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6 15:09:41
浅析《管子·侈靡》篇治国思想
徐庭蕊
摘要:《管子·侈靡》篇是先秦时期伟大著作《管子》中十分重要的一篇,通过记录齐桓公和管仲之见的问答言论,集中体现了管仲的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治国思想,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思想更是开创了先河。其中的治国思想更是对现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关键字:管子;侈靡;治国思想
《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伟大的学术著作,创作时期横跨春秋秦汉,书中体现了先秦时期齐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及其所代表学派的言行事迹,后人假托管子之名,得名《管子》,是稷下道家学派思想的集结,其中也包含了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和农家等学派的观点,篇幅庞博,是研究先秦时期各个学派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管子》初成书时有86篇,后亡佚十篇,现仅存76篇,内容丰富,涉及霸政法术:《形势》、《牧民》等篇;经济生产:《治国》、《侈靡》等篇;军事兵法:《兵法》、《七法》等篇;哲学及阴阳五行:《枢言》、《宙合》等篇;杂说:《弟子规》、《封禅》、《大匡》、《小匡》等篇。
其中,《侈靡》篇是全书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篇,主要记录了齐桓公和管仲之见的问答言论,以管仲回答桓公的问题为主,集中体现了管仲的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治国思想,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思想更是开创了先河。
一、侈靡的意义
侈靡按照字面上来理解的话,是奢侈浪费、糜烂奢华的意思,而在《管子·侈靡》篇中侈靡不再仅仅只是一个表示浪费的形容词,而是在那个时期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说。管子为何会提出侈靡的学说,全文开头在其与桓公的对话中就解答了这个问题,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管子指出,在新的时代,旧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奢侈性的工商末业,百姓的生活才能重新振兴,这也是注重实际的举措。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管子明确指出要发展侈靡消费,并且说明了侈靡消费的有利之处:通于侈靡,而士可戚,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通过侈靡消费,可以拉拢士人,可以满足人们的意愿从而更好地去使用他们,并且可以使得得以生产就业。
在春秋时期那个特有的历史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便是在经济领域反映了出来,井田制的逐步瓦解,私田的进一步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贫富两极分化愈来愈严重,富人家财万贯,穷者流离失所,破产流亡,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之下,管子提出巨瘗窨,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萌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通过富人进行侈靡消费,如:兴楼造阁、精修墓地、实行厚葬等,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起社会上的劳动力,如一些能工巧匠亦或是一些体力劳动者,这样便使得社会财富在社会不同阶层中得以进行流通,特别是一部分流入了穷人手中,如此一来,增加了就业机会,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
管子首倡侈靡的经济思想在春秋时期独树一帜,当时大部分学派还是坚持提倡传统的节俭观念,如墨家学派的墨子倡用财节、自养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也主张禁侈尚俭。春秋时期诸侯并立,兼并战争频繁,所谓侈靡或者崇俭的经济思想也并非完全对立,实质上都是各派从拥护的各国的实际情况而确立的。侈靡论以经济的方式管理国家,以鼓励消费来实现均贫富、促就业,以贸易的方法来调节邦国关系,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国家治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上策。
二、《管子·侈靡》篇中治国思想的体现
《管子·侈靡》全篇以侈靡论为主导,并且包含了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治国理念,充分体现了管子的思想主张。
(一)经济思想的体现
全篇以侈靡作为标题,便可以确定全文主要是以侈靡的经济思想为主。侈靡论作为一种经济思想不仅仅只代表着一种消费理论,更深一步来说,它是运用经济手段治理国家的一种治国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道德治国论而闻名,那么管子的主张便可以称之为经济治国论。
首先,侈靡论强调了通过消费来调节就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侈靡论认为消费具备积极的作用,通过侈靡消费可以一定程度上地解决下层穷困百姓的就业问题,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积财者应拿出余粮大量消费,美饰车马尽情驰乐,多置酒醴尽情享用,这样一千年都不会讨口。这个主张与上世纪闻名于世的凯恩斯理论所倡导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不谋而合,后者对缓解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侈靡论和凯恩斯理论的具体内容肯定有所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大相径庭,但他们都看到了消费的积极意义,也都是主张运用经济手段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其次,侈靡论本质上其实是奢俭辩证统一的消费观。与其他学派一样,《管子》中也蕴含了提倡节俭的经济思想:纤吝省用,以备饥馑,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厄隘之国,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虽然表面上二者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其实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种辩证统一的消费理念。
最后,侈靡论实质上倡导的是一种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侈靡消费主要是在积富者中进行,通过这种消费,缓解穷人的生计问题,使得社会财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不同阶层中进行流通,这也是以当时齐国的具体社会情况为基础的,春秋时期的齐国经济上总体比较富裕,但贫富差距也在逐步地扩大,因此侈靡消费在这种国情下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治思想的体现
《管子·侈靡》篇不仅只局限于经济思想,全文也多次体现了管子的政治主张。
首先是用人方面。管子以善辩、善用人才为自己的任务,《管子》中多篇都提到了重视人才的重要,《侈靡》篇中也不例外,多次强调对人才的合理运用,注重将他们的长处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用贫与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速竭;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速已;政平而无威则不行。爱而无亲则流。亲左右,用无用,则辟之若相为盲,兆怨。上短下长,无度而用,则危本。人太富了,不好使用,太穷则不知羞耻,因此必须为不过于富且不过于穷才好合理运用。对于君主如何使用臣下,《侈靡》篇也提出了:用其臣者 ,予而夺之,使而辍之,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予虚爵而骄之,收其春秋之时而消之,有杂礼义而居之,时举其强者以誉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廉以摽人。坚强以乘下,广其德以轻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谓国亡之隙。统治者必须用人有道,发挥其长处,规避其短处,否则将会危及国家的根本。在《侈靡》中还注重运用政治权威,指出政治权威是统治者使用臣民不可缺少的条件。
《侈靡》篇中还首次提出了重功的原则,并将此作为用臣之道,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 。成功然后可以独 ,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酢 。战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 。对于君臣关系,则强调:事故也 , 君臣之际也。礼义者 ,人君之神也,且君臣之属 ,义也。亲戚之爱,性也。使君亲之察同索,属故也 ;使人君不安者,属际也,不可不谨也 。
(三)军事思想的体现
除了展现了经济和政治思想,《侈靡》篇还体现了管子的一些军事思想。
首先,在当时群雄割据的特殊历史环境之下,提出了征服诸侯的办法:以同 ,其日久临,可立而待。所谓同者,其以先后智渝者也。钧同则争,倍则说,十则从服,万则化。成功而不能识,而民期,然后成形而更名,则临矣。表明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去征伐是不明智的。应该先治理好本国事务,管理好本国民众,而且要从每一点小事做起:使其内无使其外,使其小无使其大。运用能臣先将国家治理好,才能得以称霸诸侯。
其次,对于如何守卫边疆,管子提出:夫边日变,不可以常知观也。不可以用一般的认识去推断易变的边疆之势。具体措施为:民未始变而是变,是为自乱。请问诸边而参其乱,任之以事,因其谋。方百里之地,树表相望者,丈夫走祸,妇人备食,内外相备。春秋一日,败曰千金,称本而动。候人不可重也,唯交于上,能必于边之辞。行人可不有私,不有私,所以为内因也。使能者有主,矣而内事。启用当地人任事并参与谋划,男女搭配,内外戒备,战争需要耗费巨资,因此要衡量农业情况而动兵,侦查人员勿擅离其岗,需恪尽职守,并且需要有才能的人主持大局。
三、《管子侈靡》篇的现当代启示
侈靡论在距今两千多年的乱世提出,对当时的齐国崛起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放眼当下,我们仍也然能从《管子·侈靡》篇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通过推进侈靡消费,以此全面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学中推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分别为:消费、投资与出口。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但又不可能对本国的富人财富进行暴力掠夺,这显然不符合管子所倡导的在本国和谐发展的主张,因此通过鼓励富人侈靡消费,正是解决阶级分化的一个比较妥当的举措。虽然当代还没有明确主张鼓励富人奢侈性消费,但是全面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也是各国谋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侈靡》篇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资本主义世界之前一直崇尚自由放任的政策,直至19世纪2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政策的核心之一就是强调宏观调控,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缓解了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各国也相继不断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我国也通过进行国家宏观调控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改革开放后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给予政策优先发展,以沿海带动内地,逐步发展,起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以及前些年国家应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行了四万亿投资,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以此遏止经济下滑、推动经济反转,这也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举措。
最后,侈靡思想也是旨在缓解贫富两极分化,促进社会财富的流通,是现今所倡导的共同富裕的萌芽。管子高度关注贫富差距的变化,深知差距过大必然会引起社会矛盾,因此采取多项举措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现今各国也纷纷意识到这个问题,欧美等国的福利国家政策也是帮扶穷人,缓解社会矛盾的应对之举。而我国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断坚持努力探索中。
结语
《管子·侈靡》篇在整个《管子》这部巨著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侈靡论,还有经济、政治、军事等治国思想,无论对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还是对于现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的丰富和灵活,更加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与智慧,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去研读它,发掘其精华,并加以思考借鉴,使得我们当今的社会更加进步,也使这部巨著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陈心哲.《管子》侈靡论的历史分析及其当代启示[J].学理论,2010(29):175-176.
[3]万英敏.《管子·侈靡》篇研究兼论《管子》的经济思想[J].管子学刊,2007(03):23-25.
(作者简介:徐庭蕊,女,安徽大学历史系2016级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53期 《管子》中的民生措施 下一条:总第53期 威立令行 统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