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2期 管子乡村体制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借鉴研究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3 15:13:18


 管子乡村体制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借鉴研究

杜国建

 

 

[摘要]  管子是中国古代能够创造新时代的杰出政治家,是率先实施乡村提质增效的大改革家,管子高屋建瓴地把农民、土地、山川、河流规划成合而为一的新型乡村发展体制,是春秋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缔造者和集大成者。管子的系列改革为中国春秋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为今天中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今天,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写入了党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业的标志,是中国农业进入全面振兴的里程碑,是中华文明5000年农业发展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举。 

 

[关键词] 管子乡村体制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

 

穿越中国古代齐国农村发展的沃土桑田,回望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子的农村系列改革。我们越发感受到齐国乡村体制建设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天,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写入了党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业的标志、是中国农业进入全面振兴的里程碑、是中华文明5000年农业发展走向巅峰的壮举。 

为贯彻和落实中国农业振兴战略,我们齐文化研究工作者要站在中国农村历史的发展高度,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和研究古代齐国农村发展的内涵和优良传统。不断挖掘和总结齐国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为习近平新时代的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文化支撑。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管子是中国古代能够创造新时代的杰出政治家,是率先进行乡村提质增效的改革家,是春秋时期乡村体制建设的缔造者。管子高屋建瓴地把人才、土地、山川、河流、规划、建立成统一的综合乡村发展体系,为中国春秋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制度体系和农村物质基础。为今天新时代的农村振兴战略,能够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为更好的为习近平新时代乡村制度建设提供古代齐国的农村政策的理论支撑,我们必须全面研究管子对乡村综合治理的各项政策,为全面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管子乡村人才体制的建立

在中国乡村发展史上,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开发问题,一向不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因此,农民基本素质偏底的社会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和农业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质量。

与众不同的是,早在2700多年前的管子以一代大政治的眼光,洞察到了农业人才体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和深刻的社会价值。管子认为:齐国农业人力资源体制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大事。桓管时期,齐国在朝内设有,管理全国土地的大司田,管子任命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宁戚就任此职。在《管子·小匡》中记载的管仲推荐宁戚做大司田说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大司田。齐国不仅在中央设有地官----大司田,在地方上也设有地官。称为虞师、司空、申田、乡师等,农业和土地管理机构相当齐全、完整和严密。

春秋中期,随着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队伍不断成长,诸侯各国各个阶层人员的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一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许多贤能志士开始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他们不计地位高低,从下而上、能屈能伸、等待时机,努力寻找和实现个人和治国的社会抱负。管仲敏锐地注意到这一从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自下而上的人才发展新态势。清醒的看到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国家战略。管子大胆地在传统大人世及的任官用人之外,果断地在齐国率先制定了三选用人制度。

管子在齐国制定的三选制度,将废除已久的选贤任能的社会制度凭借齐国的国家制度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使齐国的乡村人才和各级人才迅速兴盛起来。

管子制定的三选,首先从农村和基层开始、通过乡里荐举,国君面试的方式从农村基层民众中选拔慈孝,大勇之士,分别让他们担任基层官员。三选的三字,是指任官用人的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乡长推荐乡里的杰出人才,凡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人,发闻于乡里者。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均须向国君报告,国君亲自接见并选择一些空缺的基层官位对他们进行试用。第二个步骤是荐举人员试用一年后,其长官向齐王书面报告政绩突出的官员,齐王从中选拔那些有公休德,惟慎端慤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的优秀人员以补官之不善政,即让他们正式在空缺的官位上任职。第三个步骤是齐王召集那些正式任职的官员当面加以考量,豫设以国家之患难问之,提问一些国家可能面临的棘手的大事,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然后,再对其乡里的从政情况进行核实稽验,以观其所能;最后,把几近完美的无大厉的官员升以为上卿之赞,作为国家最高官员的助手直接进入国家政治权力中心。三选制的实行,保证了优秀人才从下而上脱颖而出并随时为国家所用。

在确定齐国管理农业人才的道德素质方面。齐桓公、管仲时代确定了齐国人才的德治兴国的社会体系。在《管子》的社会德治体系中,《管子·立政》中首次把德、功、能定位为人力资源治国理政的三本。管仲认为: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老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管子》认为:一个不具有三本的人不能授予爵位任大官。其中《管子》的德治思想也把道德行为和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要求。

在《管子》的人才德治管理体系中,管子对管理农业的齐国高管的德治行为有着更加规范的要求。《管子·论政》说:齐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管子》认为: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躲避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这四条巩固国家的原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

从以上《管子》的 三本和四固的德治政治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齐国从上层高管到基层农村的德治用人体系。正是由于桓管时期齐国所建立的齐国社会德治政治体制,才使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诸侯国中的德治大国和人才大国。

在管子职业人才管理体系中,管子制定了 四民分业 叁其国而伍其鄙的职业人力改革制度。四民是齐国对社会成员的基本分类, 是指 士、 农、工、 这四个社会阶层。 管仲所实行的四民分处措施,《国语》 、《史记》和《管子》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具体做法是:齐国各地四民都有各自的居住地点, 即所谓士之子常为士、 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 商之子常为商 四民分业一是为了便于对各类职业居民的具体管理,二是国家能够掌握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职业管理和专业支配, 从而削落了其它贵族对领地内居民的基本统治权力。叁其国而伍其鄙是在四民分处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行政改革措施, 其内容大致为 国野分制 ,都邑和效外之 分别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 中设二十一乡, 其中工商之乡六, 士农之乡十五。 乡以下的行政编制是, 五家以为轨, 轨为之长;十轨为里, 里有司;四里为连, 连为之长;十连为乡, 乡有良人。《管子·小匡》鄙则实行另一种体制:五家为轨, 轨有长;六轨为邑, 邑有司;十邑为率, 率有长;十率为乡, 乡有良人;三乡为属, 属有帅;五属一大夫。 中的十五个 士乡分为三组, 每组五乡, 由齐桓公和国子、高子这两个大贵族各领一组, 是为叁其国, 工、商之乡则由桓公直辖;全国之共设五 , 是为伍其鄙。由此 , 则齐国上下就建立起了规范有效的各级行政组织, 这是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前身。

轨、里、连、乡等行政管理单位既要负行政管理, 又要管理当地的农业经济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 所谓文政听乡是也。 行政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用于争霸斗争, 但实行的结果却在齐国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使齐王的政治权力得以直达基层农民组织。 中央集权制度的精髓即在于此。

在农村人力教育方面,农业是立国之本,管仲十分注重农业人才的家庭职业教育。管子制定的四民分业职业体系无疑建立起了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教育作用。它对于培养农民阶层的敬业精神,提高农民的实际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以便准确地掌握节令,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农业用途,制成各种农具,并及时地修理校正好耒、耜、耞、芟的使用特性。寒霜时,农人到田里,去藁草,除去荆棘杂木,等待那春耕时节时,在进行春耕,并深深地翻土,均匀地下种,接着便抓紧做好复种工作。苗儿长起来了,还等不得下雨,就先把地锄了一遍,以防备雨后杂草孽生。雨过天晴,农人又在腋下挟了桩子、镰刀,在肩上扛上锄头,一天到晚地待在田间忙。为了便于劳作,平时的衣服都脱在家里,农民们拔去了秀草,除去了弱苗,留下谷禾纵横成行,疏落优致。农民们干活时头戴草帽,身披蓑衣,任那泥土沾满全身,太阳晒黑了皮肤,露水打湿了头发,也全在所不顾,全心全意要把庄稼种好。这就是齐国农民的优秀传统和敬业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农家子弟通过学习父兄的优秀品质,成为农村出色的守德人和耕田人。其中表现突出的农民还能上升为士,到政府中任职。这都归功于管仲制定的一系列农村人才政策。在齐国,通过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家庭熏陶,齐国的农民,以乡为家、以家为教,民风正直,五谷丰登,齐国的侯王都来亲近农民。

管子在农民的身份转换和职业教育方面,首次提出和建立了作内政而寄军令、寓兵于农的齐国民兵职业体制。 管仲寓兵于农的改革,其具体内容是:五家为轨, 五人为伍, 轨长率之;十轨为里, 故五十人为小戎, 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 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 故二千人为旅, 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师, 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 以上内容, 首见于《国语·齐语》 ,《管子》。齐国以十五个士乡组成了三万人的军队, 战斗力很强, 是齐桓公称霸中原的基础;但因其军事改革是在内政改革的形式下进行的, 所以很有隐蔽性, 使军令可以借政令来下达。 居民平日接受轨、里、连、乡的管理辖, 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 战时则便于按行政编制来征发动员。 管仲改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强齐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改革的结果却大大提高了齐国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开疆扩土的长远意志。并实现了把全国士农编制成为由军事统帅直接率领的国家军队, 这就改变了过去由各级贵族在自己领地内自由组建军队待命勤王的传统, 开启了农民参与军事活动的新时代。

 纵观管仲农村人才改革的各项制度与措施, 使齐国逐步实现了农村人力制度的全面改进。为齐国的强盛培养了普天下的乡村人才。也为今天中国农业的人才振兴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管子对土地的新税制政策

从西周初年到管仲时期,齐国的土地政策已经实施了四百多年。在西周时代。《尚书·梓材篇》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小雅·北山篇》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按照这种说法,领主对土地及农奴的所有权,最初是从天上掉下来付给天子的。谁也知道,天上绝不会掉下所有权来,那么,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领主(王、侯、卿、大夫)用武力占有土地和农奴,要农奴替他们开垦和耕种。《周颂·噫嘻篇》:噫嘻成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偶。本诗大意是说,周成王督率一大群农奴在地上耕种,成王鼓励他们,允许他们开发私田。地区长三十里,条件是一万个农奴出力耕种公田。最好的田地(称为南亩)被指定为公田(又称大田或甫田),每年要一万农奴无报酬地替周王的公田服役。西周中期以后,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们的权力却日益加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的使用价值也在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田出现了诸侯或贵族之间的有关土地的赠送,赔偿,交换,乃至抵押,典当关系。一般说来,当时的土地转让,要报告周天子或天子的代表,并要得到他们的同意。但到春秋时期,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也不再报告天子。诸侯们已把他们疆域内的土地看作是私产。《左传》昭公七年曰: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君不是天子,是诸侯。这一土地观念的出现,说明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田里不粥制度在破坏。土地国有制在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春秋中期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大动荡的诸侯列国,管子以农业改革家的大胸怀,率先在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政(征)、均田分力的土地税制政策。相地而衰征(征)之说见于《国语·齐语》 ,《管子·小匡》 

 相地而衰政(征)、均田分力,是按土地的好坏经过公平合理的折算后,直接分给农民耕种的,称为授田。这种授田,除将私田和份田分给农民外,还有一部分公田,也安排给新增农户成为均田。均田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奴隶制残余和领主制经济,使农民耕者有其田,分户耕种,自主经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分力的目的在于使民之时也。同样也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民知时,关心季节的早晚,懂得时令的宝贵,就会早起晚归,一家老小都会努力耕作,忘我劳动,改变过去在公田上劳动时那种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的消极被动状态,分力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家人都关心自家地里的生产,及时耕种、锄草、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形成了民乃知时之蚤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禅劳苦。

齐国实行均地分力改革的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潜力。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均田制,是我国土地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这种土地和税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授田种植时间延长了。过去是三年一换土易居的份地改为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即十年一次轮换。这一改革,不仅大得人心,稳定了情绪,避免了短期行为,使生产者乐于把精力大胆地投入改田养地,增强了生产的后劲,而且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保养,使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这一制度直到战国时期任然沿用。管仲的这项土地改革政策,也为后来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 田法》十岁而民必易田所证实。

二是受田面积有所扩大。齐国在土地制度改革后,变公田为私田,农民的份地有所扩大。《管子·禁藏》记载: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每人按三十亩授田,五口之家则授田一百五十亩,较之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授田百亩有所扩大,产量亦有提高。

任何时代的土地改革,都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农业工程,不是短期就可以实施完成的。因为均地分力的土地制度,不仅牵涉到经济制度的改革和职权的巩固,而且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和事业的成败。为了搞好均地分力这项土地制度改革,齐国主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保证土地制度改革的顺利完成。

管仲从齐国境内的潍河、淄河和孝妇河流域富庶的平原土地和齐国南部丘陵山地的生产质量来调整、丈量土地,规定土地标准来实施土地改革,《管子·乘马》记载:正地者,其实必正。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 、长短大小尽正。正地又称均地、分地,是当时齐国授田制度的一种形式。这种正地的授田形式,从齐地发掘的考古资料可以证实:州乡以第次授田于野,百人为区,千人为域。正地之后自然要划分地界,设立分界标志。据《考工记·匠人》记载:匠人为沟洫,广尺深尺,谓之。田首倍之,光二尺,深儿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扨,谓之浍这些记载说明正地后,即挖沟为界,宽窄深浅以正地的等级不同而不同。

在土地的分配办法和措施实施上,由于各地水土条件不同,土地肥瘠有别,因而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分配中要适当调配,掌握的原则是地均以实数。无论丘陵、平原都分配均匀合理。因此均地分力重点在一个均字上。齐国的均地就是把公田连同各家原有的份地一起拿来,平均分配。但地有好坏,土有肥瘠,有的年年可种,甚至一年多熟;有的瘠薄,要休闲轮耕。例如:淄水和孝水之间,土地肥沃,无霜期长,适合五谷生长,播种四次可获得相当于五次的收成。正常年景亩产两百石,一户农民种田百亩,一年可收二百石,而齐国的南部山区贫瘠之地相差悬殊,难以平衡。因此,地有肥瘠,收成当然不会相同。若分地划一,数量相同,反而不公,因此,齐国土改的分配办法是:每户有劳力二人者,分公田百亩,一易之地,户二百亩,在易之地户三百亩以资均平。

为了开发利用荒地,扩大农副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也用均的办法对那些荒山野岭,沼泽池塘等地,按良田折算分配。不长庄稼的荒山野岭或荆棘丛生、干涸的沼泽,百亩折合一亩;山岭有木材可供砍伐的十亩折合一亩;大树成林或河溪能捕鱼虾的,五亩折合一亩;这样,按收入多寡折算成标准耕地面积,使均地更加合理。

齐国土地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按口授田,每人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做到了耕者有其田。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生来病死,人口变化较大,土地本身亦在不断德变化,经过多年耕种后,荒地变成了熟地,薄地变成了沃土。因此,要采取定期重新分配制,《周礼·地官·均人》记载;三年大比则大均。即每三年重新调换一次,以求均衡。这样做虽有一定好处,但是时间较短,轮换频繁,容易使农民产生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保养,造成地力减退。春秋时期齐国的土地改革,虽然继承并采取了这一传统的定期调换重新分配制,但有重大革新和突破。规定十年重新分配一次,称为更制。更制就是变更地界,使分配给农民减少了更制过繁的困扰,又保持了土地的稳定性,有利于土壤改良,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

齐国经过土地制度改革后,土地所有制公有化问题,也为史实所证明:当时齐国统治者在土地改革后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调配,保证十年更制政策实施,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机构中都设有专管土地的官吏,确保了齐国土地制度的健康实施。

齐国实施均地分力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改变看奴隶占有制和领主占有制的井田制,代之而来的是新的封建关系生产的剥削方式。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是进步的,而且也是一个划新时代的重大改革。这种改革,虽然还没有摆脱人们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但对一无所有、毫无人身自由的努力或虽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仍守着残酷的劳役剥削的农民来说,毕竟是取消了枷锁,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解放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总之,齐国在春秋时期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一项伟大改革,它牵涉面广,内容多。在改革中实行的均地分力措施是齐国在生产关系上的一次自觉的大调整、大革命。以国家授田、均地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套完整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这些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又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它构成了严密的经济文化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的土地政策不可少的借鉴或直接沿袭齐国而来的。

     三、齐国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

    管子时期,由于齐国采取一系列农业人才和土地税收制度的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齐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水平。在齐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氓、庶人、和民。氓、庶人、民,多居于里邑郊野,大都从事于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农民有自己的生产工具、车马、牛羊,甚至有自己的戈矛甲胄。齐国的基层农业官员农正经常深入田间检查督促农民耕种。管子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四季的时节为农业生产标准,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农民以季节规律进行生产劳动。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由于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发展,农奴对生产劳动有一定的积极性,他们关心农作物生长的好坏,关心农业收成,知道了收成好坏与自己的经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的开始注意到中耕除草,保证庄稼生长。《诗经·周颂·》云: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古代除草曰芟、除木曰柞。除掉了杂草、灌木,疏松了土地 (其耕泽泽)。春天播种了百谷,禾苗出土旺盛,生长良好而茂密。了秋天就果实累累,一片丰收景象。这些都反映了农奴个体经济和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景况。由于个体生产者的大量出现,才有彻、法、助、什一制。

    在种植技术和产量上也有较大提高。土地的轮休制逐渐推广,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中耕、除草、收割等都有配套的专用工具。由于齐国新土地政策的出现,挖沟洫以定界,沟洫便成了天旱灌溉,淫雨排涝的排灌水利系统。并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初期的水浇田。更可贵的是,已知在农田施肥、用肥。这种施肥已由焚烧草木,用草木灰施肥,发展到施用绿肥。这是农业生产的一大进步。齐国由于推行了领主经济的土地政策,农民和自由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作物品种如黍、稷、稻、粱、麦、牟(大麦)、菽(豆子)、桑麻、瓜果等已是百谷齐全了。由于产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扩大,齐国粮食自给有足。《诗·大雅·公刘》:(yi )乃疆,乃积乃仓、乃裹候粮,于橐于囊。反映了当时农业丰收,粮食满仓的丰收景象。

在农产品经营管理方面, 管子充分发挥齐国的地理优势,由国家管理生产领域, 统一工商税收制度, 由官府调节物价。 管子的农业经济改革, 用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是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政治控制, 总之是为了富国 。这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变, 使国家政权第一次开始切实干预和实际管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活动,第一次制定出了全国通用的经济政策和税收制度, 开始把国家经济管理权力实质性地收归中央。

 

四、借鉴管子思想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谋划

今天,当我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时,我们要首先借鉴齐国大改革家管子的乡村系列改革经验,站在全球乡村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紧紧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现代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谋划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第一,要借鉴管子的乡村人才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乡村全球人才开发战略,把人才人力资本开发放在中国乡村振兴的首位,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农业水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乡村汇聚世界一流的农业精英人才,让在中国乡村创业的新时代人才成为中国最让人羡慕的职业,让建设乡村的职业农民具有自豪感和荣誉感。让建设乡村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新时代的农业启明星,并激励各类海内外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展宏图、大显才华,力争努力打造成一支强大的乡村综合人才队伍,培育成在农产研究、土地优化、山林开发、水利灌溉、空间种植、产业创新、市场经营、文化建设等世界农业生产高地上的杰出人才。

管子认为,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当代农村,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年轻人愿意扎根农村、开发农村、振兴农村,这是我们需要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教育的现代信息时代,为解决乡村振兴的农民科学文化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平台。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媒体加强对当代传统农民的教育,我们要根据当前农村文化教育落后的现状。给农民一个综合教育和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具备综合创业的能力,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变成现代农业生产的创业者。

在人才建设体系方面,我们要借鉴管子乡村综合管理经验,逐步建立起党委、政府、社会,乡村一体化的人才档案、培养、引进、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首先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选好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作保障。村干部是干部队伍金字塔的底座,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抓住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引入优秀人才活水。实行村干部职业化,不设编制、不改身份,明确其为干部队伍一部分。其劳动报酬明确为工资,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列入国家和省市财政,按月支付、正常增长,养老、医疗保障不设门槛,全覆盖,干一年买一年保险,使村干部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同时打通晋升渠道,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定向村干部招考常态化,每年都拿出一定名额,从优秀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中考选。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村干部首先要一身正气,还得多听取群众意见,这样才能办成事。
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第二,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管子文化思想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坚持绿色文化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文化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文化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文化家园,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文化基层党组织,深化村民文化实践,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文化体制,确保乡村文化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要推动乡村文化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统建筑。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源头,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摇篮,中国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政府和文化主管要做好农业文化这篇宏观文化,努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惠民,带动文化致富,服务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一体化发展,以文化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我们要积极传播和发展乡村文明,服务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传播培育乡贤文化,鼓励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等各方社会贤达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人才回乡、信息回传,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我们要深入乡村加强文化调研,服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我们要加强乡村宜居建设,保持乡土文化景观,提高乡建文化质量,服务打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匹配的美丽乡村,提振乡村自信和吸引力。通过在建设乡村文化宫,把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民俗、日常生活,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宫是中国农村公益性文化工程,通过在乡镇、乡村各种机构、单位建立乡村文化宫,建设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宫的宗旨是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乡村文化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在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宫,可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过上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三、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近几年,各级政府对环保投入很大,村里周围的环境变化也很明显,河里再也见不到发臭的水了。但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是绿色发展,让农民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家园。

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对乡村振兴是至关重要的。农村要有吸引力,人居环境是个重要因素。与美丽乡村的标准相比较,现在的农村人居环境还是比较差,一些地方垃圾到处堆放,污水没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也很单一。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搞好垃圾处理和厕所革命。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条件好的地方标准可以高一些,条件差的地方标准可以低一些,但一定要达到干干净净这个最低标准。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像水、电、路、暖、气等,也是农村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这些基础设施搞好了,农村才能真正宜居宜业。

 在治理乡村化肥污染方面,由于近年来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化肥平均利用率不足40%,导致土壤生态平衡出现问题,肥料的流失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努力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精准施肥减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四,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农村现代化对亿万农民来说,不仅包含渴盼已久的发展梦、小康梦、富裕梦,还包括深植其心的生态梦、和谐梦、家园梦。我国进入新时代,在国家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框架下,农村作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石,将迎来最佳发展机遇期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我们要善于借鉴管子的农村管理经验,大力实施习近平总书记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千万不能搞运动式,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之下,一步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做好规划,要保留好当地的特色文化,保持好乡村的文化的品牌和乡村文化的风格和韵味。例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淄博的建筑规划要体现北方鲁中的设计特色,而安徽颍上管仲老街的民居要具有皖北的设计风格,总之,乡村规划一定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在乡村规划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富有特色的乡村规划好,做好乡村典型示范,富有特色的有序推进。

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有效载体,不少乡镇通过发展旅游成功改善了乡村环境,引领农民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政策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看起来很低的门槛,也容易造成有些乡镇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旅游项目的现象,导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只重规模不讲质量、不顾长远粗制滥造等。搞乡村旅游也要把握总书记讲的健康有序的指导原则,要有自己特色,要统筹兼顾,要充分考虑文化底蕴,自然特色、交通条件、投入与回报等因素,切不可一哄而上,搞遍地开花。政府也要搞好统筹规划,对资源丰富、条件充足的予以重点扶持,撒芝麻盐为重点突破。

2035年,中国在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届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乡村人口大致为4.3亿。这意味着在我国完成城市化以后,仍然有巨大规模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乡村社会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要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4亿多乡村人口建构积极进步的、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繁荣民主文明和谐开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参考文献

《齐文化通论》宣兆琦、李金海主编   新华出版社

《大众日报》2018323

 

 

20184

 

作者简介:杜国建,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齐文化思想史和历史人物形象学的研究、教学和创作工作。2010年主持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记录片《姜太公》的绘画创作工程,2014年为央电视台大型文献记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创作系列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绘画作品。

 

 

上一条:总第52期 《管子》“四民分业”职业教育思想探究      下一条:总第52期 管子传(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