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14 10:17:13
运用管子“一匡天下”思想
打造城乡命运共同体
牛家栋
提 要: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给乡村建设带来人口、土地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党和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振兴乡村”战略部署。然而在“振兴乡村”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偏差和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可以从古代思想家管子 “一匡天下”论述和实践中寻找借鉴,
关键词: 乡村问题;人口土地;城乡共同体;一匡天下
本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管子一匡天下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管子所说“ 一匡天下”,就是匡正周天子管辖之下的各国争战混乱局面,使天下人民过上太平幸福生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涉及全球国际宏观发展问题,与当年管子提出“一匡天下”思想一脉相承。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我国新时期各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着力均衡城市和乡村发展,打造城乡命运共同体,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现在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探讨并解决这一问题尤为必要。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14亿,正所谓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回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可以清楚发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轨迹,中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农业大国。明代产生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萌芽,在近代社会受到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和外国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掠夺的双重挤压和扼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几十年的内战外侵战火,城乡几乎沦为一片废墟。解放后,经历三十年的和平建设,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我国城市和乡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城乡总人口13.9008亿,其中城镇常住总人口8.1347亿,乡村常住总人口5.7661亿,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8.52%。与1949年解放初和1978年改革开放初相比,虽没有确切数据,但增长速度之惊人可想而知。这组数据仅仅是城镇常住人口,如果计算农村进城务工暂住人口,全国城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以上。广大农村常年仅剩下3亿左右老人和孩子留守。这就是中国城乡居住人口极不平衡的问题。
据国土部2014年公布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城镇国土面积858.1万公顷(12872万亩)。对比来看,从2009年到2013年,短短5年间,全国城镇国土面积增加131.9万公顷。增幅为18.2%,年均增长3.6%。其中城市土地面积增幅14.5%,建制镇土地面积增幅21.7%。所有增加的城镇土地面积中,大部分用于房地产建设。城镇国土面积的增加,就意味乡村国土面积的减少;而减少的乡村国土面积,大多是种植粮食的耕地。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军事现代化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镇化建设,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全国人民为之骄傲,为之欢欣鼓舞。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二,增长速度之快,世界各国为之惊叹不已。
老子“福祸相依”的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我们在充分肯定城镇化建设带来利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城乡建设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我国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存在问题由来已久。21世纪的中国,城市不断现代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不断改善,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相对滞后。这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早在2000年, 湖北省监利县李昌平上书国家领导人,反映“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而“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锐减、土地流失和社会管理弱化等三个方面。
第一点,是农民进城带来的乡村人口锐减等问题。农村土地城镇化以后,农民安置在城镇,却没有实现真正的人口城镇化。由于农民没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城镇亦没有充足的工厂企业就业岗位,只有临时安置参与城市建设服务,打扫卫生等,更多的是自谋职业。农民的土地征收一次性安置费,很快消费殆尽,不可再生增值。原农村居住平房置换成高楼大厦,且不说居住不习惯,还有新增物业管理费、电梯费、水电费,停车费、公共交通费、网络燃气费等等,导致居住成本急剧增加。农民进城以后,子女入学教育成本和医疗卫生费用也大幅度增加,虽有政府义务免费教育和国家医疗保险,但是教育配套支出,如子女读书租赁房屋费、上学交通费、教辅资料费、校服费、午餐费,还有补课费等,实在不堪重负。农民原来住在乡下,可以在宅基地种蔬菜,养家禽和猪羊,基本保证生活自给;现住城市,断绝了这些经济来源,一切都要用钱购买;且近年物价高涨,收入涨幅远远跟不上物价消费,这就加剧了农民进城后的生活贫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进城农民没有可靠的工作收入来源,单靠政府临时安排和国家补助,将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在土地没有城镇化的乡村,由于农民种田收入低,农村生活水平低,大量青壮农民向往城市工作和生活,成群结队外出进城务工,常年不回。这就造成农村居住人口锐减,只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医疗、养老、安全等产生许多问题,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属于城市人口,他们的居住、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得不到保障,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第二点,是乡村土地减少和闲置抛荒问题。大量农村土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造成农业耕地减少,这是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而没有被城镇化的乡村土地,由于种植粮食成本增加,效益下降,也导致大量农田闲置抛荒,或改为其他非农业用途。
由于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度长期不变,很多耕作土地之家年轻人进城工作,年迈的老人在家无力耕种,有的土地竟无户主。原集体耕种的大片土地分成若干小块,原有农田水利设施逐年遭到破坏,很不利于现代化耕种,抵御旱涝病虫灾害的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种粮收入偏低,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虽然国家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给一定的种粮补贴,可是由于粮食价格偏低,国外进口粮食争夺市场,导致农民生产承包的土地无人耕种,出现大量的抛荒现象。近年来,政府推行土地流转和转包经营,土地连片问题初见成效。可是,土地承包流转问题很复杂,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农村宅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如何调整分配怎样最节约、最合理,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点,是由以上人口与土地问题带来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弱化问题。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已经导致农村基层政权出现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加大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难度,甚至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通过近年扶贫下基层调查发现,很多基层乡村存在程度不同的黑恶势力,威胁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随着农民维权观念增强,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对农村的稳定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乡村基层的财权不断上移,而事权不断下移,人权不断上收,而责任不断下压,导致执政能力弱化;乡村基层干部在黑恶势力面前,在一些所谓贫困户、低保户、钉子户动辄上访告状的压力下,成了弱势群体,只能穷于上下左右的应付,在群众中的信仰日渐衰微。于是,“瞒上哄下”成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无奈选择。统计数据造假,应付检查做假,向上报告掺假,向下动员说假,已经是公开的“潜规则”。
面临城乡建设日益明显扩大的差别,许多游荡在城乡之间的人们感慨:城市很现代,但是没有扎根的地;农村很荒凉,自然没有回去的路。这就是近年来推进城镇化带来利好的同时,面临亟待解决的城乡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于是,在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提出了“振兴乡村”、建设美好乡村的战略部署。
实事求是地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是好的,可是,再好的政策还是要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来贯彻落实。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干部群众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的差异,各地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不少地方 “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导致出现新的更严重问题。
有些地方,一提起乡村振兴,不是想着返璞归真,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是想着扩大第一第二产业,而是想着搞第三产业,盲目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只想模仿大城市挣外地人旅游的钱。于是,一些人开始大搞圈地运动,在流转过来的良田上,办农家乐旅游场地,搞四季花海,栽植果树,开挖鱼塘;更有甚者,有的人设法骗取国家项目补贴,用以租代征的方法,在基本农田建高级酒店和休闲娱乐场所。结果,乡村土地浪费了,国家投资浪费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涛声依旧,破船依然,游子依然飘荡城市和乡村之间,不知前途何在。
其实,如果真想拯救荒凉的乡村,真想做好城乡平衡发展的文章,路径还是很宽广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认真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可以向古代圣贤的经典请教;在实践上,更有各地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淮河流域的颍水、涡水之间,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三位圣贤:管子、老子和庄子。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年代最早,他属于哪一家,哪一派?众说纷纭。我认为,今颍上县的管子就是著名的管家,是伟大的治国理政的管家。他的治国理论在《管子》一书中,他的成功实践是辅佐齐国强盛,成为春秋霸主。今涡阳县的老子和蒙城的庄子创始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以百姓心为心,与管子思想一脉相承。
在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编纂的三本《管学论集》中,专家学者发表很多篇论文,研究管子关于农业文明、工商贸易、城乡建设、兴国富民的理论和实践,值得大家研习。我认为,最值得温习的还是郭因先生的几篇文章,上卷有其《序言》、《管子事功和当代中国》和《一匡天下引发的思考》,中卷有其《管子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下卷有其《联想现实与历史》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在十多年前,读起来觉得就是说眼前问题。这就是学问大家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本届研讨会另一主题是回顾管子研究会成立以来的研究成果,这个主题很好。我们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果,要时常回顾总结,“温故而知新”。如果没有新的探索和研究,就没有必要勉强写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能把先前好的理论付诸实践就可以了。本人对管子没有深入独到的研究,所以表态虚心学习,以求长进,不敢赘述前贤研究管子的高论。
回到本文的主题,最后谈谈自己的梦想:从乡村农业文明到城市现代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城市和乡村发展虽然在特定时期存在某些矛盾,但二者最终会和谐统一。逐渐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城乡命运共同体,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市建设得更像乡村,乡村建设得更像城市,如同海南博鳌。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期间,在那里会见外国政要,宾主置身如此美妙的境地,是何等的幸福!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建设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梦想一定会早日实现!
作者:牛家栋,男,高级教师,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涡阳县老子研究会副会长,著有《皖北老庄故里行》一书,2012年作家出版社发行。
上一条:再论“官天财”与当代国策 ——“四壤”与“菁茅谋”官天财简析 下一条:明代唐顺之科考答卷《一匡天下》对管仲事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