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5:27:29
管子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实践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滥觞
徐 麟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说:“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称: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同年1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由此可见,“天下一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汉语源头之一。
“天下一家”出自中国古籍《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共49篇。“礼运”是《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天下一家”通常被释为:“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历朝历代都有人注解它,笔者以为唐代道士李淳风与袁天罡的《推背图》所做的阐释很值得参考。
总体上看,《推背图》以先秦成书的《易经》的象数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六十个图、谶、颂先验地阐释了中国的政治和历史,所持的一是传统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治乱史观,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衍生的男女间隔执政的天道政治观,最终构建了中国历史将按照帝制时代——共和时代——大同时代命定式发展的理论体系,断言中国(天下)的归宿是“天下一家”,即原始版的 “世界大同”。且看《推背图》压轴的第五十九象《壬戌》:
谶曰: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颂曰:
……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这里谶语讲的是未来的天下(唐初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仍为一统,社会各单元的个体差异逐渐减少,人的自我概念逐渐模糊,社会交往无疆无界,不分你我,所有人都是一家人,社会治理达到化境;颂语则点明那时的局面是天下大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差别几乎消失,“东南西北尽和睦”。说到底,它所表述的是时人以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代”为蓝本的对于未来美好世界的憧憬。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传统的“天下”概念所获得的最新内涵。它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数百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70年汉语文化圈内的意识形态产物。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天下”概念有5个义项:1.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如《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2. 中国的人世间、社会上。如《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载敬堂》:“一座通天下,三时际臆间。”3. 中国的全体民人。如《战国策·魏策》:“天下缟素。”《孟子·公孙丑下》:“天下顺之。”4.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或中国的国家统治权。如《韩非子·五蠹》:“传天下不足多。”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5.自然界,天地间。如《吕氏春秋·察今》:“知天下之寒。”习近平的引言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所谓“天下”,原本指的是中国周朝的全体民人。到了他讲话的语境里,显然已被赋予“人类全体”的内涵。同样,传统的“天下一家”原本指全体中国人都是一个家里的人,到了习近平讲话的语境里,则被赋予了“全人类都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的内涵。
那么“家”又是什么呢?中国古籍里的“家”有很多义项,这里就不细列了。其中最常见的是家庭或人家,即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墨子·尚同下》“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 《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从动态看,“家”是一个社会最小的命运共同体。如果专门讨论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家”无疑是最初的出发点。而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处于正常状态的“家”在这一点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命运共同体还有“同族”“同乡”“同行”“同学”“同事”和舶来品“同志”等,由此推演,习近平在21世纪之初重申“天下一家”,就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主题以深广的历史意蕴。
我们再来看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究竟是什么。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他认为:“所有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自然的社会形态,是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的第一模式。”各个家庭成员一经成年脱离家庭依附关系后,彼此便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一种约束。当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共同协作,“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障结合的人身和财富时”,原来的约束就转化成了“社会契约”。契约一旦缔结,“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他在这里实际上说的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出现的政治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就是“生活本身”。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方式的本质彰显,既有体现为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共性的共同利益追求,也存在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原始共同体到倚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进而实现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即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
从历史的广角看,所谓共同体,就是人类有了社会生活以后基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形形色色的团体、组织,例如部落、家庭、民族等等。所谓“命运共同体”,则是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现实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愿景之上,在互相交往和影响之中经历和分担共同的命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状态。在中国,“家”或“家庭”一直是最基本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比喻,又实际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代称。例如2013年10月7-8日习近平在印尼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说:“亚太是个大家庭,中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亚太地区应该寻求联动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在这之前他已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2014年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提议中韩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在巴基斯坦访问期间提出要从中巴两国政府和人民利益出发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不断充实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2013年3月习近平在坦桑尼亚访问时明确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2015年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做为有共同利益的双方对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愿望更加强烈。习近平还注重中国同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例如20国集团)建立命运共同体关系,多次呼吁20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所倡议的源自“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它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创新性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无论是历史进程、现实格局,还是未来愿景、表现状态,中华民族都符合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在这个命运共同体内,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几千年来,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新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这种维系统一、中华一家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共识。
中国古籍中把“天下”和“家”合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词——“家天下”。这里的“天下”指的是“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家天下”就是帝王把统治国家的权力当做自家可以世代相传的私有财产。不久之前央视的公益广告也使用了这个词,其词义却有了极大的改变。该广告要表达的意思是理想状态的社会相当于一个放大的温馨的家庭,家的文化充盈其中,人际沟通和交流没有任何阻挡,人与人互帮互助是其常态。这样一来,“家天下”与“天下一家”的涵义就完全相同了。
现代考古成果表明,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后,中华大地就已经开始繁荣起来。在脱离原始社会伊始,就已经形成了“诸侯万国”、“天下万邦”的局面。学界认为本来意义上的“家天下”的始作俑者是禹的儿子启,把它作为制度加以定型并传承两千多年的是秦始皇。“天下一家”理念大概成型于秦始皇登基前后。那么,在这个理念开始流行之前,有没有与它类似的观念存在于中华大地上呢?
有。
且看:
“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货殖传》)
“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齐太公世家》)
说得更早的是: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通常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为正解,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说春秋时期在周天子权威大为下降,丧失对诸侯的控制力的时候,齐桓公凭借雄厚的实力、崇高的威望维护了天下的秩序,使中原地区周王朝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抵御周边其他民族的入侵。但20世纪钱穆的《<论语>新解》说:“匡本饭器,转言器之四界。《史记》:‘涕满匡而横流。’今俗犹言匡当。此处匡字作动字用,谓匡天下于一,亦犹谓纳天下于一匡之内。”在这里笔者取钱说。所谓“一匡天下”,就是把当时的诸侯做为饭粒统统装进周王朝这个饭碗里。那么这些饭粒彼此的关系如何呢?这就需要考察一下“九合诸侯”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关于“九合诸侯”,史籍有多种记载。除了前引《史记·齐太公世家》说,还有《国语·齐语》说齐桓公“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和《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这些说法的相同处是指出“九合诸侯”都是单纯以和平方式会盟。具体如下列:
1.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北杏之会;
2.前680年冬,齐宋卫郑单:鄄之会;
3.前679年春,齐宋陈卫郑:鄄之会;
4.前678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幽之会;
5.前667年六月,齐鲁宋陈郑:幽之会;
6.前659年八月,齐鲁宋郑曹邾:柽之会;
7.前658年九月,齐宋江黄:贯之会;
8.前657年秋,齐宋江黄:阳谷之会;
9.前656年夏,齐楚鲁宋陈卫郑许曹:召陵之会;
10.前655年夏,周齐鲁宋陈卫郑许曹:首止之会;
11.前653年七月,齐鲁宋陈郑:宁母之会;
12.前652年正月,周齐鲁宋卫许曹陈郑:洮之会;
13.前651年夏,周齐鲁宋卫郑许曹:葵丘之会;
14.前647年夏,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盐之会;
15.前645年三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牡丘之会;
16.前644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淮之会。
孔子做了一个定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谋也。”(《论语·宪问》)这就使我们有理由把“一匡天下”的功劳归于管仲。
这些会盟中最有意义也最有代表性的是前651年夏的葵丘之会。据《孟子·告子下》记载:“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在葵丘盟会诸侯,捆束牲畜,刻木为盟书而不用牲畜血。第一条:‘诛杀不孝,不轻易改变太子,不以妾为正妻。’第二条:‘尊敬贤能,培育贤才,表彰有道德的人。’第三条:‘尊敬老人,慈爱儿童,不轻慢宾客旅人。’第四条:‘读书人的官职不世袭,公职不兼摄,选拔读书人要合格,不要专横杀戮大夫官员。’第五条:‘不随意修筑堤防,不制止互购粮食,不能有封爵而不报告。’还一同宣誓:‘凡是参加我们这个盟会者,既然签了盟约,以后就要恢复平常的和平友好。’)“凡我同盟之人”这个提法,讲的就是周王朝饭碗里各个饭粒的关系——平等,抱团。也就是说,“一匡天下”意味着东周前期的诸侯把各自的命运拴在了一起。那时候谁都知道周天子只是一个名义,依仗着齐桓公的威望,诸侯能够团结一致,按照共同的要求各自治国理政并和平相处,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到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代,这种状况已经不见了。所以300年后的孟子在讲了上述故事后感慨地说:“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前引习近平在谈到源自“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形容东亚各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应该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话用来形容2600多年前参加葵丘之会的诸侯国,是不是也很合适呢?
说到这里,本文的主题——管子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滥觞就呼之欲出了。
(作者简介:徐麟,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