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2/19 16:23:18
——“四壤”与“菁茅谋”官天财简析
吴瑾溪 周怀宇
[提要] “官天财”,是管子的重要经济思想。管子执政期间,实施了很多“官天财”方略,“四壤”开发和“菁茅谋”方略,堪称“官天财”方略之经典。四壤,即是尚未开垦的四种土地;菁茅谋,即是管子为周王室贡献的经济谋略,利用没有开发的“菁茅”之地,帮助周王室“脱贫”的一项经济工程。这两个经济方略,都取得了成功。前者,扩大了齐国的财政收入,后者,帮助周王室获得相当于七年的赋税收入。都是采取经济开发的积极措施,实现社会经济的新发展,不仅惠及当时,其智慧也启迪后世乃至今天。
当下,“扶贫”,是重大国策。今年是国家扶贫计划的收官之年。如何“深化”扶贫,习近平指出:“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管子“官天财”思想,进一步启迪了今天社会各方参与“大扶贫格局”的智慧。
安徽石台县,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土地种植面积少,粮食产量不能够自给,全县大多是荒山秃岭。石台县政府颁布招商引资政策,向全社会提供“荒芜”土地,鼓励社会企业家合作开发。这是石台县政府重大的“供给侧”经济改革。2017年“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接标,在石台县引种“牡丹”,开发“牡丹籽油”,两年来初见成效。今年,又深化开发,依据牡丹具有观赏性的特点,进一步与石台县旅游公司工作,开发牡丹观赏旅游项目,从旅游经济层面扩大石台县牡丹种植的社会意义,管子“官天财”思想成为石台县荒山野岭重获光彩的一盏明灯。
[关键词] 管子;官天财 四壤 菁茅谋 牡丹籽油 石台县 牡丹旅游
前言
《管子》“官天财”是精彩的经济思想之一,也是管子执政期间“强国”战略之一。其核心意义在于深化开发天然资源,荒芜或者尚未开发的地区兴办新的产业经济,增强新的社会经济成分,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管子的官天财方略有很多内容,最经典的有两项,即“四壤”开发和“菁茅”之地开发。不仅迅速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惠及民生。其“菁茅谋”更加具有“扶贫”的积极意义,用十分特殊的经济开发方式,帮助贫困的周王室解决了财政危机。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管子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提出了“官天财”思想,实施了“官天财”方略。其“官天财”思想起源与方略的形成,即是从“四壤”调查与“官四壤”开始。
所谓“四壤”,即是尚未开垦的四种土地,这四种土地不能够生长粮食作物,在粮食种植为主要经济的传统农业时代,这四种土壤因为不能够种植粮食作物而被闲置,成为荒芜的土地。《管子·地员》篇,对全国的土地实施了普查。普查之后,这些闲置土地,属于宝贵的天然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就是丰厚的财富,管子归之为“天财”。有一个信息尤其值得重视,通过全国土地调查,获悉全国闲置没有开发的土地数量很大。管子把其中可以开发的土地划分为四大类,简称“四壤”。《管子·山国轨》:“有莞蒲之壤,有竹箭檀柘之壤,有汜下渐泽之壤,有水潦鱼鳖之壤。”
四壤各有特点,各有相应的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第一类,“莞蒲之壤,有竹箭檀柘之壤。”莞,即水葱,多年生草,茎高五六尺,纤而长。蒲,《说文》:“水草也 ”。莞与蒲,两者皆可以织席。自管子开发之后,在历史一直因为使用价值而得到流传。到了汉代,已经普遍应用于生活。《汉书·东方朔传》:“莞蒲为席”,汉代史学家颜师古释曰:“莞,夫离也。今谓之葱蒲。以莞及蒲为席,亦尚质也。莞音完,又音官。”据《太平御览》卷709引《计然万物录》云:“六尺蔺席出河东,上价七十。蒲席出三辅,上价百。”又《居延汉简释文》391页:“三尺五寸蒲复席青布缘二直三百。”蒲席在汉时价值平均约值百钱至一百五十钱。莞蒲之壤,即盛产莞蒲之地。
第二类,“竹箭檀柘之壤。”竹,即竹子。箭,亦竹之一种,高七八尺,叶大如箬,干细节修,质强靭,可作箭干。《文选·左思吴都赋·注》“箭竹细小而劲实,可以为箭。”檀,硬木。《诗•将仲子兮》:“无折我树檀。”朱熹注:“檀,皮青,滑泽,材强靭,可为车。”柘,《说文》:“桑属。”柘材坚劲,宜用以作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取干之道,柘为上。”又可以为弹。《西京杂记》:“长安五陵人以柘木为弹,真珠为丸,以弹鸟雀。”檀柘皆是贵重木材。《汉书·东方朔传》:“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秔(jīng,同“粳”,《玉篇》:秈稻。)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䵷(wā,青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又《盐铁论•殊路篇》云:“令仲由冉求无檀柘之材。”《论诽篇》云:“檀柘而有乡,雚苇而有藂。”这些土壤 “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都是开发经济作物的优良之壤。
第三类,“汜下渐泽之壤”,犹言污下多水之地。唐代房玄龄《管子注》“汜下”,即是污下潮湿的低洼地。《山至数》亦:“汜下多水”。这些土壤有很多相适宜的经济作物,可以开发。
第四类, “水潦鱼鳖之壤。”这些是生长鱼鳖的水溏地。开发水生养殖业,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管子对于这四类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估很高,相当于“亩十鼓之壤。” 鼓,即《管子·地数篇》:“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之鼓。房玄龄注:“鼓,十二斛也。”亩十鼓,谓每地一亩可产谷十鼓。概言之,上述四壤,经济利益可与“亩十鼓”之沃壤相当。盛言四壤之地,经济价值很高,开发意义很大,具有丰厚利润。
管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四壤的“官天财”方案,加强这类闲置土地的管理,设置官员。《山国轨》:“皆善官而守之,则籍于财物,不籍于人。亩十鼓之壤。”选任能干的官员加强管理,引导百姓开发这类土地。
这是官天财的新措施,在赋税方面,表现了重大的进步。“籍于财物,不籍于人。”即不收人口税,只征收产品的赋税。假如没有产出的产品,就不需要纳税。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管子在轻重论中,进一步阐述了“官天财”的理念,主张向不能够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因地制宜,开发新的经济成分,促进社会发展。《管子·轻重甲》:“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认为;“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也。故使民求之,使民藉之,因此给之。私爱之于民,若弟之与兄,子之与父也,然后可以通财交殷也,故请取君之游财,而邑里布积之。阳春,蚕桑且至,请以给其口食曲之强。若此,则絓丝之籍去分而敛矣。且四方之不至,六时制之:春日倳耜,次日获麦,次日薄芋,次日树麻,次日绝菹,次日大雨且至,趣芸壅培。六时制之,臣给至于国都。善者乡因其轻重,守其委庐,故事至而不妄。然后可以立为天下王。”(《轻重甲》)
管子论述“四壤”,开发“四壤”,就是其官天财思想的实践与创新。这一思想一直在齐国得到延续。《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蜃盐,祈望守之。”即是证明。
菁茅,是一种野草,唯一生长在江淮低洼潮湿地区。属于管子眼中的“四壤”土地之一。恰逢周王室求援于齐桓公,管仲贡献大谋:开发“菁茅”之地,挖掘菁茅之地的天财资源,为挽救周王室的财政危机作出了“挽大厦之将倾”的贡献,成为历史的经典,世称“菁茅谋”。这个故事,其实就是管子“官天财”思想的实践。其实践始于周王室的财政危机。
齐桓公执政时期,正是周王朝趋于衰落时期。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诸侯国,拥兵自重。具有九五之尊的周襄王,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辖地只有100里,国力远远不如周边的诸侯国。对内,周襄王受到后母的歧视,身边,年轻的王后又在暗中勾结王叔姬带,试图背叛,内外交困之中,周襄王已经沦为一个穷光蛋,其国力衰落之悲惨,已经到了日常生活无以为继的程度。《管子·轻重丁》:“天子之养不足,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周襄王连日常生活的费用都不足,号令天下诸侯国缴纳贡赋,却无人响应。
周襄王穷困潦倒之际,向齐桓公求助。为了维护周礼统治秩序,藉以稳定尚未失去活力的原有政治规则,齐桓公、管仲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的援助,就是贡献了一个经济谋略“菁茅谋”,帮助周襄王度过了经济危机。
广袤的江淮地区,菁茅遍野。春秋时期,这里低洼多水,不能够种植粮食作物,尤其不能够种植旱粮作物。当时的水稻种植,尚未成为“主粮”品种。主粮品种,即是传统的五谷“麻、黍、稷、麦、菽”。因为不能产粮,无人关注,呈现一片荒芜景象。但是,这里生长的菁茅,却是筛酒的原材料。江淮菁茅之地,正是一块美好的“四壤”之地,是可以开发的‘天财’之地。
《管子》“菁茅谋”,即是“官天财”思想支配下,开发了菁茅之地的经济价值,并且利用这片野草的经济价值,创造了特殊的经济收入,挽救了贫困潦倒的周王室,菁茅谋由此成为官天财的经典。
管子贡献“菁茅谋”方略,实际上是一个官天财方略,开发一直闲置的菁茅土地,获取重大的经济收入,帮助周襄王补充财政空缺,周王室藉以脱困。菁茅谋具体内容见于《管子·轻重丁》,曰:“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请使天子之吏环封而守之。夫天子则封于太山、禅于梁父。号令天下诸侯曰:‘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籍。不如令者不得从。’”天子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秩而走,江淮之菁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菁茅之谋也。”
《其中丁》这段记载,包含三个重要内涵。
其一,圈了一片闲置土地。这块土地位于江淮之间,就是今天巢湖区域。这里自古水草茂盛,自由生长。因为低洼多水,不适宜旱粮作物种植。当是时,水稻种植还不够普遍,水稻需要引水灌溉,铁农具不足的历史时期,开渠引灌,尚不能够满足水稻种植的需求。但是,这里土质很好,自古草木茂盛。就成了菁茅生长的土壤。《尚书·禹贡》记载:“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 含义是江淮之间,各种竹子遍布各地,杂草茂盛,树木高大。土壤潮湿。田的品级是最下等,不适宜种植粮食。“厥草”到了春秋时期,就演变成了“菁茅”。
其二,下了一道封禅命令。天子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一件隆重的国典,邀请全体诸侯国参加。参与大典的诸侯国,必须携带一束“菁茅”。菁茅,是江淮特产,应用于“筛酒”、祭祀。《管子·轻重丁·菁茅令》:“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籍。不如令者不得从。”
其三,菁茅成为紧俏祭祀品
《管子·轻重丁·菁茅谋》:“天子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秩而走,江淮之菁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
管子“菁茅谋”方略,实际上是一个官天财方略,这是一个典型的官天财经济方略。开发闲置土地,获取经济收入,帮助周襄王补充财政空缺,周王室藉以脱困。《管子·轻重丁》:“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菁茅之谋也。”这段记载,笼统地说明了“菁茅”的收入,可以达到原来七年的财政收入。到底这笔收入是多少?简略计算一下。前文已知,菁茅“其贾一束而百金”。每一个参与大典的诸侯国,至少携带一束,那么当时的诸侯国究竟有多少?据《管子·度地》:“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也就是说各种等级爵号的诸侯国上万。那么,这次菁茅谋带来的收入就是“百万金”。这正是管子运用官天财方法,挽救周王室的财政危机的巨额收入,可见四壤之地的开发,菁茅之谋的实施,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
三、“官天财”历史借鉴
“官天财”,出自《管子·山国轨》。管子围绕官天财方略,有很多深入浅出的论述。所谓官天财,即主张国家引导社会扩大开发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财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农业和“四壤”开发与管理方面,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四壤土地的经济作物,促进了相适应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交流的发展。这其中有很多借鉴意义。
1、开发“四壤”就是促进生产力
四壤,是没有开垦的四种土地。此前,没有开垦四壤,并不是人民不勤劳,而是生产力水平制约,没有开发能力。管子时期,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管子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官天财思想,总结了粮食作物之外的土地开发计划,从而为社会增殖财富。这其中,首先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能够在不能够种植五谷的土地上,开发新的经济作物,惠及社会,也惠及民生,为百姓开拓了谋生的新途径。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历史进程,管子时期突破了四壤的局限,带来了官天财的新局面。
2、“官天财”就是扩大经济增长点
“官天财”的精髓,就是探索自然资源的奥秘,寻找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扩大社会经济的财富来源。管子相齐时期,不仅开发了四壤经济,也开发了山陵经济,海洋经济。冶金、铸铁、林木、煮盐、渔业以及相应手工业、商业乃至诸侯国之间的贸易,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得到提高与发展,必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江淮地区“菁茅”之地的经济开发,改变了周王室的贫困,就是一证。
官天财的积极意义,有两点特别重要,其一,开发未开垦的土地,扩大生产领域。其二,通过新的经济增长点,扶助贫困。
当下,扶贫是重大国策。这一艰巨任务,今年进入收官之年,需要借鉴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襄大举,齐心协力,完成这一历史性光荣使命。
官天财思想,为当下扶贫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现有的贫困地区,大多因为天财资源困乏,制约了本土经济发展。安徽池州市石台县就是一例。去年,我们在安徽省管子研讨会上提交了《论官天财助推当代扶贫国策》一文,论述了安徽省石台县引种牡丹,汲取管子官天财思想,通过牡丹种植,开发境内荒山野岭,在荒山野岭上“脱贫”“脱困”。引种牡丹,炼制牡丹籽食用油,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帮助脱贫。这个项目落地之后,转眼已经实施三年(2017—今),已经初见成效,官天财传统文化在石台县的荒山秃岭上绽放了新光芒。
牡丹籽食用油,被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牡丹籽食用油,这是新中国牡丹研究的重大进步。其牡丹的“食用油”价值,特别具有社会意义。
油用牡丹开发,国家计划推广到400万公顷,5年内解决中国50%的食用油进口依赖,15年后解决80%的进口依赖,这不仅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也拉动了当地产业增速,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中国食用油严重依赖进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用油消费量仍将逐年增加并呈高端化发展趋势。就中国自然条件而言,每年的食用油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如果开发牡丹种植,就会减少粮食原料加工品种,就等于粮食增产。
牡丹种植,已经被立为国家开发的经济项目。是一种多年生矮灌木,寿命可达上百年,在中国有近2000年的种植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牡丹食用油,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又被称为“液体黄金”。中国林科院通过对压榨牡丹籽油分析,这种以牡丹籽仁为原料,经压榨、精制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中国林科院化验人员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目前,经国内油脂权威部门江南大学和中国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家专业机构测试表明,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含量超过40%,是橄榄油的40倍。
2017年,石台县招商引资,携手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改造石台县境内荒山秃岭,引种牡丹项目,开发牡丹产业经济链。让长期闲置的荒山秃岭,变成“天财”资源,成为石台县的新经济增长点,成为石台县人民脱贫、脱困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个路子是对的,三年来,他们创造了三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就。
牡丹种植,其“生态效应”上的最大特点,即是可以在荒山野岭生存,亦可以在林木之下生存。由于牡丹的这些特点,可以在干旱、耐寒、贫瘠的自然环境下种植,也可在林果下生长,也可利用大量的荒山荒坡、宜林地、退耕地种植,不与良田争地。
当下,扶贫是重大国策。牡丹种植的经济效应很多,可以拉动当地牡丹炼油、牡丹制药等产业链,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很多有识之士,正在积极汲取“官天财”传统文化营养,开发“牡丹种植”这一“天财”资源,为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石台县携手安徽省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扩大牡丹种植范围,出具规模,获得了国家支持,安徽省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博秀元”商标股已进入中国香港联合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交易。
2、石台县牡丹食用油荣获品质信誉
2020年3月15日,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重质守信·315满意单位”。公司旗下拥有“裕福弘”和“博秀元”两个品牌,牡丹油、花蕊茶、牡丹花茶、牡丹籽油胶囊、富硒大米、富硒米酒、富硒茶、硒木耳、富硒农场蔬菜瓜果等产品已上线,其他系列产品将陆续面世。中国“3.15”中国保护消费者权益协会,“重质守信 、优质服务、维权信誉单位”评比。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入列。这是石台县牡丹籽食用油事业的肯定,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关注牡丹籽食用油事业的发展,倡导诚信经营,打造知名品牌,正确引导消费,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产品。有利于社会各届对其质量和服务进行监督。
3、携手旅游合作新项目
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中国三大富硒地之一的安徽池州市石台县横渡镇,依托石台富硒地的优越自然环境,去年挖掘了生态观光旅游、农产品生产及展销、富硒地产业文化中心等。5G的普及优势下,运用物联网营销,打造富硒地产业发展战略模式,拓展石台富硒地文化经济,说好中国石台富硒文化故事,做好裕福弘富硒产业链事业,为健康产业服务,为提升国人免疫力加油,为亿万家庭的康健服务,为石台县精准扶贫及经济腾飞助力!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在物质生活高度充裕的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恰当其时。“文旅融合”成为了时代的大趋势,文化融入旅游,旅游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相得益彰。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说好中国石台富硒文化故事,做好裕福弘富硒产业链事业”!
牡丹,自古以来具有观赏价值。
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古今,都深受喜爱。被视为雍容华贵的象征、誉为国色天香,天生丽质,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花开时节,观赏牡丹,成为时尚。洛阳、菏泽,每年接待观赏牡丹的游客。获得旅游经济数十亿。池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增加观赏牡丹的项目,将会助推池州旅游蓬勃兴盛。
牡丹花卉,也深受人们喜爱。制作各种牡丹花卉,也是很大的市场。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
五、石台“天财”牡丹的探索
安徽池州尚未开垦的天财资源十分丰富。经调查,现有5.6万公顷未被利用的山地,这是池州深化开发山陵经济的前景,也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大力引进经济作物,改善植被,提升地方社会经济实力。
池州市石台县,尚未开垦的土地,尤其多。都是荒山秃岭,不能够生产粮食,也不能够生长树木。长期以来,这一客观自然面貌,制约了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石台县长期居于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在荒山秃岭上开发新的相适应的经济作物,让荒山秃岭改变千年万年的旧面貌,让石台县摆脱贫困,这是新时期继承管子官天财思想,改造“四壤”的方略绽放新的光彩,突出关注到“天财”牡丹种植,认真分析本土“天财”资源,已经试验引进千亩牡丹种植项目,一方面消灭荒山秃岭死角,改善山陵面貌,一方面增殖地方经济实力。
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个项目,也成为地方政府“脱贫”的战略措施。
1、石台县自然条件调查
石台县,其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和南京拗陷的过度地带,县内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总面积115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石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石台年平均气温为16℃,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石台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最少为1483.7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73.7千卡/平方厘米,阳光充足!石台是中国三大富硒地之一,自然界硒含量很高。
由上分析,石台县种植油用牡丹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可行的。阳光充足,不易积水,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牡丹。
2、“富硒牡丹”的科学探索
池州,矿藏丰富,土壤中有很多微量元素。硒,是其中之一。石台县牡丹种植,增加了富硒含量多的特性,带来“富硒牡丹”新品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等美誉,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也能够保护皮肤、治疗皮肤病有显著疗效。
补硒,延缓衰老,是迄今为止发现最重要的抗衰老元素。中国科学院专家对长寿地区巴马的研究表明,巴马土壤、谷物中的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此外,在预防重金属中毒,预防男性不育症,保护视觉器官,预防胃肠道疾病等,具有医药和保健价值。
我国是一个缺硒大国,约7亿人生活在缺硒地区。而池州市石台县是富硒地之一,尤其是石台县是全国著名的富硒地之一。石台县是国内罕见的富硒地,在国内与陕西紫阳、湖北恩施齐名。2005年,省地质队对石台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在石台县发现了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区,含硒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富硒含量标准,整个富硒地区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
2012年,石台县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取样,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权威检测机构,对全县土壤、茶叶、稻米、肉、蛋、蔬菜等农产品硒含量开展了系统检测、经权威机构检测,硒含量结果如下:
土壤,全县8个乡镇28个村土壤取样36个,检测硒含量(全量)达到中硒标准指标有31个,占检测样品总数86.1%。
茶叶,全县8个乡镇19个村茶叶取样22个,检测,硒含量达到国家农业部《富硒茶(NY/T600-2002)》行业标准的有10个,占检测样品总数的45.45%,所有茶叶达到《石台硒茶》地方标准。
稻米,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取精米样1个检测,硒含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肉蛋,取猪肉、牛肉、土鸡蛋、鸡蛋各1个样,检测硒含量范围全部达到富硒标准。
蔬菜,取辣椒、茄子、毛豆、西红柿、四季豆、玉米等16中有特色、规模大的蔬菜各1个样,检测硒含量,全部达到富硒相关标准,其中12种蔬菜富含硒,占检测样品总数的75%。
数据证明这里是一块富硒宝地。
在富硒地种植牡丹,开创牡丹油产业,就能够开创具有池州市石台县富硒特色的牡丹油产业——富硒牡丹籽油。
这是一个新产品,不同于“洛阳牡丹”(河南)和“菏泽牡丹”(山东),而是富硒地池州,尤其是石台县种植、生产的牡丹籽油,可以作为池州市石台县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富硒牡丹籽油,这是当代牡丹种植业的区域性创新。
石台县别具胆识,已经和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手,签订合作开发计划,建置数千亩富硒牡丹种植基地、四百亩牡丹种植试验田;并签订共同打造石台县富硒牡丹田园经济综合体的合作协议。这是地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兄弟收益”,多方共赢的“吃螃蟹”试验项目,数千亩牡丹种植项目落地,必将产生引导和示范效应。必将带来石台县、池州市、乃至安徽省、全国大规模的牡丹种植开发,形成新的朝阳产业。
(作者简介:吴瑾溪,女,高级经济师,秋浦书院管子班研修学员。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学教授。)
[①]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全国国家级贫困县585个。其中,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19个: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颍东区、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利辛县、石台县。
[②] 闻一多云:“官,读为管。”参阅黎翔凤《管子校注》下,第1291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④] (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⑥] (唐)房玄龄注《管子·海王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