人建构》谈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分崩离析,各诸侯为了巩固其地位,争相招纳贤才。管仲在富国强兵的治国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一系列的人才战略思想。而这些思想在现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保兴《管学中的政治智慧及其当代意义》一文阐述了管子思想学说中的政治智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者在许多重大论断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管子思想中赋有明确的治国理政及政治概念,并有系统而深邃的论述、阐释,尤其在政治与教化、道与德的政治思想智慧等方面,均可以为当代治国理政思想提供借鉴,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赋有丰厚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上述论断具体表现为在社会政治目标、&ldquo;一体之治&rdquo;的宏观治理体系以及管子《内业》等蕴涵的修心政治智慧对当今社会干部队伍道德素质建设的启示等方面。

陈灵花《浅谈管子的民治思想》阐述了《管子》中的民治思想内涵丰富且与现实社会紧密贴合,本文拟从关注民生、顺应民心,申明政令、依法治国,注重道德教化、提升百姓素养,以及合理选拔并重视用人四个方面,来简述《管子》中的民治思想和它与现今新时代的一些传承联系。

罗翔宇《管子中的治民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认为《管子》是记叙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管仲言论与思想的重要典籍,是一部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其中关于如何治理人民的治民观点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管子》治民观中的法治精神、重视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倡导道德教化等观点对于当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意义。

张亚《从&ldquo;四个全面&rdquo;战略看管子思想的新时代传承》文章指出了齐国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管子的治国理政功不可没,管子在齐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奠基了齐国数百年的基业。十九大以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ldquo;四个全面&rdquo;战略也将为实现&ldquo;两个一百年&rdquo;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而在&ldquo;四个全面&rdquo;战略布局中可以发现管子思想的对应点,结合新时代来继承发展管子思想精髓对我国接下来进一步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吴健《论管子军事思想的当代意义》一文指出,《管子》一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且精深的军事理论思想,其中主要包括&ldquo;慎谋保国&rdquo;的战争观;发展生产基础上的富国强兵思想;严军纪、轻死节的练兵思想;兵未出,计先行的谋略思想等方面。研究《管子》的军事思想,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事业,推动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最终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吴树利《管子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认为,《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典籍,历史悠久,其所蕴含的学术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管子》中的官德思想极其丰富,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将着重分析《管子》中的主要官德思想和其当代价值。

 

    5、特色理论的综合

郭丽《浅谈管仲的激励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一文指出,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ldquo;圣人之师&rdquo;&ldquo;华夏第一相&rdquo;等。他在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过程中,也留下了极为丰富且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治国理政经验和管理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激励思想更是智慧具足,时至今日,仍具较强的普世价值,并对当今组织管理颇具诸多有益启示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文章试图发掘管仲的人的认识论及其激励思想,并认识其对当代管理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李帮《管子时势观及其现代价值》文章指出,时势观是《管子》思想中较有特色的理论之一,《管子》审时度势,指导人们更好的立身行事。因时而动、乘势而为之时,也要遵循规律、有所不为。《管子》的时势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下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胜小康社会之际,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启迪作用。

姚志远《管子农学思想对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启示》认为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珍贵的典籍,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学、教育、经济、军事等等,思想十分丰富。以上这些内容从古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而《管子》一书中的农业思想却较少有学者涉及或研究的不够全面,本文即是对其中的农业思想进行深入探究,重新发掘先人智慧,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有少许启示。

陈玉《管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指出,《管子》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民本思想。其主要来源是管仲的政治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富民思想、古典民主思想、教化民众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管子》的民本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陶雅《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管学的传承与发展》阐述了管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在我们生活中依旧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管学的历史传承,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参考。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笔者着重探讨了管学思想中所提倡的自然观,赏罚观,其思想价值历经千年岁月依旧煜煜生辉,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第三单元:管学研究

本单元的研究论文,主要可以归纳为从以下几个论述的方面,研究管学本身的思想与内涵。1、管子研究的典籍论;2、管子研究的治国论;3、管子研究的思想论;4、管子研究的经济论;5、管子研究的综合论。

 

1、管子研究的典籍

周怀宇《三国时期的管子思想》论述了三国时期,管子思想受到广泛继承。魏蜀吴三国汲取管子尊王攘夷思想而建国;汲取齐国自治的理念而形成区域发展的模式。魏蜀吴三国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长足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管子思想渗透三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这一时期最受尊崇的意识形态之一。

蒲霞<管子>立国·三观》指出《管子》内容宏富,涉及面很广,而其核心内容则侧重于如何才能建国、治国和立国。关于这些内容的论述,《管子》既涉及到宏观理论总结,也包括具体措施的说明。国家建立则必须要治理,否则国家不会稳固;治国的终极目标是立国,治国无道则国家不会发展,也不可能长久。综观《管子》立国的宏观理念,主要是人心观、因果观、人才观三观。

卢东《管子生平事迹的可视化分析》阐述了管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这必然与管子的生平事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管研究中,对于管子事迹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对管子生平行程轨迹的分析研究,发现管子的事迹分布地点与齐国的影响力密切相关,同时齐国国力的提升,又是管子相齐的最重要的政绩体现。

董玉影<管子>思想比较研究之综述》指出《管子》内容丰富,包含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法制、民生等方面,是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长期以来学者对于《管子》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比较热衷,并取得了众多卓越的成就。其中,一些学者采取将《管子》思想同其他人物或著作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且近年来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呈增长趋势,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涵盖了《管子》思想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冯传礼《考释管子是管叔鲜的后裔》认为要想厘清管子是周穆王或者是管叔鲜的后裔,必须从源头说起。三监之乱后,管叔鲜子孙们为避难改姬姓为管姓,从管城向南面淮河流域逃难,因当时淮河以南属楚,不属周天子管辖,沿淮地区是淮夷,周天子鞭长莫及,所以沿淮地区成了管叔鲜子孙的最佳避难地。

 

2、管子研究的治国

石耀辉《威立令行 统帅之道》认为权威是确保法立令行的利器,不论任何时代,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家庭,一定的权威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领导者、管理者,不仅仅要善于决策和用人,还要树立起一定的权威。文章从威必足以胜:领导必须有权威;且怀且威:如何加强领导的权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孙瑛《管仲的外贸阴谋对当今的外贸启示》一文通过几个故事阐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在外贸上使用了若干阴谋,不仅攫取了巨额财富,而且征服甚至兼并了若干诸侯国。这些阴谋,虽然损透了,但是促进了中国的统一进程,而且避免了流血牺牲和战争破坏。

陈雨婷《浅谈<管子>的和谐社会思想》介绍了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思想主要记载于我国传统国学经典《管子》中。构建和谐社会是《管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德法并举,和谐社会的保障;普及教育,和谐社会的生命线;保护环境,从社会和谐到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做到重民、爱民、利民等,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庭蕊《浅析<管子·侈靡>篇治国思想》说《管子·侈靡》篇是先秦时期伟大著作《管子》中十分重要的一篇,通过记录齐桓公和管仲之见的问答言论,集中体现了管仲的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治国思想,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思想更是开创了先河。其中的治国思想更是对现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周敏《浅析管子的军事思想》一文认为《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虽《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但其主导思想为法家思想,其中的关于谋略、布阵、用兵的军事思想极为丰富。

 

3、管子研究的思想

聂威万物一体思想或起源于<管子>》一文认为《管子》的万物备存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与我思想相通,但却并未做出义理疏通。以《管子》的万物一体思想通《孟子》,就能发掘出《孟子》的气本论;以《孟子》的万物一体思想通《管子》,就能突出《管子》不被道家重视的敬守勿失工夫论,同时也能把《孟子》中养吾浩然之气作为即本体即工夫的认知方法来源。《孟子》对后世的思想影响很大,今通过分析两书在万物一体思想方面的义理相通,可以丰富《孟子》的义理内涵。对照宋明儒者对《孟子》万物一体思想的发挥,或许可以说万物一体思想起源于《管子》。

刘峰<管子>现实主义政治思想与秦法家之比较》指出《管子》中的现实主义政治理念,主要有礼法兼顾、刑教互用、力德结合等一系列政治理论。《管子》作为齐法家智慧的结晶,与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代表的秦法家,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将法治与民本相结合,后者则以厉行法制而著称。总之,《管子》开创了儒法合流的先河,为后世的政治实践者提供了基础,在传统中国的法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俞凌欣<管子>与<韩非子>以法治国思想比较》一文认为《管子》和《韩非子》都以强国为出发点,构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体系,二者在立法、执法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强调法律的地位、对法律作用的认识、对法律特性的认识、对刑罚以及对赏与罚的认识上。对二者以法治国思想比较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当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孙立成《论管子的法治思想内涵及其意义》阐述了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并最早提出了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他不仅推动齐国走上霸主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开创法治国家的先河。管子正确认识法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抓好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法治的公正,做到法治和德治的结合。管子在用法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重把握法的规范性,从民本的角度作为法治的出发点。他的法治主义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时代需要,他的法治思想奠定了中国社会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当代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姜淑红《全面依法治国的现代启示&mdash;梁启超论管子法治精神》从管子是法治主义第一人,管子法治精神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现代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孟祥运《小议管子治国之策》认为《管子》思想博大精神,本文从管子以礼法并用的统治术、治国必先富民的政治思想及其重视农商并举的经济思想、重视选举制度等六个方面阐述其治国之策,认为管子提出的很多原创性的见解意义重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翠翠<管子>中的民生措施》阐述了《管子》一书将民生视为政权稳定、国家富强、称霸诸侯的决定性力量,在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指导下,治国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民富国强,《管子》将富民是作为第一要务,支持农业和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此外,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富民,还要重民心。政顺民心,《管子》关注弱势群体,建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使鳏寡孤独皆有所依。这一系列民生措施促进了社会稳定,为齐国的强大奠定基础。

方芳从《<管子>的民生思想看<李煦奏折>》介绍了《管子》是研究民生的一部集大成之著。《管子》中的民生思想概括来说主要有敬民、爱民、利民与富民。这些民生思想对之后历代统治阶级的施政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李煦奏折》是李煦在担任苏州织造期间向康熙帝上呈的密折,主要涉及民生与吏治。在民生方面,《李煦奏折》更注重于对江南地区的天气、收成、物价与灾情等方面情况的呈报。

 

4、管子研究的经济

沈尚武、袁岳《<管子·国蓄>篇经世济国的经济能力探析》一文认为《管子·国蓄》篇充分体现了当时齐国经世济国的经济能力。经济能力是经世济国的本领,包括利用民力民情的能力,利出一孔的掌控财物的能力,利用货币财政、价格和供求等轻重政策的能力。国家君主既获得了利益又展示了自己驾驭经济的能力,同时老百姓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生活的压力,进而巩固了国家君主的统治地位。

牛希璨<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一文认为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寓税于价;以商止战等管仲的经济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使齐国一度繁荣,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而且对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李钟琴《管子经济学如是说》指出管仲任齐相四十年,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管仲的经济改革,无疑是齐国迅速富强的主要支柱。其经济思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亦有今人不可企及之处。本文从探讨管子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入手,阐述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必由之路,汲取古人的智慧,古为今用,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服务。

黄昆《浅析<管子>的重农思想》认为《管子》一书是我国是我们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全书思想丰富,许多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与开创性与建设性,而且对后世仍然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重农思想是《管子》一书的重要思想之一,对重农的原因及兴农的措施,全书都做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论述,其中许多论见对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连伟<管子>农商并重思想探析》介绍了《管子》一书农商并重的思想有别于其他先秦诸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具有重要启示。

 

5、管子研究的综合

高自立《管子的教育智慧初探》从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规律三个方面进行对管子教育智慧的探讨。

胡瑾《稷下学宫学则与两宋书院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私学盛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齐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中,各家学派都可以自由的阐发自己的思想,各家相互交流,稷下学宫由此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稷下学宫以《管子·弟子职》作为学则,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且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重道的风气。至两宋时期,统治者以文治国,中国封建文化进入繁盛时期,书院也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两宋书院在开放的学术风气与以学生思考交流为主要教学模式等方面,同稷下学宫颇为相似。

关欣论《<管子·弟子职>的教育理念》指出《管子·弟子职》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通过对其内容的研究,可以窥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理念。这一时期要求学生能够温恭自虚、尊师重道、勤奋不懈。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弘扬,而其中的糟粕是要摒弃的。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曹冰冰《浅析相齐之前管仲的教学思想》指出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同时又是一名教育家,后人了解、研究较多的也是管仲相齐之后的教育思想,对其相齐之前的教学思想则知之甚少。齐僖公之所以任命管仲和召忽为公子纠师傅,他此时的声望应该就来源于其早期的教学、讲学活动。本文主要探究齐襄公时期管仲任公子纠师傅时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管仲教育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不足。

段梅梅<管子>的职业教育和社会教化思想》认为,《管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齐文化的开放、吸收、兼容并包与创新的特点。《管子》教育思想兼容各家,不拘成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互融性;同时又具有创新的特色,这是《管子》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之一。文章以《弟子职》《小匡》、《牧民》等名篇管窥《管子》的职业教育和社会教化思想。

上一条:总第52期 管子传(连载之二)      下一条:总第51期 管 子 语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