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63期 论《管子》中的粮食思想对当今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5:21:32


《管子》中的粮食思想对当今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陈永佳

[提]《管子》一书博大精深,所涉及的治国理念可谓浩如烟海。尤其是关于粮食思想的论述,例如重视粮食生产、安定务农之心、“勿夺农时”“寓兵于农”“倡导节俭”等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管子》粮食思想粮食安全启示

粮食安全有多重要

(一)何谓粮食安全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里有粮心不慌”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对于每个人而言就是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一个国家是否有居安思危的粮食安全理念,是关系着这个国家命运的大事。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否有保障,不是看这个国家在和平时期能否五谷丰登,而在于整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下,是否也能够“自给自足”是否在战乱状态下,还能够迅速组织民众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虽然我们目前处于和平年代,但周边并不太平,例如中印冲突、缅甸局势、印巴纷争、台海局势、朝鲜半岛等问题,都不得不让我们为“粮食安全”敲响警钟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必须重视起来,赶紧采取措施进行弥补。没有粮食安全,就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二)管子的衡山之谋给我们敲响警钟

齐国想要征服的衡山国盛产兵器,号称“衡山利剑,天下无双”。但如果正面强夺,难免会损耗国力,影响称霸进程。于是,管仲发动了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农业战争。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该国高价收购兵器,而燕国、秦国等国也紧随其后。一时之间,天下争购,使得衡山国的兵器价格提高到了二十倍,于是该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一年后,齐国又派人以市场价五倍的价格收购粮食,于是,衡山国和周边国家百姓都把粮食卖给齐国。就在衡山君臣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兵器,对该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食,无器可用,无兵可守,只得举国降齐。

这就是管仲发动经济战争计谋中的“衡山之谋”,以高价诱使敌方放弃本业,追求某种高利润产业的畸形发展,最终造成敌人经济瘫痪!不管在何时,巨额利润的产业,但除非这种利润来自于垄断,否则是一定会出事情的,全民都在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暴利就要终结了,很简单的道理,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赚钱!

(三)建立粮食安全机制刻不容缓

根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从2020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已经上涨了50%,并且很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有专家预测,2021年食品通胀率约为6.5%,某些产品价格会上涨到10%至30%不等。2021年2月,国际高粱的价格同比暴涨了82.1%,玉米的价格同比上涨了45.5%,小麦价格同比增长了19.8%。

 

               图一:2020年各国收紧粮食出口,积极屯粮

面对国际上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我国耕地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非法占用建房、耕层变浅、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等土壤退化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在耕地保护问题上,与欧美普遍设有专门的土壤保护法相比,我国仅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耕地保护专项立法上可谓是一片空白。

并且,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既要保护好耕地的数量,也要保护好耕地的质量,更要让保护、珍惜耕地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我们目前做得还远远不够。在酝酿多年后,我国首部《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于2012年2月面世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拟将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到目前还没有颁布发行,确实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四)我国高层越来越重视国家粮食安全

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年度经济工作任务之首,并将“确保产能、适度进口”“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途径,体现了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新思路。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管子》中的粮食思想对当今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一)重视农业生产

粮食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战略储备。在《管子》中更是把粮食生产作为治国之本。“农桑者,实民之命,为国之本。”(《管子·治国》)

1.《管子》重视粮食生产

《管子》一书中有许多观点都是反映出“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首先是“重农贵粟”的粮食观。管子认识到吃饭穿衣是人类得以生存、国家得以治理的头等大事,所以自然地重视粮食生产。例如在《管子·国蓄》中指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从人们的生存与粮食的关系,说明粮食为人们的命根子。从这种意识中出发,《管子》还强调粮食是衡量国家贫富的主要标准:“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同时认为“彼守国者,守粟而已矣”。还说:“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管子·治国》)。所以要国富,不能不重视粮食生产。

其次,粮食是国家物质财富的立足点。《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认为建立起文明礼节和伦理道德的基础,是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以物质条件为伦理基础的唯物观点。

最后,《管子·治国》把粮食生产作为称王称霸的重要保障之一。“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这就是说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灭亡,生产粮食而不能积存的国家,只能称霸,生产粮食并能积存的国家,才能治理天下。

2.我们必须坚守住“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底线

虽然我们处于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相结合的时代,但是,对于把粮食作为食物结构主体的人们来说,只有努力生产粮食,才能维持人们的生存,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仅关系到人们是否有饭吃,还关系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天灾人祸,周边的战乱频发等问题。

并且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新冠疫情的灾害影响,还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军事、经济、政治、国际关系、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围堵。例如美国对我们的科技公司华为、中兴的“芯片断供”,就足以凸显出我国在这个科技领域受制于人的短板。如果粮食也因为自身原因,而造成不能“自给自足”,严重依赖外部环境的话,那么我们的命根子都要受制于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表示:“控制石油,那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粮食,那就控制了全人类”这就足以证明美国的野心就是控制全球粮食,让全人类都受制于美国人。

因此,对于是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是一个关系粮食安全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能否长治久安,国家能否安定繁荣的必要保障。

(二)安定务农之心

1.定民心在于定农心

对于处在农耕社会的年代,农民一直是整个社会人民的主体,甚至在历朝历代的末期,其实都是以“农民起义”为起点的,因此,“定民心在于定农心”。也就是说,只有让农民的心底不会想入非非,安心种地,有吃有穿,社会就能够基本稳定。这一点在《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中也有表述:“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农心”如此重要,管子当然也是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提出的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的财政思想——《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管仲认为,征收赋税额仅根据土地数量,而不考虑好坏程度、距离远近情况等因素,就会造成赋税负担不合理的状况,从而引起一部分劳动者因赋税负担过重而破产逃亡,甚至进行反叛斗争。而“相地而衰征”不但可以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还将会起到“使民不移”的效果,从而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纳税者安心生产,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保证统治阶级的税收收入。

2.不能盲目推进城镇化建设

这一政策对于稳定农心可谓是一剂良药。就算是经过几千年时间,一样有着借鉴意义。不过,从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来看,已经出现了盲目化,一刀切的趋势,对于稳定“农心”是不利的。因为城镇化是必须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的,并不是伴随着农业化推进的。这是一个必须区分开来的重要问题。况且,中国目前来说,根本还没有经过“工业革命”,也就还基本没有实现整体的“工业化”,仅仅只能说是“产品代工化”而已。如果盲目的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建设,势必会让那些本身文化程度就低,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不但在城市中难以落脚,又因为被征用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更让他们失去了安心务农的决心。

因此,笔者认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由农村区域向农村小城镇迁移、聚集的这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的展开,这样才不会导致他们出现:“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这种尴尬情况。所以,“稳农心”是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因为农民才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如果他们得不到安心,我们的粮食安全就无从谈起,我们自给自足的粮食问题就没办法解决。

(三)“勿夺农时”的重要性

1.管子多次强调勿夺农时

农民本身就是靠天吃饭,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而农时是农民作农事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如果过了农忙时节,一年的收成可能就会“颗粒无收”。这是根据“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管仲也特别强调“农时”的重要性。

根据《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中表述:“无夺民时,则百姓富。”也就是说不在农忙时役使百姓而耽误农时,那么可以保证百姓富裕。而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引用管子之言:“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管子在“六务四禁”中指出:“天时是第五点要务。”也就是明主不能夺农时。让农民没办法安心劳作生产。“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管子·七臣七主》)。其实在战国时期的法家荀子也有此主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荀子·富国》)

2.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能一刀切

然而,我们的一些政策似乎是在违背自然规律,更是让一些农民无所适从。尤其是在基层中,这些一刀切的政策更是伤害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为我们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或者山火,就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春夏秋冬,一律禁止焚烧秸秆。说焚烧秸秆污染空气,但是再看看那些汽车,工业废气,哪个没有污染呢?并且如果不焚烧秸秆,年复一年,秸秆无法腐烂,加重土地负担,加重害虫滋生。至于可能引发山火,那么就必须落实到个人,进行普法宣传:“谁焚烧引发的山火,谁就必须坐牢”。把其中的利害讲给农民听,这才是基层干部必须做的。而不是一刀切的禁止,这不是处理还“干群关系”,更不利于构筑和谐社会,甚至是一种“惰政”的表现。

如果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持续下去,不但侵害了农民宝贵的“农时”生产,还让农民增加了肥料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被动的被外国,尤其是美国遏制住我们的“生命线”。这是特别危险的。

(四)“寓兵于农”为我国边疆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1.“寓兵于农”是管子农业思想的一个创举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管子·小匡》:“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也就是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接着又说 “商工之乡六,土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这就规定了国都中十五个士乡战时组成军队,将行政编制轨、里、连、乡与军事编制伍、小戎、卒、旅对应结合起来,五旅为一军,由齐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

所以就建立了一套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政制度。作为农耕之外的常备性军事组织,于是士卒就融入了基层组织的生产之中,人人相亲相保,保证征召有效和组织力。“民”这个身份就成为一个“兵农合一”的概念,于是“春以田,曰蒐,振旅。秋以田,曰獼,治兵”就是卒伍制度中常备的军事活动。而“兵农合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服役人员平时散在村社为农,战时临时征集为兵。散在为民时,兵器收归国家统一保管,临事征兵时,同时授之武器,与终日兵不离手、手不离兵的常备军明显不同。这就形成临战集结和临时授兵制度。

2.我国边疆地区有必要延续建设兵团模式

其实,在我国目前的新疆建设兵团,就是一种很好的寓兵于农”的政策,为稳定我国边疆地区以及田地开垦做出重大贡献。

首先,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寓兵于农”的政策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安置在国有土地上从事生产,从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产资源。

其次,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军事备战,归根到底打的是粮草。不但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

最后,新疆建设兵团的存在保证了新疆的稳定,又自给自足,不会给内地的发展带来负担。后面随着新疆的日趋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戍边的职能可能会被经济发展所代替,让新疆成为内地的经济新腹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必须把这种制度推广于边疆地区,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俄罗斯)、西藏藏族自治区(印度)、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云南省(缅甸)等地,因为这些边疆地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些地方又与我国的邻国有某些矛盾或者政局不稳,导致了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如果在戍边地区的战士们能够一样像“新疆建设兵团”那种模式,就可以确保我国边疆地区的基本稳定,让内陆地区有安全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经济。

(五)积极倡导粮食储备

“粮食安则天下安,粮价稳则百价稳。”基于这种考虑,中国古代的粮食储备思想,在《管子》一书中就多有体现。首先,主张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粮食储备,其中在《管子·国蓄》中提出: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认为粮食积储能使国家有效控制粮食流通,内可用于国事,外可有益农夫。积极倡导粮食储备调节,大力宣扬粮食储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力求保持充足而适当规模的粮食储备。

其次,《管子》要求积极储备粮食以防备灾荒。《管子·小问》中就有阐述道:“牧民者厚收善岁,以充仓廪”,“年谷不熟,岁饥,籴贷贵,民疾疫。当此时也,民贫且罢,牧民者发仓廪”。

最后,就是克敌制胜。在《管子》总结中得出:“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为此,在与各诸侯国之间的粮食贸易问题上,《管子》主张大量收购粮食,以加强本国的粮食储备,造成邻国粮食短缺,劳力外流,不战自乱,从而达到齐国“御天下”、“制天下”的战略目的。

这种重视“粮食储备”的思想,在以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为代表,经过历代演化,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三元结构。

我国在1990年施行粮改之后,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委托地方政府代管代储,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平衡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机构。在2000年,国家决定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应运而生。该企业作为我国“储备粮”承储主体的重要一环,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承储企业”一起担负经营管理职责。

不过,自2010年以来,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及其襄城分库、安阳直属库滑县分库、河南周口直属粮库相继发生多起贪污腐败案件。2015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谯西粮库9000多吨国家储备粮被粮库负责人谭献华监守自盗。2020年1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仪征陈集粮站负责人高某却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把粮库变成了自己谋财的“金库”。

然而,根据国家《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动用国家储备粮,程序非常严格,应报国务院批准。这样严格的程序,怎么还接连不断的出现“粮仓”贪腐案件?让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监管制度,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否则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就无从谈起,甚至是天方夜谭。为此,我们监管部门必须不定时的对各地粮仓进行突击检查,并且尽快修改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这种危害“粮食安全”的责任人加大打击力度,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粮食储备中的有备无患。

(六)通过调节粮食价格实现藏富于民

1.管仲最早提出“藏富于民”的治国理念

最早倡导“藏富于民”的人,其实就是春秋时代的管仲。《管子·权修》篇说:“府不积货,藏于民也”。而《管子·治国》篇中,更是开宗明义的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实现藏富于民,是管仲对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管仲发展古代“齐经济”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另外,在《管子·国蓄》中还对贫富不均持坚定的批判态度:“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2.调节粮价以缩小贫富差距

管子·山至数》中说:“岁丰,五谷登,五谷太轻。谷贾去上岁之分,以币据之,谷为君,币为下。国币尽在下,币轻、谷重……以国币之复分布百姓,四减国谷,三在上、一在下、复箧也”。管仲依据市场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灵活操纵实物与财富的演变、聚散,通过财、物的收放,制止乡村抬高粮价,抑制富商的商业暴利,施以仁政,使财物所有权在君王与百姓之间交替形成一种“准衡”,从而实现藏富于民、平衡社会矛盾的战略意图。

3.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管仲的“藏富于民”的治国理念其实更多的就是“藏富于农”。因为“调节粮价以缩小贫富差距”就能看出这是在呼吁“藏富于农”的理念。而笔者的《小草经》有言:“国败于贱农,家败于宠溺”。可以说,世界上农民富裕的国度,都是发达国家。因为他们懂得农民才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我们吃喝拉撒,穿衣吃饭,都要靠农民来支持和生产。

即使我国目前已经向工业化的道路迈进,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国。因为还拥有将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只有让农民富裕了,才能让他们更安心的生产粮食,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藏富于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七)农业统筹调查的重要性

1.管子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统计筹划

管仲很重视统计调查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中在《管子》的《巨乘马》、《乘马数》、《山国轨》等篇目都是倡导统计筹划的。他认为:国家对土地、人口、需用、常旨、货币都要有统计,县、乡和国家都要心中有数。特别是对于土地的等级要有准确统计。如果统计准确了,善于管理控制,就可以取得收入,而不必向人们征税。并且,对于统计的内容必须严格保密,否则就会受制于下面的富民商人。

2.统筹调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就像毛主席强调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样,统计调查,在关于农业生产、土地规划、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现状等等问题都必须调查得一清二楚,否则就难以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更难以让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我国自1997年起,才开始每十年进行一次的“农业普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现场登记工作从2007年1月1日开始。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准备工作将在2015年启动。笔者认为,十年一次的普查工作,时间还是比较长。因为美国作为粮食生产强国,每5年就进行一次农业普查。以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最新信息。

如果间隔太久才来开始一次普查工作,那么对日新月异的国际粮食环境以及相对闭塞的农村农业信息统计来说,并非是一种很好的事,也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需求。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该以5年为一次,进行农业科学普查工作,以及时掌握最新的“三农”信息,才能及时对国际国内粮食安全问题做出睿智的研判,并且及时调整政策法规,以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勤俭节约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1.古代智者提倡节俭的治国理念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浪费粮食历来被视为可耻行为。现在很多人对于节约粮食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各大思想家就对节约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倡导。例如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子所提倡的思想主张:“节用,节葬”等。尤其是先于这两位圣人的管子,更是提倡“节约”的思想。在《管子》中就用了不少篇幅与观点来阐述节约的作用。

管子首先认为“明主”应当把节俭作为首要任务。《管子·七臣七主》中说 :“明主有六务、四禁”。所谓六务,即“一日节用,二日贤佐,三日法度,四日必诛,五日天时,六日地宜。”六务之中最重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节约财用。可见,节约财用对明君来说是其重要的职责 ,而且是首位的职责。也即是只有节俭才能有积蓄,这才是正确的治国经济策略。

其次认为节俭可以防止饥馑。在《管子•事语》中有言:“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 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另外在《管子·五辅》也有:“纤省用,以备饥馑” 的警示。

最后认为节俭是“国之急”的重要之事。《管子·八观》:“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不通于若计者,不可使用国。”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管子对于“节俭”治国理念的倡导以及所发出的警示。

2.节约思想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自然灾害频发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难以避免,但在粮食产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节约便是增收。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无论从国际市场看还是从国内市场看,都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厉行节约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尤其是碰上2020年这种大灾之年,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节约粮食,除了倡导国民减少饮食浪费外,还需加强制度设计,促使粮食生产、流通环节堵住粮食损耗漏洞,并且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以达到强制节约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第一次全体会,《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首次提请会议审议。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概况条款一共32条,涉及内容要定义,反食品浪费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明确了食品浪费的定义为“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笔者认为,如果这一法律能够尽快实施与落实,那么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将对遏制浪费、提倡节俭起到重要作用。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几千年,但我们目前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管子》中的粮食思想,其实就是一面镜子,虽然年代久远,却依旧散发出熠熠光辉,成为我们目前建立起自身粮食安全屏障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而不至于受制于人,提供了特别宝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法家《管子》的经济谋略 新法家网  2006年7月31日

[2]陈才俊主编.[春秋] 管仲.管子精粹[M].海潮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永佳,广东揭西人,战国策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人

 


上一条:第63期 论《管子》的廉洁思想与党建      下一条:第63期 《管子》法德兼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