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5:28:05
管子文化的实物载体:管鲍祠的保护与利用刍议
李仁靓
摘要:管鲍祠作为管子文化的实物载体,在管学研究蔚盛、颍上县域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两个齐头并进的热潮下却并未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利用,发挥其应有价值。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管鲍祠现状进行阐述,并对管鲍祠客观价值即保护与利用之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破解保护和开发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以期能够进一步发挥管鲍祠在管子文化承传上应有之功用。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管鲍祠;管子文化;保护;利用
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建立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依托不同类型文物资源,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1]由此可见,在当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达到保护这一基础的门槛之后,更需要的是对于文物的活化与利用。颍上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位于淮河与颍河交汇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故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鲍祠则作为管子魂归之所、管子文化的实物载体,立于颍上县城内。但是,随着颍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旅游城市这一定位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对于以管鲍祠为首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并未使县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而从管学研究这一层面而言,对于管文化载体管鲍祠的相关研究也几不可见。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吸引力的独一指标,在已有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如何厚植人文,保护并利用好管鲍祠,发挥其承载的深厚管子文化底蕴,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管鲍祠位于颍城北郊,原名管子祠,为纪念春秋大政治家管仲专祠。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县令屠隆重建,考《列子·力命》晋张处度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也”,增祀鲍叔牙,始改今名(又名“二贤祠”)。迄今几经兴废,明末损毁。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学谕汪廷宏修建。清嘉庆年问毁于火,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万如陵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火。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县长张鼎家募资重建。10年动乱中,墩冢皆遭破坏。1986年10月,省、县两级政府拨款重修管鲍祠,总面积扩至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祠西南有管仲衣冠冢,俗称管仲墩。墩前2碑:一书“管仲父墓”,是明万历十六年钦差整饬颍州等处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杨芳题;二书“呜呼大政治家颍上管子之墓”,是民国15年县知事倪焕奎立。门楼上方书“管鲍祠”3个金色大字;殿中高悬“挚交千古”匾额;楹联为:“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殿内又新增“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楹联。大殿配房东西通道各修圆门,东曰“荐贤门”;西曰“分金园”。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管鲍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管鲍祠正面图 来源:颍上县人民政府网)
近年来,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保护,管鲍祠也不例外,其建筑风格保持完整,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始终保持了建筑与文化的延续。但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藏维护的工作中,鉴于文物自身的化学组成与内外结构,以及文物保护环境中的种种不可抗力因素,保护工作永远不存在极限一说,而是应不断付出努力以趋近完美的一项工作。现阶段管鲍祠的保护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从文物本体来看,首先,建筑构建经风雨侵袭,自然老化程度逐渐加剧,出现木石构件破裂、柱脚糟朽、木柱自然弯曲加剧、开裂、糟朽、粉灰老化剥落等等情况。管仲衣冠冢前石质立碑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缺损、污损沉积与漆面脱落,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完整性。其次,保护与修缮理念上存在的问题也体现在管鲍祠的保护状态中。正殿墙面上展示的“管鲍祠颂”碑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直接展示,本体与边框皆有不同程度的划痕与磨损。此外,管鲍祠历经历次修缮,原样修复存在困难,在修复中也并未遵循旧制,做到修旧如旧,造成建筑外貌发生变化,与建筑原貌不相符合,如屋面瓦件的增添与原先有所出入,原建筑构件的材质难寻,地面改制等。从文物保护环境来看,管鲍祠位于管仲公园内,其保护范围南至大门前10米处,北至大殿后31米,东西各至围墙外2米。实际上,先不论说这一保护范围是否适用于当前街道的改制与变迁,而在保护范围明晰的状态下,依然存在乱搭乱停乱放的现象,周边环境管治不严,小吃摊贩营业中产生的油烟等物质对文物本体造成隐性破环。
(管鲍祠现状组图 来源:作者自摄)
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都属于此类。管鲍祠隶属于古建筑类,即使历代以来经数次修缮与迁移,也未曾改变其作为古代纪念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历史信息得以保存,仍然是我们缅怀先人追思怀古的圣地。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人类本身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水平和成就,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3]管鲍祠维修基本参照原始风貌,其建筑时间、建筑地点记载较明确,真实可靠,具有很好的原真性。其建筑形式科学而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建筑结构、建筑工艺等方面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同时也体现了淮河流域古建筑的民俗风情,对于研究早期建筑形制以及皖西北地区民众生活亦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管鲍祠作为颍上县城关的地标性建筑,蕴含着极其丰厚的历史信息,是见证颍上历史发展的重要构建之一,相关记载对研究颍上县城关的城市历史布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梁启超《管子传》)[4]以纪念管仲及其好友鲍叔牙而建的管鲍祠令人探幽思古,遐想万千,但这里不仅是缅怀先祖业绩、追寻先祖济世精神之地,更是我国千年政治文化传承与精进之地。管鲍祠所在地颍上县已成为世界研究管子思想的中心,凝聚了中国古代以管仲思想为主的政治文化的精髓,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国政治文化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现今已于颍上县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与会各界前辈与同仁对于管仲思想的深入挖掘与探讨,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管鲍祠也是在社会层面上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公共场所,“管鲍之交”、“管鲍分金”、“鲍叔让贤”等高风亮节的故事已传为千古佳话,人们观管鲍万古挚交,可以领悟出友谊与凝聚的力量,启示人们去追求生存所应有的态度,为社会的和谐做出自己的努力。管鲍祠作为管鲍二人友谊的物质载体,以不言的事实与见证,说明了知己与友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位置,也是体现颍上县民众群体创造力与精神追求的最好的实例。管鲍祠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与不可再生的特点。保护、利用好管鲍祠,对于传载传统文明有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将为弘扬传统文化、见证历史、宣传颍上产生积极影响,社会价值显著。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最本质的灵魂所在,如果一个地方缺少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建构,最后终会导致独特性的完全丧失,从而流于同质化,消失在大众视野中。民众缺乏对本地文化的认知与寄托也是当地建设运行的短板,发展经济还需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保留并利用文化中精华之处。依我所见,对于管鲍祠的保护与利用是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招,符合以下三个需要。首先,符合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在颍上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重点强调文明城市这一理念的践行,而对于文物古迹的重视与保护,是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城市人文底蕴、以文化人的重要一环。其次,符合发展实体经济的需要。古有伟大改革家,今有勇于创业者。管子文化不仅从精神上激励创业者,也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企业文化。依托管子文化兴起的实业佼佼者有安徽管仲酒业有限公司,为发扬千年酒文化,1958年在管仲坊的基础上成立酒厂,一脉相承当地悠久酿酒历史和传统工艺,矢志不渝地为消费者打造“一匡天下”优质酒,传播管仲文化。最后,对管鲍祠的活化利用也是繁荣旅游事业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颍上旅游的萌芽与初创阶段。[5]发展至今,颍上县已经成为了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之一。但是现阶段,颍上县旅游规划项目重点仍然落在生态方面,而这正说明,颍上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有着更大的文化潜力。管鲍祠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颍上古迹中保存较好者,对其的重视与保护可以带动促进当地其他遗迹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激发颍上文物事业活力,从而促进商旅经济发展。因此,保护利用好以管鲍祠为首的历史文物遗迹也正是发展文旅事业的前提与首要工作。
按照国家对文物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鉴于上述必要性与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管鲍祠这一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历史内涵,而且还具有深刻社会教育意义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定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要让其既能得到妥善保护与活化,在其建筑本体与环境上尽可能消弭一切显性或隐性侵害,又能发挥其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普惠民生。总之,管鲍祠的保护与利用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在一些具体措施上兼顾这二者之间原生性矛盾是下文探讨的重点。
第一,树立整体保护理念,履行原真修复原则。对建筑来说,古迹自身的空间性和它所处的空间环境是共存的。[6]在管鲍祠的保护上,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完整的保护,同时在保留其环境格局特征下加以利用,从而更深层次地保留其纪念意义。其次,意大利专家布兰迪在1963年撰写的《文物修复理论》中明确提出了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辨识性等文物修复理念,这些理念在现今依然有其应用价值。管鲍祠在本体建筑修复过程中,应保证修复状态中的原真性,同时在修复材料的选用上,材料的可行性、可控去除性、安全性都是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的因素。同时,预防性修复也是目前管鲍祠保护中需要采用的一种保护措施,尤其是在祠内文物的展示中防患于未然。此外,考虑经济与效率因素,修复人员对于最新材料的获取与技术的应用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与了解,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联系实际,考虑到文物本体的实际状态与即时环境中的影响因素,科学地采取最为恰当方式进行修复。
第二,改善环境利用方式,开发文化景观线路。要保护好管鲍祠,不仅需要在加大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与修缮力度,同时也要改善周边环境的利用方式,将管鲍祠周边不符合历史文化景观的、甚至对建筑有隐形伤害的经营场所进行迁移;完善交通道路、饮食住宿、公共卫生等配套设施也是为管鲍祠引流的重要条件,还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地让管鲍祠有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增加客流量,扩大管鲍祠在传播管子文化上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对其的保护。此外,在管鲍祠的利用上,不应局限于建筑本体,而应统筹周边资源,形成一条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线路。当前,颍上县委、县政府也已经重视到管子文化的影响力,创建了管子文化城,先后建成滨河公园、九合塔及其管子纪念馆、管仲老街以及管子文化为标志的人文景观等。[7]根据文献记载,颍上县境内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十分富饶。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代纪念地、古城遗址等人文景观丰富,但文献记载的不及时与不准确就要求我们进行县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与调研工作,对县域内文化景观有一个充分而完整的把握,从而合理规划文化景区,连点成线,进行景区线路的联动宣传。
第三,加强校际教育合作,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在近期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文物往往是当地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记载着城市或乡村的发展轨迹,应当予以重视保护。[8]拉近管鲍祠与学校、社会的距离,发挥文物保护单位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存在着一个前提、两个角度的问题。首先,群众了解一处古迹与一种文化的前提是专家学者对这一文化的挖掘与梳理,此外还涉及到传播文化的方式方法问题。对于管鲍祠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在研究基础上可以增设纪念馆,以图文实物三者并茂的形式,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去呈现管子事迹,阐释管子思想,传播管子文化。其次,从传播学理论上来分析,厘清受众分层的两个角度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里就涉及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角度。管鲍祠作为教育基地,有着丰厚的教育价值,馆校合作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中小学历史教育乃至通识教育的开展。而日常也可以组织定期的讲解导览团、开展公众讲座或公众读书会研讨会等社会教育活动,使管鲍祠成为民众精神文化的载体、城市精神的家园,同时对于这种本地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也是强化民众地域认同、增加归属感的有效措施。
第四,合理利用新兴媒介,强调地域文化品牌。文物遗迹的保护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要保护好管鲍祠,就必须创造出条件,让人民了解它从而支持它。当下新兴媒体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也发挥着其独特作用,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应用程序中活跃着各级各类文保单位的身影,增加了古迹曝光率,是古迹活化的重要方式。如今颍上县拥有众多风景名胜景区,旅游事业发展蔚盛,要借此机会以多种形式将管仲这一文化品牌大力宣传出去。首先要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其次要打造“管文化”品牌,开发出更多挖掘管子文化基础上的特产与伴手礼,同时亦可设立纪念品商店,设计出富有管子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丰富游客的游览。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文化活动,设立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主题形式,通过新媒介的传播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共同打造管子文化特色旅游区,使各界人士了解管鲍祠、了解颍上,扩大管鲍祠的影响,为颍上及周边地区带来繁荣和振兴。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以高尚道德情操为基本标尺,反对低俗化开发利用管鲍祠,要始终以传播历史文化,分享正能量为宗旨,打出颍上地域文化品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关于管子学说及其形成文化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断汲取时代的养分丰富而发展。管学研究也许在制度与意识的层面硕果累累,但是对于管子文化实体承载管鲍祠的关注却寥寥。但是,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对管鲍祠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究又有其必要性。管鲍祠作为颍上县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历史遗迹,有着其深刻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与纪念意义,身为其传承人与保护者的我们,务必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其应有文化潜力,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囿于选题与篇幅,本文仅从管鲍祠这一实体入手,对其保护与利用进行浅谈,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使得更多学者对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加以重视与研究。此外,管子文化与其生成的这片沃土的关系也是笔者认为值得深究之处,期待更多相关研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Z].2018.
[2] 颍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颍上县志[M]. 合肥:黄山书社. 1995.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博物馆[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4] 梁启超. 梁启超传记五种[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5] 颍上三千年大事记编辑部. 颍上三千年大事记[M]. 合肥:黄山书社. 2010.
[6] (意)切萨雷·布兰迪. 修复理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7] 管岩. 颍上的管子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建设[J]. 管子研究. 2018.9.19
[8] 朱芸芸. 文物资源在乡土教育中的应用[N]. 中国文物报. 2019.2.15.
(作者简介:李仁靓,安徽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第57期 管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下一条:第57期 管子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实践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