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2期 《管子》“四民分业”职业教育思想探究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8 15:00:06


《管子》四民分业职业教育思想探究

   樊蓉    罗先奎

 

摘要:《管子》是最早记载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著作,书中记载了管子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创新措施,更是一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知识文化的传播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管子;四民分业;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对国家富强、社会经济甚至个人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侧重于给予受教育者从事生产劳动所需的实用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技术因素是职业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1]《管子》成书于先秦贵族社会向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过渡时期,本文试图从职业教育思想为突破口,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究,以便客观理性地去认识职业教育的前世今生,更好地把握它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一、《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国有四维的职业道德标准

礼义廉耻被管子称为国之四维,是世人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这也是《管子》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个基本维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管子以齐国为试验田,尝试通过礼义廉耻来移风易俗,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反之,若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就会天下大乱,百姓遭殃。

1.守礼,人们就不会超越社会规范。控制享乐,什么也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也比不上保持敬慎。《管子·心术下》篇中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在管子看来,守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处世准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

2.重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管子·五辅》中的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戮。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这七个方面,都是义的实体,百姓知义才能中正。因此,义是礼的行为标准,有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用以培养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3.廉指个人的品行正直。在历史上,管子首次提出廉的概念,《管子·权修》中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管子·侈糜》中强而可使服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廉以摽人。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不廉,则会导致国家覆灭。廉还要求统治阶级廉洁勤政、一心为国,《管子·中匡》中的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国君不应被声色犬马所诱惑,丧失应有的品行。

4. 耻指个人的羞愧之心。有耻,就不会盲从坏人,《管子·权修》中的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男子不行邪僻,要靠教育;女子没有淫乱,要靠训诲。教训形成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水到渠成的道理。

(二)四民分业的专职职业技术教育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极为关键,管子为此提出四民分业的改革主张,极力推行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需求的专职化教育。四民是国家统治的柱石,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易引起民变,民间也极易伤风败俗。《管子·小匡》中的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有目的性分业聚居,四民弟子不仅在职业规划上子承父业、世袭相传,而且有利于长辈将专业技能传授给晚辈。

管子重视传帮带的职业教育实践,《管子·小匡》中的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他认为:四民在父兄的教育指导下,良好的学习操练氛围很容易弟子成才,从而成为国之栋梁。

1.士人的职业教育

在春秋,士虽为四民之首,但绝未达到后世二千多年的至尊地位。当时的士人由军士和文士构成,其职业教育也包括两方面:

1)军士加强日常的军事训练。《管子·小匡》中的春以田,曰蒐,振旅。秋以田,曰獼,治兵,士兵辛苦操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这直接关系到社稷江山的根本。

2)文士施以义孝敬悌的主题教育。《管子·小匡》中的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士大夫阶层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知书达理的上流社会。

2.农民职业教育

管子重视农业生产,反对不劳而获的享乐主义。《管子·士经》中的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他规劝农民:要想粮食充足,就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要想财富不竭,就要种植桑麻,饲养畜生。农业是立国之本,《管子·牧民》中的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廩,国君牧民,务必敦促四时农事,贮备粮食,以不变应万变。

为了有效地开展农耕,巩固统治基石,《管子·省官》中的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司田之事也。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齐国设立了四个官职:虞师、司空、司田、乡师,教导农夫日常的农业生产。

3.手工业者职业教育

对于手工业者的教育,《管子·小匡》中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管子要求工匠们按照四季不同的需求,打造出齐全精致的各种用具,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同时,管子还教导工匠们彼此交流手艺,《管子·小匡》中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展示成品,竞赛技艺,促使子弟制作技巧进步,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商人职业教育

管子大力推崇商业专职化教育,促进了齐国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管子·小匡》中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商人父子口耳相传,年幼便让他们观察年景凶吉,了解国内经济情况,并注意观察四时、本乡货物,从而推算商品市场物价。

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并总结经验教训,《管子·小匡》中的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子弟便养成未来经商的职业素养,习惯于谈论盈利,互告市场行情、商品利润等商业活动,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三)立德树人的终身职业教育理念

1.终身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做长远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管子·权修》中的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只有培育人才,才是一种一树百获的事情。可见,管子注重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把培养社会专职人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 终身职业教育的举措

1)从细节入手,注重日常教育。职业教育不仅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权,每个社会成员,无论身份、地位高低,都是终身大计。《管子·权修》中的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微邪是大邪产生的根源,不禁止微邪而想要大邪不危害国家,是极难办到的。一旦教训形成风气,刑罚自然也会减少。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管子尝试将道德教化转化为日常习俗,这将有益于民俗民风的创造和传承,整个社会才能望风成俗

2)尊贤育才,以彰其德。官僚体系是国家统治机器,官员们的基本德性修养尤为重要。《管子·三本》中的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在考察干部的时候,君王不仅需要审查大臣的品德、功劳和能力,还需谨慎对待那些不道德、不贤能、不避亲、轻地利的人,这些细节都有可能危及社稷江山的根本。因此,《管子·四固》认为,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对于民众的道德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以此来上行下效,淳风化民,规训民众的道德行为。

二、《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实践性

实践性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在《管子·小匡》中,管子强调士人要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即士人子弟在父兄的教育下,通过实践各种礼法,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农民子弟年幼便要积极参与农事,在父兄的指引下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则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子弟年幼便从事工程活动,以便掌握相良材、辨其功苦、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等制作流程。同样,商人子弟要求在父兄的指导下,少时便参与商业活动,以便了解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还要学会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这些经商的基本技能。

(二)创新性

1.首创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自从人类产生便已经存在,是最早的一种教育形式,《管子》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古籍。四民分业的规定要求不同职业的人们严格按照职业聚居,相互切磋、世代相袭,从而最终使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2],各行业三教九流各司其职,整个社会从上而下井然有序、一丝不苟,体现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世袭性、延续性。

2..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管子·轻重甲》中,管子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百姓懂礼节、知荣辱,就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仓廪实、衣食足),这也从一个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应该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治国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管子·治国》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众富裕、国家富强,社会才会兴旺发达,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有效开展。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管子·重令》中的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经济某种程度上制约教育发展,但不能取代教育的功能。富裕的生活极易滋生骄奢淫逸,这又会酿成内忧外患。

(三)功利性

1.四民分业有利于国家稳定

四民分业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革措施,管子依据当时的具体国情,总结治国经验提出的创新举措,旨在加强对齐国民众的控制,稳固其统治基石,使每个人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四民父兄、弟子朝夕相处,从小培养职业感情,相互切磋技艺和生产经验,不仅有助于各自脚踏实地,不会见异思迁,更有利于维护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和世袭性,保障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长治久安。

2.职业教育有利于国君牧民

百姓舍弃自己利益而以国君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良好教化的结果。在《管子·立政》中,期而致,使而往,百姓舍己以上为心者,教之所期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一人服之,万人从之,训之所期也,国君一人行事,百姓誓死效忠,这也是教育所期望的结果。因此,治国之本在于牧民,牧民之本在于四民的职业教育。

三、《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攻于一事,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管子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包含多种职业,要有缜密的社会分工,每个人只能专攻一事,不可一人身兼多职。在《管子·宙合》中: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业不得不多,人之名位不得不殊方。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为之说,而况其功,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设计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愿景、治学主张、学校精神、价值观都必须侧重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专业技能密切关联。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各自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定位,研究确定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办学理念(包括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培育目标),进一步统一认识,凝神聚力,攻于一事,尽心竭力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术人才。

(二)以人为本,深化职业教育的大局观念。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4]。管子坚持以人为本,在《管子霸形》中: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国百姓,公之本也,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他坚定地认为:霸王之业的开始,都是以人民为本,这在先秦是具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潮。

人因思想而伟大,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让学生获得职业归属感、使命感。为此,一要在课堂教学上保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努力挖掘学生群体的共同兴趣点,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设计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我们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看法,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对话,提出对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知识与解读的完美融合。二要在实践教学中串联社会化大生产。职业院校要以塑造富有独特的高校个性,展示校园文化、教学科技水平和人才形象为目的,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化校企无缝对接合作,人才建设核心软、硬齐抓共管,形成内在精神凝炼与外在形式提升的职业人才网络系统。

(三)以史为鉴,规范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管子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及标准,在《管子·乘马》中: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他认为,四民分业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家培养出尽量多的诚贾、诚工、诚农、信士,从而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管子重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在强调职业教育的形式与手段灵活多样之外,他还设置了相关的辅助机构,配备了专职官员,以规范化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在《管子·小匡》中: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政策及制度落到实处,他强调贾货其市、制器其所、躬耕其田,这将有利于提高物质生产要素调配的便捷性和信息交流的顺畅性,并能降低物流的成本。[5]从当今社会化大生产的视角来看,不同职业的百姓各守其位、各司其职,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强大优势,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科学发展。

四、结语

自古以来,职业教育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管子主张“四民”按职业世代相袭,这不仅有利于富国强兵,更有助于齐国实现春秋霸业。站在当今的视角来看,管子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历史局限,但是管子的育人思想在当代依旧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管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努力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言:管理愈是能运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它就愈能取得成就。[6] 

 

参考文献:

[1]杨吉华.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价值的文化性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9):96-101.

[2]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401-4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EB/OL]. (2010-07-29)[2013-07-2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 html.

[4][]帕斯卡尔.思想录[M].上海:商务艺术馆,1985:157.

[5]顾家旺,吴云.《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探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6):121-124.

[6][]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

 

(作者简介:  卓,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女,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罗先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上一条:总第52期 管子与三国——三国时期的管子思想      下一条:总第52期 管子乡村体制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借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