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2期 管子传(连载之二)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8 14:54:02


 管子传(连载之二)

  

 

1. 父母之邦颍上 孕育王者不死情结

管子故里安徽颍上,地处黄淮平原的南端,淮河与颍河的交汇处。长淮千里,清颍浩荡,进入颍地,已是中游或下游。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颍上大地,一望无垠,被形象比喻为襟淮带颍。颍上,好像一位母亲,滔滔淮河在南方宛如飘扬的衣襟,清劲的颍水好似舒展的衣带,维系在腰间,裙摆之处是一望无际的沃野、纵横阡陌的田畴。

两河乘山峦、岗原之势而下的山水,此时已势能尽失,浩然聚汇于这块低平肥沃的大地,失去主张或流连忘返一般,漫漶扩张,蜿蜒流淌,冲积出星罗棋布的湖泊,刻画出密如织网的沟壑。

这是水源涌汇之地,水草丰美之乡,也是水灾频发之所。

河里盛产鱼虾、水禽,沼泽茂生芦、狄,田间耕耘麦、麻,却人烟稀疏,多荒滩废水。夏秋之季,阴雨连绵之日,道路泥泞,不便车马。

原住民多傍水而居,客居此地者,常以垦荒为生。多以舟楫而代步,少有客商而交往,更凸显地之荒野、苍凉,人之闲易好正的素朴、静谧之特色。

尚书曰:此地属于所谓五服之&夷、蔡之地,即远离京畿,又远离蛮、流。

管叔鲜家族选择此地栖身避难,出于自然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或是有高人深谋远虑的指点?

颍上县位于安徽西北部,国土面积为1859平方公里,人口近180万,为全国第五人口大县。属淮北平原的淮河中上游坡水地区,南临淮河,北靠西淝河,颍河中贯,属北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过渡型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水资源丰富,总水面超过32万亩。颍上历史悠久。据南照镇铜台孜发现的陶、石器等物考证,此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至迟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人类居住。

颍上作为地名多次见诸史籍,其中《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的最早、最为翔实:晋国大将知武子率领诸侯之师东征,先讨伐陈国,接着讨伐蔡国,诸侯的军队最后就驻扎在颍上。

诸侯迁于制田,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

(《左传·成公十六年》)

这里记载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75年,是管子去世后七十年。这个时候颍上作为地名已经见记载于正史,正好与司马迁所云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相印证。

从蔡叔度封国算起,颍上大约已经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建立邑治。距今该有三千二百年的历史。

蔡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也就是周武王五弟蔡叔度的封地,三监之乱后曾一度被灭。后又复国。

正所谓坏了头九,九九坏,蔡国似乎已经陷入了灭国、复国、灭国的怪圈。

蔡国开国之君蔡叔度是周文王四子,是管子世祖管叔鲜的兄弟,还是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的难兄难弟同案犯。蔡叔度受到流放,同时封国被灭。

蔡国地处中原南部,西起今天河南东部上蔡,东到安徽西北部凤台(史称下蔡)这一大块沿淮、淮北地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周朝凭借淮河天险屏障中原的要塞。

楚国北上侵犯中原,蔡国首当其冲,也是楚国绕不过去的最大障碍,也就成了楚国眼中一块拦路的石头,非搬去不可。因此,蔡国受到强楚的入侵和蹂躏,几乎是命中注定。

公元前684年,即早在管子相齐的第二年,蔡国就被楚国灭亡过一次。

国君蔡哀侯,也不太靠谱,因为好色,对自己的小姨子息国公主非礼,得罪了连襟陈国的国君。后来就被陈国国君出卖给了楚国,蔡哀侯曾两度做了楚国的俘虏,最后还死在楚国,所以谥号哀侯。

公元前531年,楚国发动战争再次灭蔡。从此蔡国国势进一步衰微,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最终灭掉了蔡国。末代国君蔡侯姬齐出逃,蔡国从此断绝了祭祀。

公元前493年,正值楚国又一次伐蔡的时候,孔子游说到了蔡国,顺便到颍上拜谒管子故里。一路上,孔子与弟子们围绕管子的话题撕得不可开交。

孔夫子带着弟子,乘坐牛车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到了颍上这一块多河湾、水汊之地,估计只好弃车徒步而行了。孔夫子不辞辛劳在陈国、蔡国这一带转悠,是有明确目标的,小目标就是师生早日谋职成功,最好陈国、蔡国国君放出眼光,识得他这块国之瑰宝,拜为卿相,自己施展救国安民的才华。

无奈贵为公国的陈国之君,和贵为侯国的蔡国之君,都是纨绔子弟,当太平官的料,全没有那份忧国忧民的事业心,好眼不识金镶玉,孔子好不郁闷!

孔子平生的偶像,第一位的数周公,接下来就是管子。机缘巧合也好,有意为之也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国贤相管仲的故里蔡国颍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岂有不拜谒之理?

孔子拜谒已毕。一路上与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二弟子不由得有感而发,因势利导,纵论管桓功业如何如何,教诲他们。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孰知弟子,还处于叛逆反传统情绪,不怎么听教诲,喜欢抬杠、呛孔子。所以,乘着仲由和端木赐在村四周瞎逛游的工夫,便赌气兀自过河先走了。

孔夫子乘渡船,原路返回。子路发现孔子不见了,知道这是先生跟弟子怄气呢。知道先生已经南渡颍河自个儿走了,不免心生愧意,跟在先生的后边,边走便问道儿,不觉天色已晚。

这时子路遇到一位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蓧的老人,情急之下向他打听:您见到夫子了吗?老人作答话特有水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

老人说完话将拐杖杵在地边,就使用蓧去除草。子路暗赞这说话水平,太牛了,便肃然起敬,恭敬地对老人行起了注目礼,呆立了好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颍上人自古好客。

是夜,孔子与两个弟子在路边颍上农家借住一宿,农家杀鸡,煮黄米饭款待了他们师徒。

第二天临走的时候,子路向孔子说起昨天见到荷杖老人的事情和老人所说的精彩名言。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士啊,我们得去会会他。

老人早就不见了踪影。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论语·微子》)

这老人也是颍上一位高人。

颍上自古出隐逸之士。东汉有万顷澄波之称的徵君黄宪,就是著名的大隐士,著有《机论》,被奉为博弈学之父。还有一位是唐代著名隐士张嵩。

就管子性格而言,也无不携带了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因子。他在文章中曾赞扬殷商之臣微子,做贤达之士,要认清善恶是非,不要为出世而出世,一定要看清天下的兴衰和国家的治乱,择主而立,而强伸头无补之功,为无益之事。

管子在《水地》篇借用清劲的宋之水委婉地赞赏颍之水地,养育了人们一种闲易好正的品格。

孔子与弟子在颍河南岸一所农家借住一宿。后世因此树立孔子止宿处石碑。石碑屡遭损毁,历代曾多次重新修立。最后一块石碑现存立于颍上县建颍乡管谷小学院内。

 

 2.厚德载物 鲍叔牙血缘中的文化基因

管子友人鲍叔牙,亦称鲍叔,出生于公元前725年,本命年为丙巳,年长管子两岁。

管、鲍两家的交情渊源很深,早从父辈乃至祖辈就开始了。

与管氏较为明确的了解自己始祖氏族的来龙去脉不同,鲍氏是一个更为古老的姓氏,始祖是中华上古五帝之一的夏朝大禹帝。

大禹姒(si)姓,是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当地俗称禹王爷,堪称史上最低调而勤劳的皇上,与其称之为皇上,毋宁说他一直在地上。

大禹朴实无华,一生奔波到处治理水患,忙到九过家门而不入。鲍氏就是从大禹的姓姒衍化出来的,具体情况无可考究,也兴与大禹的儿子鯀有关,属于禹王爷的嫡系族裔。

值得一提的是姒姓还出了好几位著名皇后,如周文王的夫人太娰,周幽王的夫人褒姒。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尤其是被称为小姓氏的姓氏,即人口在几百万以下的姓氏,宗族源流均清晰可辨,人种血统单一纯正。

与管子被尊为管氏宗族的始祖一样,今天,鲍叔牙已经被鲍氏谱牒修编者尊为鲍姓的始祖,作为姓氏的管、鲍,当时族裔脉络单一,人数也极为稀少。

除了管、鲍,还有他们的些著名的齐国同僚,如大夫宾胥无(宾氏)、大将军王子成父(王氏),上卿隰朋(朋氏)都成为各自宗族的得姓始祖。

宗族姓氏往往负载着类似生物基因似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经久不衰,成为这个族裔后代的某种性格符号。在遗传学意义上,既有获得性遗传,甚至某种返祖现象,也有的发生了变异脱离或疏远原宗族性格特征的优势。

颍上鲍叔牙祖辈继承了自禹王爷以降的勤勉、奉献和厚德载物血缘文化基因,这对于鲍叔牙之所以成为鲍叔牙,以及成就千古流芳的管鲍善交起到了根基性的作用。

鲍叔牙的家境并不算富裕,属于稍有结余的温饱之家。鲍叔牙的父亲读书不多,颇有见识,身强力壮,年轻时外出做过小买卖,不仅庄稼活儿是个好把式,捉鱼摸虾也是好手。

管子家所在的管庄和鲍叔牙家所在的鲍庄,在颍上境内颍河的东岸与不远处的阳台湖之间,所谓河湾和湖梢地带,鲍庄与管庄一个湖梢的北面,一个在湖梢的西端,二者相距大约二三里路。

颍河和阳台湖都盛产鱼虾。农闲时节,鲍叔牙父亲划着小木筏,带上自制的渔具,到颍河或阳台湖,早出晚归,必有所收获。捕获的鱼虾不仅可以改善生活,也可以送到街市上买卖,补贴家用。

管子的父亲管严属于农村的秀才,体格不算很强,庄稼活儿干得很一般,开荒种了几亩地,粮食勉强糊口。地里收成不好,一年中有两、三个月缺粮断顿也是常事。

管严不擅长捕鱼捉虾,通常都是鲍叔牙的父亲把捕捉的鱼虾送给管子家改善生活。母亲谷氏虽然颇为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家前屋后的种植一些果木和应时的菜蔬,养殖猪羊鸡鸭。然而自从管子出世以后,因为生活紧巴,月子里调理不当,就落下了腰腿痛的病根,一到刮风下雨,尤其是冬天,经常卧病在床。

管子与鲍叔牙这一对发小,少年时代生活在管谷湾与管台子、鲍庄之间。管、鲍两家虽然居住在两个村子,但田连边地连埂,两家人过从热络,二人也就有了经常一起玩耍、亲密交往的机会。

管子七岁那年,父亲管严突然病逝。之后,母亲谷氏便领着管子西渡颍水回到管谷湾生活,从此母子相依为命。

俗话说隔河不为近,虽然两岸之间距离不过三二里之遥,还是给管子与鲍叔牙之间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不久,发生一件神奇的事件,使得事情发生了转机。

一次,管与鲍叔牙相约一起在阳光灿烂的颍河沙滩边做弯弓射箭游戏。

枝叶扶疏的柳荫深处知了喧哗,静静的颍河闪烁粼粼波光,一两位村女在河边浣衣,棒槌起落和舂衣声远远传来,此起彼伏,错落有致,颍河河滨夏日特有的喧哗和静谧,营造了一种散发着世外秘境味道的氛围。

管、鲍对准不远一只草扎的刍狗,张弓搭箭,瞄准发射,管子准头很好,几乎箭无虚发,鲍叔牙也射得不错,但是比赛的结果,总是管子略胜一筹。二人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鲍叔牙发现一条大蛇,正蜿蜒扭动身体正奔他们而来,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突然昂首而起,大蛇居然长着两个头!

双头蛇!手疾眼快的管大喊一声,随即张弓搭箭向大蛇射去,那蛇瞬间消失,地下却出现几坨闪闪发光的金块。管、鲍都说应是对方先得,谁都不愿先取金块。

这时,谁都没发现,一白发老者翩然而至。

老者一手持羽扇,一手轻捋长髯赞曰:二位小哥,礼让不已,谦谦君子,真乃难能可贵,孺子可教也。今个儿,这地上的金子,算是学费。日后我教你们诗、书、礼、乐、御、射六门功课。

管、鲍喜出望外,二人从此开始跟随老者读书、习武。

 

 

 

 

 

 

 

 

 

上一条:总第52期 管子乡村体制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借鉴研究      下一条: 总第52期 第十三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