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5期 管子人才战略思想与时代新人建构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4:42:25


管子人才战略思想与时代新人建构

任泓睿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分崩离析,各诸侯为了巩固其地位,争相招纳贤才。管仲在富国强兵的治国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一系列的人才战略思想。而这些思想在现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学;人才战略;时代新人

管仲(前723一前645),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仲,颍上(今安徽,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的改革家。其编写的《管子》一书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看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管子》人才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人才辈出乃至王朝更迭、政局稳定、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各流派的人才思想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在“任人唯贤“德兼备”等方面却形成了共识。儒家的人才观是以仁为贤,法家则是以奉法为贤,商鞍认为,不以法就不能评定出人是贤还是不肖,故奉法者为贤。

管仲一方面认为不必拘守先例与常规,能立义就可以成为贤另一方面,作为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也把严守法令者视为贤才。贤德的君王能够顺应时势,按照规律建立法规、惩恶赏善。任人唯贤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但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初期,能够提出任人唯贤思想并勇于实践,则是了不起的历史创举。

一、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在人才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以人才重视为内核;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主张“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理念;管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是要人才培养,是一年十年百年的建设。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乃是培养塑造自身的过程。动荡的社会,分崩离析的现状,道德约束在巩固国家政权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是促进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纽带。《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反之则“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将道德教育中的礼、义、廉、耻与国家的兴盛衰亡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他对于道德教化对人才培养以及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君王要如何重视人才,对待贤能呢?“圣王卑礼以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钧天下之众而臣之。”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人才受到礼遇和尊重并加以任用;其次则是要懂得用战略的眼光来发现人才。

在管子看来,为贤者当政,才能更好地使国家长治久安,国家长治久安后,要懂得造福人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长治久安,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人才,把人才发展放在中心位置,而他的重人才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新时代重任青年人才培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十分关注,作过多次重要讲话和批示,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努力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管子》中提到,要想获得成功最基本要素是“得人”。“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光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管子分析历代王朝。凡是功成名就,创造伟业的都是善于用人的君王,惜才爱才;而那些国破家亡的昏君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对人才任用的不当。由于认识到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要想赢得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竞争,使国家长治久安,首先就要赢得人才。因此,齐国明君贤相及臣僚谋士们都十分重视人才,看重人才价值,以人才为宝,以人才为贵。当齐桓公询问治国之道时,管仲提出“远举贤人”他认为,为政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能够察访识别出胜任的人臣,这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策略。其次管仲强调的“得人”,并不是把着眼点放在一两个“人杰”身上,而是要求统治者要选拔和造就一大批人才。他认为,一个泱泱大国,起码要具备两大人才系列:一是“聚天下之精才、论百工之锐器”;二是“收天下之豪强,游天下之称才”。精才是实践上的能工巧匠,是发展社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的骨干力量后豪强则是优秀的管理者。

在人才选拔方面是非常完善的,并且明确提出选拔人才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条令,注重“举贤尚功”与“三选制”的机制;在人才任用方面推行“三本”“四固”“五务”的原则与省官考核制。这种系统的人才学思想,不仅在先秦之际具有重要的进步性与创新性,而且在当代人才强国战略工程实施过程中,也能彰显其借鉴价值和科学依据新时代下,人才引进要适应“求质”重于“求量”这一变化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围绕产业最急需、岗位最紧缺来定向引进人才。二是人才培养既要“整体开发”,更要“高端引领”。新时代下,人才引进工作要坚持“高精尖”的标准,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要结合本地主导产业转型需要,及时吸引符合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优质人才,实现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三是人才使用既要“适用”,更要“实用”。新时代下,人才工作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将目光投向人才使用市场,发挥企业、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中的主体性作用,不仅要“人岗相适”,更要充分发挥人才切实有效的作用。我们要把人才当做自己的眼睛那样去爱护,像经营我们的家庭、婚姻一样去经营我们的人才事业,投入真感情,引进培养的人才才能动感情,为我所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对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大胆破格使用”。在确保程序公正、过程透明和结果公开的前提下,我们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为提拔使用优秀青年人才闯出路子,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更多机会,努力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也是基于我国人才战略面临挑战的应对之策。

三、设立环境,任人唯贤

齐国君主具有那种“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的包容气魄,能够容纳不同国家、民族、贫富有差的人才,吸引了大批仁人志士为其所用。《管子》中大量描写了人心齐一和精英人才对国家建设和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培养,选拔人才时,外部环境也是重要的参考。

提供空间留给人才。《管子·四时》载云“慎使能听信之。使能为之明,听信谓之圣。”《管子·侈靡》“至贞诚生至信,至信生至交。”君王除了能够任用贤人,最关键的要给予贤才事业发展的平台。对待贤能应以诚相待,听取其提出的建议,并极大的提供发展空间、创造一切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各自才能。这样做才是开明国君所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以德服人,争取人才的一种手段。

二是用好的待遇留住人才。针对齐桓公提出的如何才一能招纳天下贤能之才的问题,《管子·小问》说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厚而勿欺”就充分说明对于人才不仅提供给他们丰厚的物质待遇,而且应该能够做到言而有信。

三是用感情维系留住人才。《管子·霸言》说“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作为一名圣明的国君,能够合理任用人才,使其人尽其用,对待贤士应做到“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幼官,这是开明的君主对待人才应做到的五点基本要求,只有做到了仁、义、德、信、礼这几个方面,贤士才能闻声来归。

伟大的事业需要大批杰出人才支撑。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加迫切需要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大力支持,推动青年人才尽快成长。做优环境,将人才“留”下来。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政策支持。只有人才政策及其评价发挥正能量,才能引导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其次,建立健全加快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强对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第三,积极营造有助于优秀青年人才尽快成长的社会氛围。

四、小结:

人才思想的研究是我国历史上人才观研究的延续和发展。几千年来,从文人雅士到帝王将相,为了治国兴邦,一代代地研究着育人用人的问题,传颂着无数成才用才的哲理故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丰富的人才思想和独特的人才现象。当今社会的人才理论,是在我国传统人才思想的土壤中孕育、成长发展起来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我们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综合锅里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发展,赢得人才就是赢得未来。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我们又到了一个时代的重要关卡。有人说,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它浓缩了超乎想象的时代之重。处理得当则时代之幸,人民之幸;处理不好,则沦为“最坏的时代”。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牢记“道路决定命运”的发展理念,肩负起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的重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既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文化知识,同样也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思维,把自身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重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的态度使我们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武装自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管子直校》上、下册郭沫若等编,科学出版社,年版

[2]《管子学案》戴浚著,学林出版社,年版

[3]《管子校释》颜昌税著,岳麓书社,年版

[4]《管子校正》戴望著,《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

[5]张少红.论《管子》的用人思想[J].东岳论丛.1997.05

(作者简介:任泓睿,安徽大学哲学系2016级研究生)


上一条:第55期 管子经济思想研究      下一条:第55期 管子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