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9期 《管仲的箭》 ——从《考工记》看管子思想基础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3/17 11:11:54


《管仲的箭》

——从《考工记》看管子思想基础

沈国磊

内容摘要“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管仲的这一箭,不光带来人生的大起落,还射天下!射天下”是维护和平,尊王攘夷,对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借鉴思想。

“管鲍之谊”流传千古,提起弓箭和管子思想的关系,我们还是从管仲时代的工业典籍《考工记》谈起。《考工记》对于民间手工业的肯定态度是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改革相一致的,也与它认为“工”是“知者创物”等的见解相符合。和管子生活的时代是相符的。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一句就是现代的话语: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平发展、经济交流的方式,实现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延续华夏民族文化的大一统的天下观。民族复兴的路很长,其核心是根植在民族血脉中不灭的文化基因的传承。《中庸》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用好管仲的“箭”,继承祖宗的遗志,维护天道秩序,匡扶正义,是每一位炎黄儿女无可推卸的责任和应该担当的使命。

 

关键词:射天下“管鲍之谊”知者创物柔皮之工鲍氏”“肃慎之矢”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自经于沟渎莫之知。《论语﹒宪问》

问管仲。曰:人也。夺骈氏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还在荒淫暴虐的齐襄公的统治下的时候,管仲、鲍叔牙和召忽三人就一直很要好,并且他们都是满腹经纶,有匡世济民之才。当时的齐国国无宁日,民生日贫,不少诸侯国都想侵吞齐国。所以,管仲、鲍叔牙和召忽三人决心合力治国。
  当时,齐襄公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避免遭到齐襄公的迫害,就一个跑到了鲁国,一个跑到莒国去了。三人在一起分析日后王位继承人问题时,召忽认为将来公子纠必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
  “这不行,”管仲说,“老百姓们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还很难说。咱们三人不如分个工,由一个人去侍奉公子小白,两个人去侍奉公子纠,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我们就可以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了。”鲍叔牙和召忽都觉得管仲说得有道理。最后,他们决定由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冬天,齐襄公去贝丘打猎,被大将连称和管至父杀死,齐国国内一片混乱。结果,隔了一个月,连称、管至父又被齐国人杀死。齐国派出使臣到鲁国去请公子纠回来执政。而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也在积极准备,送公子小白回来执政。
  鲁庄公亲自派曹沫当大将,护送公子纠和管仲等回齐国。还没动身,管仲就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回去,那事情就麻烦了。请让我先领一队人马去截住他吧!”鲁庄公同意了管仲的计划。
  管仲带着一队人马星夜兼程,到了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一打听,知道莒国护送公子小白的兵马早已过去了。这一消息着实使管仲出了一身冷汗,又快马加鞭向前追去。大约追了三五十里路,管仲已经赶上了护送公子小白的队伍。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上前问道:“公子上哪儿去呀?”
  “回国办丧事去。”公子小白回答。
  “有您兄长在,你就可以不必回去了。”管仲说,“免得别人会说你的闲话。”
  鲍叔牙虽然之前已与管仲有过分工,但此时也是各为其主,瞪大眼睛对管仲说:“这事公子自有主张,用不着你来操劳!”两旁的士兵也都蛮横地吆喝起来,那架势就是要揍管仲一顿。
  眼看着公子小白的队伍一步步靠近齐国国都,管仲可急傻了眼。一不做,二不休,管仲乘公子小白没在意,拈弓搭箭,“嗖”的一箭,直向小白要害处射去。只听“哇”地一声,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卟嗵”一声,倒在车中。手下的人一见公子小白被害,全都围着兵车,哇哇哭喊起来。
  管仲见一箭中的,赶紧带着人马逃回。看看没有追兵,再想想公子小白己死,也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慌不忙地回去报告,然后又不慌不忙地护送着公子纠向齐国走去。
  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被管仲射死。管仲那一箭着实厉害,但刚好射在了小白的带钩上,把他吓得半死。他又怕第二支箭射来,故意惨叫一声,又咬破舌尖,倒在了车里,弄的满脸都是鲜血。等到手下人哭声四起,再听听已无交战声,他才睁开眼睛,松了口气。就这么着,公子小白保住了性命。
  身边的人见公子小白仍活着,又来了精神。在鲍叔牙的指挥催促下,抄小道行进,早早地赶到了齐国国都临淄。这时,管仲他们还在路上悠哉悠哉地走着哩!等他们赶回来时,公子小白已经掌握了齐国大权。他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当即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最后,迫使鲁国死公子纠,又拿住了管仲。当鲁国要将管仲也杀害时,齐国的使者早已赶到,央求鲁庄公放了管仲,说:“管仲曾射过我们的国君,国君要亲手杀死他以解恨!”
  鲁庄公觉得也有道理,就把管仲装在囚车里,让使者押回齐国。
  管仲虽被押在囚车里,但心里却一点也不忧愁,他知道,这肯定是鲍叔牙设计营救他。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同时,管仲猜到鲁庄公也许会后悔,要派人来追杀他,于是,他编了一首《黄鹄》歌:
   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跼兮,厚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罗网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嗟彼弋人兮,徒傍观而踯躅! 

 一路上带着士卒们唱歌,“且歌且走,乐而忘倦”,不知不觉中,两天的路程一天半就走完了。鲁庄公派来的追兵也没有追上。管仲回到齐国后,鲍叔牙立即把他举荐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曾经向我射了一箭,想要我的命,现在箭还在这里。我一想起此事,就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怎么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为哪个君主当臣子,就要为哪个君主服务。那时候管仲还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您要是用了他,他会为您去射天下!”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齐国越来越富强“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管仲的这一箭,不光带来人生的大起落,还射天下!射天下”是维护和平,尊王攘夷,对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借鉴思想。

“管鲍之谊”流传千古,提起弓箭和管子思想的关系,我们还是从管仲时代的工业典籍《考工记》谈起。

《考工记》对于民间手工业的肯定态度是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改革相一致的,也与它认为“工”是“知者创物”等的见解相符合。和管子生活的时代是相符的。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一句就是现代的话语: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考工记》所记述的手工业,分工细密,攻木之工有七种,攻金之工有六种,攻皮之工有五种,设色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玉石之工)有五种,搏埴之工(陶工)有二种。分工细密,人尽其能,则有助于工匠技艺专精。它对的见解非常卓越。它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是对不断创新,提高工效,保持优良传统工艺的歌颂。

在生产经营上,为了使制成品合乎规格,保证良好的效益,需设工师专管。《考工记》对此也作了记述,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这是说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考工记》还指出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制品,必须符合规格,为买者乐于接受,残次品不能上市。

为了提高效益,必须精于算计。《考工记》以修筑沟防为例,提出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就是说,在沟防修筑中,应以劳工一天完成的进度作标准,以完成一里地的劳力和日数来计算整个工程所需的人力。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主要的是《考工记》成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否有管仲的功劳呢?是不是管仲把《周礼·冬官》传播到稷下学宫了呢?下面先说说鲍氏吧。

说文革部曰:‘,柔革工也,从革包声,读若朴。周礼曰柔皮之工鲍氏”。也就是说鲍氏是皮草世家,从现代皮草商业来看,鲍氏比较富有。《史记管晏列传》:管仲,颍上人。我们把目光投向产生这位管仲的地方颍上,颍上在当时春秋时代是胡子国与州来国交界范围,是夷人居住区,所以管仲,字夷吾,这是管仲以夷人自称,夷人在春秋时代是,不光是能射箭,还是造弓箭的高手。

“粤(越)之无鎛也,非无鎛也,夫人而能为鎛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考工记》里清楚地记载了胡国是工匠云集之地,在西周之初,由于管蔡之乱,管叔被杀,管氏后裔没有取得和蔡氏一样的爵位,而是被流放在工匠杂居之地,这就是管氏贫困的原因,作为柔皮之工鲍氏”的鲍叔牙没有忘记管氏的贵族身份,陈国的始封也是工匠,陈胡公,亦称胡公满、虞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舜帝之后,陶正遏父之子。在孔子周游在陈时,提到“肃慎之矢”,这是陈侯的功勋,这个“肃慎之矢”按《考工记》是产自古代颍上之地——慎城,《左传·宣公四年》:“吾先君文王克息 ,获三矢焉。”《史记·周本纪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息慎与东夷族都是把弓箭作为自己的发达技术崇拜的。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考工记·弓人》《考工记》里详细记载了造弓箭的技术,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鎛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斧、斤、凿、曲刀、量器等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

  管仲有个爱妾,名字叫婧,是钟离(安徽境内)人,精通文墨,而且富于机智。齐桓公好色,每次出行都要带上姬嫔。上行下效,管仲每次出行也带上婧。有一次,管仲带军出南门,在一座山下看见了一个村夫在山下放牛。那个村夫穿着粗布衣裳,光着脚,头上还戴着一顶破草帽,正敲着牛角唱歌。管仲觉得这个人很不一般,就叫人拿了些酒饭给他。
  村夫吃饱喝足后说:“我想拜见相国仲父。”送饭的人回答道:“相国的车刚刚已经过去了。”那村夫说:“我有一句话,希望你转达给相国:‘浩浩乎白水!’”
  送酒饭的人马上去追赶管仲的车忙把村夫的话告诉了他。管仲茫然不解其意。婧说:“听说古代有一首《白水》诗:‘浩浩白水,鲦鲦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这个人恐怕是想做官。”
  管仲马上命令停车,派人把村夫叫来。管仲拿话问他,那人叫宁戚,对答如流。管仲当即写了一封信交给宁戚,让他等齐桓公的大军来的时候拿出来,然后彼此道别。
  过了几天,齐桓公果然来到。宁戚也不回避,一只手给牛拌草,一只手拍打着牛角唱道:“南山粲,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单布短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听了非常惊讶,就问他为何讥讽时政。宁戚直言不讳地讽刺齐桓公杀兄得位,齐桓公大怒,命人杀死宁戚。大臣隰朋认为宁戚不畏强势,替他求情。齐桓公转怒为喜,放了宁戚。宁戚这才掏出管仲写的推荐信。齐桓公看了十分惊讶,问他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宁戚回答说:“我听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您如果厌恶直言而喜欢听奉承之言,即使您要杀我,我也不会把相国的信拿。”
  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就打算起用宁戚管理国家。臣子们听说之后认为应该慎重起见,多了解一下宁戚的背景,就劝齐桓公:“宁戚是卫国人。卫国距离我们齐国不算远,可以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宁戚的情况。如果他果然是个有才德的人,再用他也不算晚呀1
  齐桓公听了以后说:“你们所以建议我派人去打听,是怕宁戚有些什么小毛并小错误,是对他不放心的缘故。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有些小毛病而舍弃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随后齐桓公力排众议,提拔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
  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当时,在“地泻卤”的齐国,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又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农业发展很快,并且还总结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思想。宁戚可谓年轻有为、事业有成者。在一次宴会上,鲍叔牙特意为宁戚祝酒道:“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时候。”提醒他要谦逊,不能居功自傲。宁戚时时以此自警,始终保持着谨慎和廉明的作风。
  齐国兴兵伐东莱时,宁戚死于行军途中,士兵用战袍兜土在胶水东岸筑成宁戚冢(今平度市城区约25公里的马戈庄东村西山顶上)。冢体量很大,高15米,直径70米,犹如一巍然丘岭,在数十里外即可望到。
  宁戚著有《相牛经》一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

从故事记载可以看出,管子十分重视工匠技术人才,这些工匠技术人才是当时时代的先进技术的代表,包括管子本人他们都从自己的技术实践中获得了治理国家的思想。管仲,古今中外第一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被梁启超、南怀瑾分别誉为“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为国谋利的商界教父”。他所提出的“人本”、“法治”“和谐社会”等思想,以及所创造的“县、乡制”行政体制,“税收”、盐铁专营等经济方法至今仍被后人所用。

进入201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工业4.0(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代。20141113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智慧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思想,均出自管子核心思想体系。这表明,运用管子思想智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已经成为上至“庙堂”下至“江湖”的共识。

法本从道出,所以至公无私。君子能抱持这一道以治天下便不致于丧失天下,深入研究管子思想,如《牧民》、《形势》等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经济政策;《宙合》、《枢言》等哲学及阴阳五行等,运用系统思维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和方法论体系,做到领导引领、文化支撑,创新驱动、战略落地,最终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再造。

2600年前,管子以“尊王攘夷”之策,九合诸侯,保卫华夏。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对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四点倡议: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坚持落实发展议程、坚持推进互联互通。在谈到坚持落实发展议程时,他引用这一典故,提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治国先要富民、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适用于中国的治理智慧,更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都应是以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走出的道路、秉持的理念,本身就有世界性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境线内的事务”,而且是在国际视野下各个国家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要实现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需要各国携手,共同完成。

  ■原典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释义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理国家,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管子》通过阐释“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得出了“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结论。

  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强国。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识到富民对于增强国家实力的巨大作用。正是由于抓住了治国之本,齐国很快强盛起来,齐桓公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子·牧民》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对“富民”也有诸多论述。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卫国去,看到那里人口众多,便赞叹道:“庶矣哉!”弟子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意思是:人已经够多了,还能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富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欲望膨胀一发而不可收。于是战争频发,天下大乱,管子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霸’不是现在理解的‘霸权’‘凌霸’的意思。《说文》:“霸者,伯也”。‘伯’字的本意是兄弟之中最长者,长兄的意思。《周礼·春官·典命》:“九命做伯”。周朝的爵位分九等,九命是最高等级,一般是天朝上卿才能享有,比诸侯国的‘侯伯’还高两个等级。比如齐桓公是诸侯国的君王,他的爵位是‘侯伯’,后来因为他的德行和贡献太突出了,周天子提升了他两个级别加封为‘伯’成了‘霸’。秦以后用‘品’表示爵禄等级,意思略有不同。霸主不是自己称的,第一要加封,第二有使命和责任。诸侯国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使之强大,然后做大哥带小弟一起走,扶弱济贫,维护和平,帮助天子维持秩序,匡扶正义。

管子说:“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就可以做到。里面有四个要点:谋、礼、士、械。‘谋’是数术方面的内容,‘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士’是士官士兵指军队的建设,‘械’是军械指武器装备。这四点每个字代表的是一套体系和管理水平,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四个方面加起来是一个太极,具体内容在《七法》当中有详细的论述。

国是地大人口多管子说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生活安定死有所归是说百姓不仅通达了入世间的规律,而且懂得死后灵魂的归处,这是文化和信仰。五户为伍指户籍建制,谨贤修伍是乡里尊贤人口增多户籍制度完善,这是说大国的概念。在《牧民》篇的治国纲领中,管子讲到顺应民心的原则,使百姓安居乐业,土地开荒,辛勤耕作。从民众乡里做起,教化百姓淳朴的民风,国多财则远者来,地举辟则民留处。大舜帝从一个人开荒辟土于历山逐渐成势;古公亶父在岐山耕种开始周国的创业,一步一步走上帝王之路。古时候地广人稀,所以即便是小国也可以逐渐变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土地稀缺的今天世界局势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国家没有土地和人口、缺少战略纵深,永远都不要指望能够真正强大。欧洲的分裂、西亚阿拉伯的破碎、俄罗斯的解体、各国用民主粉饰的多党选举,美帝国主义资本发起的颜色革命用肢解世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私利最大化。

我们应该庆幸,从山河破碎频临灭绝中走出来,五千年的中国仍然是统一而强大的国家,这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共产党的功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赖以实现的基础,是每个华夏儿女自信和自豪的底气。和平发展、经济交流的方式,实现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延续华夏民族文化的大一统的天下观。民族复兴的路很长,其核心是根植在民族血脉中不灭的文化基因的传承。《中庸》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用好管仲的“箭”,继承祖宗的遗志,维护天道秩序,匡扶正义,是每一位炎黄儿女无可推卸的责任和应该担当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书仪:管子大传,齐鲁书社,2008

2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考工记》研究文献辑刊》赵嫄、代坤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8.

4】《史记》:【汉】司马迁 撰 ,中华书局,201310

5《管仲故里颍上县说综考》,陈希红、陈立柱,《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6胡天生;管子治国思想的前瞻性,管子和谐治国理念与当代科学发展观战略研讨会交流论文集,2008

 

作者简介沈国磊,文化学者,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一条:第59期 《管子传》连载之八      下一条:第59期 再论《管子》的社会教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