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1 17:03:51
管子一匡天下论视域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崔景明
摘 要: 管仲“一匡天下”的远大梦想,包含了“强国梦、复兴梦”。认真解读管子哲学思想,将拓宽对管子研究的新视野,依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呈现管子理念新的历史意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必须具有忧患意识,这既是责任,更是担当。管仲所憧憬的“一匡天下”梦想与当下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作内在关联性论析。具有现代历史价值。
关键词:管仲思想;一匡天下;强国梦; 命运共同体;价值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建立了“九合诸侯,以匡天下”的赫赫功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相齐 40 年,敢于担当,尽心作为,其精神世界中一直憧憬的梦想,就是“一匡天下”。“一匡”的解释是“匡正”、治理。这个梦想符合当时民心、人心思治的历史发展规律。2014年11月13日,中央政治局举行国家治理智慧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等,而“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思想,均出自管子核心思想体系。现今仍被后世所用。
一、解析管仲与《管子》
(一)关于《管子》
《管子》和先秦大多数子书一样,因管仲而得名。以人名作为书名,这是先秦子书常用的方法。这说明《管子》与管仲有密切的联系。历代的官修史书也认为是管仲所著。但是,到西晋时代的傅玄,他认为“《管子》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在傅玄看来,《管子》一书只有一部分为管仲所著,而绝大部分为后人所加著。《管子》虽非管仲自著,但也决非后人伪托,也不能说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
第一,管仲去世后,,他的理论与言行被齐国的史官记录下来,用作学习的楷模而流传于世。第二,据《左传·襄共二十四年》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曾讨论过“死而不朽”,其文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休。” 第三管仲的改革与治理齐国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必然为齐国的史官所重视。故今天《管子》一书中,保留了管仲改革与治理齐国的一系列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管仲之学,正好是齐国治国的政治策略、政策措施与法令制度,因此,管仲之学成为当时官学中所传授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据《管子》和《国语·齐语》等典籍记载:管仲十分重视教育机构。
管仲,古今中外第一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被梁启超、南怀瑾分别誉为“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为国谋利的商界教父”。他所提出的“人本”、“法治”、“和谐社会”等思想,以及所创造的“县、乡制”行政体制,“税收”、盐铁专营等经济方法仍然具有其历史意义。进入201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工业4.0(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代。这表明,运用管子思想智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已经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的共识。
(二)古语中的管子治理要素
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这句经典名句,提炼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学思考,从而揭示了当代教育和借鉴意义。
古语原文如次: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选择了历史上的6位名贤:舜,傅、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以此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真理,强调居安思危。
管子是这 6 名历史人物之一,有很多文献记载,如《管子》、《国语》、《国策》、《史记》等,为理解习近平提出的“古语”,及解读管子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传统中国的儒家士大夫皆有天下情怀,相信在王朝之上还有一个代表普遍正义的天下秩序,而这种天下秩序的建构(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并本着“人文化成”的精神在逐渐实行。管子“一匡天下”的梦想,实质即是其执政的远大目标和规划。而法本从道出,所以至公无私,表明管仲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运筹帷幄的深谋远虑。
《小匡》以大量的篇幅记述了管仲辅佐桓公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与行政举措。主张发扬先王文武并举的传统,要“参其国而五其鄙”,建乡立属,完善管理体制,“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要从爱民出发,使民富而有礼,使民心安定,国家富足。君子能抱持这一道以治天下便不致于丧失天下。深入研究管子思想,如《牧民》、《形势》等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经济政策;《宙合》、《枢言》等哲学及阴阳五行等,运用系统思维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和方法论体系,做到领导引领、文化支撑,创新驱动、战略落地,最终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再造。管子以“尊王攘夷”之策,九合诸侯,保卫华夏。由此而论,“古训”内涵丰富,解读其中的管子元素,启示颇多。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讲话中号召全党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认真解读管子哲学思想,将拓宽对管子研究的新视野,尤其是管仲所憧憬的“一匡天下”美好梦想,与当下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作内在关联性研读,值得深入论析。
(三)艰苦生活中成长的管子
管仲(公元前 725—公元前 645年),生于淮河流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他生活在中国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因出身“始困”家庭,外出经商不利,在鲍叔牙家中当家臣,“更穷困”。疾苦生活给他带来难得的机遇。管子前半生,几乎是“九死一生”,磨难重叠,后半生知遇于齐桓公,由于坚持自己理念和信仰,往往困境颇多,考验与生死之间。司马迁《管晏列传》记述,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其坎坷阅历,为其执政积累了宝贵财富。
鲍叔牙举荐管仲跻身相位时,齐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面对列国虎视齐国,管仲担当率领齐国走出困境的重任。愈是忧患,愈能励志。管仲执政之后,选择内政外交政策全面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统一赋税,统一钱币,制定鱼盐之法。辅政三年,齐国大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四)管子牢守居安思危意识
管仲相齐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时刻关注民生。管仲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经济发展置于首位,藉以提升百姓敬业爱国的感情,国力就能够持续上升。
桓公表态说:“吾欲效而为之。”管仲立即建言,提出建立一个制度,名曰“啧室之议”,藉以吸纳各种“啧议”,纳谏从善,减少过失。又举荐东郭牙主管“啧室”之事,“此人能以‘正事’争于君前”,是合适人选。桓公曰:“善。”由此从制度和机构方面,设置了居安思危的长效机制。
二、析管仲的梦想:一匡天下
司马迁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邀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以匡天下”。孔子也曾称颂道:“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执政宰相时,殚精竭虑,一直憧憬的梦想通过 “匡正”、治理。实现远大目标和规划。其内容包含哪些? 探明这些问题,可以加深认识管仲人生。
管仲以其雄才大略、赫赫功业和不朽的人格魅力,在他所出的那个时代,独领风骚,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伟大事业,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贤相中的突出地位。其影响所及整个中华大地,为后人所仰慕。
(一)一匡天下梦想的源起和内涵
在我看来。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的重心在内政。他在自己构建的“地员论”学说中,揭橥了这一战略思想。《管子》的(《地员》)篇叙述土地的种类和相宜的物产,特别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粮食作物、树木和百草。文章详尽地叙述了土壤的分类以及其与各类物产的关系。在《管子》卷 19《地员》篇中提出:“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可以说,“地员论”是管仲内政战略的理论大纲,其主题规划了一个磅礴而又远大的梦想,不仅匡治人类社会,也要改造自然世界。管仲从土地(生产资料的最主要资源)开始,推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土地政策,形成系统的经济思想,实施结构性内政改革,兼及国家制度、思想文化,乃至“礼义廉耻”等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他“一匡天下”思想的基本内涵。他也成为那个时代蓝图的规划者并为这个蓝图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二)一匡天下之内容
首先,增强国力。管仲第一个梦想,就是治齐。这是全部梦想的基础。《五辅》篇曰:“审时以举事,以事动民,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这是依靠人民,以国力推进天下共同进步。其次,实现复兴。管仲提出“尊王”,即要振兴文武周公之道,期待改变周王朝日趋衰微的局面。复次,提出理论构想。管仲希望最后把执政 42 年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为精辟的理论,供后代借鉴。从源流看,有其深邃的历史继承,也有审时度势的创新;从价值看,有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效应,也有其不断辐射的深远影响;从体系看,有各种范畴清晰而又独立的理论分野,又有彼此贯通的逻辑系统;从特色看,有发前人所未发、独树一帜的色彩,又能激发诸子百家呼应和共鸣。“一匡天下”思想的每一个构成,都是一个精美的梦,可以仔细探讨。
三、新时代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溯
习近平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则典故,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要旨在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所讲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中华文明自古有“天下无外”思想,中国特色不只是自己有特色,最终成就世界特色,还原世界多样性。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一带一路”“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天下担当和实现世界大同的初心,均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一带一路”通过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二)探析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及人类命运共同体
丝路精神日益凝聚起广泛共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为国际和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实践基础。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外交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外交实践和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理论,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习近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世界的国际环境和发展趋势,抓住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中国外交的总原则、总规律和总方案。
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等。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1月1日,第72届联大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第一委员会通过了“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载入这两份联合国决议。
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让中国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上。中国提出以“五通”为内容的互联互通方案。 “一带一路”及其背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型国家诞生核心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大成者。
美国战略家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互联互通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民生、发展导向。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需要5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的模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
(三)展示中国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提出的经世济民的方案。中国外交实践的发展和创新为当代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国际公共产品,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同时,中国人立足于自身的国情和实践,运用历史智慧,为世界提供范例。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今世界的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难题,多体现“不通”之痛。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世界发展情势表明,“五通”承载着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全球化的希望。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文化成的思想创造精神,肯定自利利他的人的社会属性,为中国和世界开启了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大门。在2013年3月到2017年8月期间,习近平28次踏出国门,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接待数百人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
总之,我们要自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自觉以“一带一路”统筹各项事业,以“一带一路”深化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进形成更加宽广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全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四、管仲“强国复兴”思想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关联性
(一)管子治理要素与治国理政一脉相承性
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强国。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识到富民对于增强国家实力的巨大作用。正是由于抓住了治国之本,齐国很快强盛起来,齐桓公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受任齐相,即立志强国,毫不犹豫选择了改革创新、发展经济、走和平发展之路。举世瞩目。管仲不畏惧触动旧贵族的利益和旧的观念,以执政的锋芒不断探索。历史证明,管仲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执着追求“一匡天下”宏大目标,探索出一条强齐之路,而且成为“春秋首霸”。管仲为强国梦所付出的艰辛,更加值得总结。他为实现梦想、摸着石头过河,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一步一步实现了伟大的强国之梦?
《大匡》篇记载:桓公二年,召管仲,管仲至。管仲及时向桓公描述了“一匡天下”的蓝图,说:“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管仲不失时机“劝君”、“谏君”,宣教强国梦,在齐国顶层统一君臣强国之梦的思想。
治国先要富民、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适用于中国的治理智慧,更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都应是以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走出的道路、秉持的理念,本身就有世界性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境线内的事务”,而且是在国际视野下各个国家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要实现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需要各国携手,共同完成。
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8月,《求是》杂志的文章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创造了历史机遇期、正确义利观、全球伙伴关系、总体国家安全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实践,深刻揭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前进方向,极大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论,有力激活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必将对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作出贡献。
(二)管仲探索和平发展与习近平全球治理的承传性
“一匡天下”,并不意味着穷兵黩武,历史事实恰恰相反,管仲提出“一匡天下”,在外交上,始终寻求和平发展之路。为此,管仲和桓公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斗争,最终,管仲的和平发展路线,为齐国带来了“国相交民相亲”的安定局面。《大匡》篇记载:桓公初践位,齐国混乱。桓公提出“缮兵”,打算增加军备,镇压社会动乱。
桓公在外交上屡受挫折,回到管仲的和平外交路线,表示自守边境,息兵罢战。经过数年休养生息,齐国国力渐渐增强,需要扩大对于诸侯国的交往,管仲推行了一套全面和平的外交路线,藉以互通有无,发展商品贸易和资源性互补。桓公五年,宋、杞发生冲突,桓公主张举兵救杞,管仲不同意。桓公忧虑失去了“伐宋”的机会。管仲劝说:“先王之道,不竞于兵。”管仲不但不伐宋,反而提出派人重礼交涉宋国。
坚持长远目光改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连续三年,桓公依次加强和杞君、邢君、卫君的联系。隰朋聪明敏捷,被任命管理东方外交事务。宾胥无坚强而纯良,被任命管理西方外交事务。管仲的和平外交攻势,开创了“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中匡》)的良好外交局面。
管仲的政绩,赢得桓公钦佩。管仲进一步劝谏:夏桀、商纣、周幽三王之所失,并不是一个早上淬然而至。唯有不怠惰、不苟安,才能够远离亡国灭祀的下场。管仲在安乐面前始终保持清醒,不惟自身清醒,而且不惜冒犯桓公时刻劝谏,不正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钟长鸣吗! 而管仲坚持不苟安乐,不正是为了“一匡天下”,期待君臣同心同德同奔强国之梦吗?
管仲认为齐国强盛,只是“一匡天下”的局部梦想。全天下共同繁荣,这是管仲复兴周王室的重要意义。为此,管仲大智大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 管仲首要振兴王室
管仲举起了“尊王攘夷”大旗。“尊王”,就是重塑周王室政治威信;“攘夷”,就是屏藩王室。管仲提出“弱强继绝”并成功地策划并且举办了“陉地会谈”、“召陵之盟”、“首止会议”。公元前 651 年,管仲策划,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盟诸侯,邀请周襄王派遣使者参加。周天子的使者莅临葵丘,表彰了齐国。“葵丘之盟”标志周王室复兴,各诸侯国以周襄王为“天子”的大国时代重新出现。孔子修订《春秋》,连续两次记载“葵丘之盟”。《左传》也详载葵丘之盟盛况,周襄王“赐齐侯胙,称呼齐侯伯舅,受赏無下拜”等许多殊荣。
当今,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对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四点倡议: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坚持落实发展议程、坚持推进互联互通。在谈到坚持落实发展议程时,他引用这一典故,提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管子·治国》中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由此而论管仲思维与当下共建发展之路有共通性。
2. 积极进言献策
周襄王初继位,财政困难,管仲建言献策,帮助周王室开辟财源。“菁茅谋”是管仲贡献给周王室的经济攻略,采用了最前沿的“市场”运作,迅速筹集了丰厚的财政经费。史载:“其价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菁茅谋》),满足周王室七年财政支出。同样的商业攻略,还有“石壁谋”,是齐国和周天子合谋的一次数额巨大的“市场”性筹资。
《管子·石壁谋》记载:这次筹资,通过石壁交易,天下黄金、粮食、彩绢和布帛等财物归于齐国。齐国利,“八岁而无籍”,相当于八年所收赋税。周王室参与其中,齐国理所当然予以支付。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表现了管仲财政方面为复兴周王室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管子·心术下》篇记载:“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歿世不亡。” 这“圣人之道”,是圣人思想的结晶,管仲执政,借鉴圣人思想,惠及历史,资政育人。管仲相齐四十二年,形成了很多宝贵思想和精辟理论,“著之简策,传以告后进”,将有限生命就转化为“无限”,这是管仲“一匡天下”梦的最高层次。为实现“强国梦”、“复兴梦”寻求的思想依据。管仲把圣人圣王之道转化为治国的理论。(《形势解》)管仲的文化梦,全部凝聚为迄今熠熠闪光的皇皇巨著《管子》。
通观《管子》24 卷,85 篇(今存 76 篇),内容丰富,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其中《轻重》诸篇,是古代典籍中罕见的经济学名著,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管仲是历史上官员型学者,站在国家管理者立场,总结治国之道,完成了一部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古代“政治学”。
《管子》文献,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一,轻重论。大而言之,包含农、商、手工业、金融业等;具体言之,土地、赋税、货币、数据(国轨、权数)、冶铸、渔盐、官山、官海等经济理论,均有阐述,甚至关注到“数据为国”的精深理论阐述,其远见卓识,今人难以想象。其二,地员论。这是关于“土地资源”调查的理论,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壤分类学、统计学、评估学。其三,四维论。这是论及意识形态的学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藉以保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并反作用于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四维论,是管仲的独创,是主观思维十分明确的理论构思,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管仲是第一位关注“治家”的理论建设,这是一项实际而又不朽的理论工程,除非“家庭”从社会历史中消亡。
管仲创立的理论颇多,不盛列举。最后,请允许用习近平的一段话作为结语。习近平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3.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时也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与此同时,他强调“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认为“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密集元首外交活动中,利用各种场合,阐释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发展观”“义利观”,描绘中国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梦想相通的新图景,融整体意识、全球视角、传统智慧、务实精神于一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一位大政治家的天下情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向着更加和平、公正、包容、普惠、共赢的美好未来前进。实现中国复兴之梦。
(作者简介: 崔景明,女,河南省安阳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