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14 15:53:00
论《管子》的廉洁思想与党建
宋 辉
[提要]《管子》廉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廉洁品德的养成靠守道,廉洁品德的根本是勤政为民廉,廉洁品德表现为公平公正,廉洁品德要求与时俱化,廉洁品德要求执政者加强品德修养,等。《管子》廉洁思想对于当代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改进党的工作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管子》;廉洁思想;党建;启发
《管子》的主要目标就是努力使齐国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其中的关键是君主和官员队伍要清正廉洁、为民做事。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戴,稳定齐国局势,务实高效地带领民众发展经济,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子》在较大程度上聚焦到了这些问题,其中的廉洁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对当代加强党的建设,修养廉洁品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一、廉洁品德的养成靠守道
《管子》廉洁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道论,即廉洁品德的养成需要人们通过守道、修道、体道的长期专一修炼。《管子·内业》(以下凡出自本书者,只注篇名)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1]931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说:“本篇所谓‘精’,所谓‘道’,所谓‘一’,所谓‘气’,所谓‘灵气’,均指本体之异名。”[2]494也就是说《内业》篇中本体之“道”有多种名称,又可以称之为“精”,“一”,“气”或者“灵气”等。《内业》说,物中的精气,结合起来就能生长。谨慎地守住它而不丧失就可以说是成就了道德。凡是安心之法,都是自然地充满着精气,自然地生成。它之所以丧失精气,必定是因为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的困扰。如果能去除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心就能恢复到正常的充盈状态。《内业》接着说:“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1]935道没有固定的处所,善心就是它的住所。心静气和,道于是就来停留。修养内心,虚心静意,道才可得到。所谓道,是口不能说,眼看不到,耳听不见,但是可以用来修养内心端正形体。人失去道就死,得道就生;事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道。守道、修道、体道的关键是去除私欲杂念,因为它们足以惑乱人的心性,使人心发狂,背离大道,行为怪异,导致身败名裂。“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1]778守道、修道、体道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一一无二,是谓知道。将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1]810-811心中无私欲杂念自然充满了醇和精气,始终如一地坚守正道,就能修成正果,成就高尚品德。《形势解》说:“民之从有道也,如饥之先食也,如寒之先衣也,如暑之先阴也。故有道则民归之,无道则民去之。”[1]1182质言之,在现实意义上《管子》所谓的“道”指的就是天道民心,人间正义,贯彻到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党的理想信念与根本宗旨,具体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规党纪等。广大党员干部守道、修道、体道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学习好、领会好、践行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廉洁自律,慎终如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发扬斗争精神,发挥好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忠诚、干净、担当和为民、务实、清廉的品德为广大人民群众做领航人、服好务,这样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廉洁品德的根本是勤政为民
《幼官》说:“畜之以道则民和, 养之以德则民合”[1]176。“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1]177《枢言》说:“‘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1]242。刘泽华先生对此的解读是:“利民是从‘道’引伸出来的原则,是‘道’在社会人事方面的表现。为此,帝王必须奉行利民的政策”[3]378。换言之,帝王必须从天道民心、治国安邦的高度发自内心地爱民、利民、益民、安民,为民服务。《霸言》直接表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472这里的“人”应为“民”。今本因系唐人避讳所改。以下的论述足以证明《管子》有丰富深刻的民本思想。还有两个旁证能够证实这一问题。一是据《霸形》记述,管子对桓公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1]453。二是《君臣下》说:“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1]569。以民为本,顺应民意是《管子》一书的重中之重,其中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安定人心,使举国上下同心同德致力于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因此,民心向背是决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主要因素。《牧民》明确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1]13以民为本,勤政为民要求君主克制自己的欲望,应该无条件地为民谋利益。《侈靡》说:“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1]683《形势解》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劝导统治者:“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禹身决渎,斩高桥下,以致民利。汤、武征伐无道,诛杀暴乱,以致民利。故明王之动作虽异,其利民同也。”[1]1183-1184要自觉做到勤政、为民、务实、清廉必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把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像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等同志那样对党赤胆忠心,对人民无限热爱,时刻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不计名利、不讲回报,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排除万难忘我工作,为了人民的幸福锐意变革,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业绩。应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与人民群众心贴心,把人民的所想所盼当做自己的头等大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务人民之所需。自觉杜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讲求实效,工作成果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投入工作,真正造福百姓。
三、廉洁品德表现为公平公正
《版法》云:“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悦在施有,众在废私”[1]128。《版法》说的是君主应该效法天地日月四时,以公正无私的美德乐于惠及天下苍生,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君臣上》说:“刑罚不颇,则下无怨心。名正分明,则民不惑于道。”[1]551“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行公道而讬其私,浸久而不知,奸心得无积乎?”[1]558君主秉公行事,臣子们职责分明,各尽其责,则上下为国为民尽心尽力,风清气正,政通人和,事业兴旺,国泰民安;反之,君主不公,贪求无度,则上行下效,奸邪积累,祸乱纵生,误国误民,社稷不保。所以,“明君不为亲戚危其社稷,社稷戚于亲;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1]316。为政须公平公正,切忌结党营私,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因而也是历代圣贤们的一贯主张。譬如,《周易·同人·彖传》云:“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4]102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243“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5]260孔子答季康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6]191等等。按照孔夫子的认识,政治清明,公平公正,需要执政者自身立身中正,为别人做榜样。为政公平公正是廉洁品德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也应如此。这是因为执政者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他们对权力应该心存敬畏,用来报效国家和民族,为民做事,这样才能问心无愧,挺直腰杆,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培养,实现人生价值,而不能据为私有,用来谋取私利,或者搞“小圈子”,从事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为政公平公正的要求很广泛。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坐标,经常对照、反省自己,用党章和党规党纪规范自身行为,以大公无私的胸襟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把人民视为自己的亲人,不嫌贫爱富,不厚此薄彼,坚决杜绝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优亲厚友等等营私舞弊行为,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切实管好亲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维护好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誉。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去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自觉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7]525-526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这些要求自觉落实到行动上,不可以讨价还价或者有任何懈怠。
四、廉洁品德要求与时俱化
《管子》廉洁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孤立片面地强调廉洁奉公,而是将其贯穿到顺应民心,与时俱化,利民富民上来,这就为廉洁品德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蓬勃生机。顺应民心,与时俱化,利民富民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1]726“天地若夫神之动,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1]728。因此,与时俱化符合天道民心。反之,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则违背了天地之道、民众意愿,必然走向穷途末路。《侈靡》说:“承弊而名劝之,慈种而民富。应言待感,与物俱长。……民变而不能变,是梲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1]646-647《侈靡》讲的是君主要顺天应人,推进变革,拯救时弊,使民富足安康。否则,就难以使百姓们从心底里信服。更有甚者,如果国政混乱“而君不为变,然则攘夺、窃盗、残贼、进取之人起矣。内者廷无良臣,兵士不用,囷仓空虚,而外有强敌之忧,则国居自毁矣。”[1]272变革的基本原则是利民富民。《正世》说:“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始终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1]922周怀宇先生亦明确指出:“在坚持‘四经’改造‘君权’的重大改革中,这两部分内容(即《四伤》中的“符籍不审,则奸民胜;刑法不审,则盗贼胜。”——引者注)具有重要意义。其内涵都涉及到改善民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这是重民与爱民的出发点。”[8]5《管子》关于顺天应人,与时俱化,利民富民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所谓“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并非是一味地强调为变化而变化,为变革而变革,变革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顺应天道民心,利民富民,并且以此为终极目标(“期于利民而止”)。这就为变革赋予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用现代政治话语体系来表达,拯救时弊,革故鼎新的根本目的和原则就是要破除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些方面,以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同志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9]这与衡量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完全一脉相承。为此,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提高统筹驾驭全局和谋发展、促改革、保和谐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做老好人,而是要以只争朝夕、锐意变革的精神状态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于和善于破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以及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敢为天下先,为了党的事业、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书写人生的华彩乐章。
五、廉洁品德要求执政者加强品德修养
《管子》十分强调君主的品德修养对加强执政队伍建设的示范效应。《七臣七主》说:“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主好本,则民好垦草莱。主好货,则人贾市。主好宫室,则工匠巧。主好文采,则女工靡。”[1]988-989因此,君主在这方面要带好头。加强品德修养首先要求人的心要“静”,即心中无物,不能夹杂着各种妄念。《心术上》说:“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1]764《心术下》认为:“外敬而内静者,必返其性。”[1]786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是谓复命。”[5]36庄子也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0]137钱钟书先生对此亦有深刻见解:“心若常静,身即感物而动,吾奚患焉?举足下足,長在道场;念生念灭,同归净业。”[11]668这些论断的精神一致,即认为人们只有保守住内心世界的一片净土,才能返归人的本性,契合天地之道。这对于人们自觉抵御荣辱名利等等外物的诱惑,成就廉洁品德都非常重要。其次,要戒贪节用,反对奢侈浪费。《禁藏》说:“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1]1012道家十分重视节俭的意义,憎恶贪欲的危害。《淮南子· 精神训》高度赞扬了圣人的节俭美德:“圣人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12]238。贪欲极易使人消沉堕落,以至于减损寿命。这是因为“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12]22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当代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的条件下,人们仍然应该大力弘扬节俭美德。因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浓厚氛围,才能凝聚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巨大合力,使得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再次,要公正执法,反对“倍道弃法”。《君臣上》说:“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1]574“明君之道,能据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过,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1]584君臣上下都能够秉公执法,赏罚严明,则令行禁止,廉洁高效,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国运昌盛。公正执法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否则,君主执法不公,赏罚不明,“倍道弃法”,整个国家就会乱成一锅粥,百姓苦不堪言,这样就离亡国不远了。还有,执政者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臣下》说:“正也者,所以明其德。……知失诸民,退而修诸己,反其本也。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1]583-584《形势解》说:“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吾亲民,而民亲矣。”[1]1175“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1]1181,如此等等,都是要求君主应该修养诚心,严于律己,体恤臣民,敢担当,这样才能带出一支廉洁奉公、务实高效的官吏队伍,带领民众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结 语
《管子》为了使齐国能够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标,对君主和官吏的廉洁品德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些思想尽管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其精髓并不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失去生命力。今天,中华民族已经走到了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领导者和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担负起历史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包括《管子》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品德修养,涵育廉洁品德,发扬斗争精神,同一切违反党的宗旨和性质的错误言行做坚决的斗争,纯洁心性,升华精神境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本领,锐意改革,创新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黎翔风.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931.
[2]谢浩范 朱迎平.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94.
[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8.
[4](魏)王弼撰.(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02.
[5]高 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243.
[6]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9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5-526.
[8]周怀宇.抛弃天命 改造君权 兴政顺民 论管子顺应时代的三大政治改革[M]安徽·颍上:2020第十五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2020:5.
[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10](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7.
[11]钱钟书.管锥编(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68.
[1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238.
(作者简介:宋辉,亳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讲师,亳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一条:第63期 管仲相齐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出现及其他 下一条:第63期 论《管子》中的粮食思想对当今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