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8期 浅析《管子·弟子职》和《弟子规》的联系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1/13 10:02:12


浅析《管子·弟子职》和《弟子规》的联系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刘梦醒

 

【摘要】《管子·弟子职》和《弟子规》是教育史的珍贵资料。本文通过两文在“教”学、尊长、饮食和就寝四个方面,加以对比分析。以期将两文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学前教育,从而提高现代学前教育实践水平。

【关键词】《管子·弟子职》;《弟子规》;学前教育

 

颍上是管子故里,作为颍上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始终对管子有着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对管子、《管子》和管子文化进行坚持不懈的研究,在教育教学方面汇集了丰硕的成果。学习普及管子文化,从管子的教诲中分享教书育人的智慧,应是我辈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管子·牧民》篇中的“礼义廉耻”之论,就具有学前教育性质,《管子·弟子职》篇就相当于学生守则,历来备受学界重视,宋儒朱熹将《管子·弟子职》归入“小学余裔”。同时,《弟子职》在学前教育方面作用较为突出。譬如,清朝康熙年间出现的《弟子规》,就带有《管子·弟子职》烙印。现就《管子·弟子职》篇和《弟子规》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弟子”是古代“学生”的称谓,“职”即职分、本职。“弟子职”,即学生的职分,略同于现代的“学生守则”。郭沫若在《管子校注》中认为“《弟子职》篇当是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考虑到时代条件和研究的局限性,郭沫若先生其实未必言之有据。新时期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学者,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对《管子》成书已经形成比较客观理性的认知,提出史论杂糅的今本《管子》,其论著部分均为管子原作。联系到管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及其早年与好友鲍叔牙同在齐国宫廷担任齐国公子之“傅”的从教经历,《管子·弟子职》篇实为管子所作当可成立。

《管子·弟子职》开篇是总则,总论对弟子在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和日常生活诸方面的总要求。接着是分则,论述从早晨到晚上弟子们应该遵守的具体规则,包括起床、奉师、上课、对客、就餐、洒扫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分专章叙述。最后是结尾,要求弟子“周而复始”地坚持遵守,是一篇完整严密的学规,是教育史的珍贵资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

一、“教”学

    在现代教育中,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启蒙教育。学前教育并不像中小学和高校有国家指定的教材,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教学依据。对幼儿的德智体美,行为规范进行启发和教育。除了现代的生活规则、艺术教育、社会交往等,老祖宗们留下的教育思想也是幼教工作者不可忽视的瑰宝。

《管子·弟子职》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先生施行教育,弟子就要遵照学习,谦和虚心,才能全部领会。看见善良的就要学习,听见正义的就要奉行。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老师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口头授课所传达的知识往往没有幼儿自主观察和发现的真理更容易接受,幼儿们看见的和听见的都是他们要效仿的,所以我们要把社会的正能量传达给孩子,让他们“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不能身体力行的遵守礼义规则,纵使学习了文化知识,也只是增长了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在现代教学中,德教重于一切,老师和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品德发展和社会技能发展,紧抓素质教育,“高分低能”者越来越少,人民的基本素质已大幅度提升。现代学前教育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对于幼儿写字算数的高标准,在6岁之前基本不需要幼儿提笔写字,只是学习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字,在美术启发教育中,都更多的使用撕剪贴等多元的方式,而不仅限于用画笔。  

二、尊长

    尊重长辈是中华传统美德,是华夏五千年传承的瑰宝,是文明古国的象征。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尊师重长都是教育之重。

《管子·弟子职》曰:“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奋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少年弟子侍奉先生,要晚睡早起,起床之后扫除盥洗漱口,做事要小心恭敬。提起衣襟为先生做好盥洗准备,先生才起床。

《弟子规》指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现在的家庭大多宠爱孩子,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学前教育中总是教育孩子要有自我意识,但不能自私,通过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让幼儿明白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区别,不能全部占为己有。对待父母师长,要先问好,要有礼貌。

三、饮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饮食方面的礼仪更能体现文明,要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更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

《管子·弟子职》曰:“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祍盥漱,跪坐而馈。”到了饮食的时候,先生将要用餐,弟子就要准备饭菜。挽起衣袖洗手之后,恭敬的上菜上饭。“以齿相要,坐必尽席。饭必奉擥,羹不以手。亦有据膝,毋有隐肘”。按年龄互相让座,尽量靠近席面端坐,吃饭必捧碗,喝汤不用手。两手紧靠膝盖,两肘不能上桌。这些都是文明的吃饭习惯,我们应该谨记和传承。

《弟子规》云:执虚器如执盈”是说拿着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是说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若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

日常教学中,幼儿在校就餐时,往往是师幼一起用餐,幼儿自主能力有限,通常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不挑食,按时按量的吃饭是基本要求。幼儿要学会尊重老师,尊重粮食,排队有序,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四、就寝

     现在很多的学校都是封闭式的,走读学校也大多在校午睡,所以就寝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好的睡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育教育也不在局限于教室里。而是贯穿到一日生活之中。

《管子·弟子职》曰“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俶衽则请,有常有否。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先生将要休息,弟子都要起身侍奉。恭敬地捧来枕席,询问老师的脚朝何处。第一次铺床的时候需要询问,以后没有变化也就不必再问。老师休息以后,弟子们才可以去寻找自己的伙伴。

《弟子规》中关于就寝的也有很多:“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现代教育中更多的是就寝时的规则,衣服鞋子的摆放,床铺房间的整理,这些都是在日常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并且需要长久坚持的。

最后,就如同《管子·弟子职》中所说的:“周而复始,是谓弟子之纪。”要周而复始的坚持遵守,这就是弟子的守则。

现代的学前教育多以《弟子规》为指导,而今看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华先贤管子就提出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两者是有着联系的。在日常的学前教育中,我们要汲取先贤智慧,不断的反思琢磨教学教法,以提高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张润秀、孙如琨编著.弟子规[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梦醒,女,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颍上县实验幼儿园教师)


上一条:第58期 《管子传》连载之七      下一条:第58期 建国70年管子研究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