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8/27 15:19:57
论管仲“尊周攘夷”的历史功绩
吴名岗
[提要]管仲自齐桓公元年“任政于齐”,到桓公四十一年去世,与齐桓公的霸业相始终。他最重要的功绩是辅佐齐桓公“尊周攘夷,利泽及人”捍卫华夏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正如孔子所言:“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管仲倡导的“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仲;尊周攘夷;孔子;披发左衽
管仲自齐桓公元(前685)年“任政于齐”,到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去世,与齐桓公的霸业相始终。他为齐国在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认为,他最重要的功绩是辅助齐桓公“尊周攘夷,利泽及人”(《论语·宪问》下论卷三)[1]15捍卫华夏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正如孔子所言,“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第十四》)[1卷三]15
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物的历史功绩,必须把他放到其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看出他对民族、对历史的真实贡献。管仲身处乱世:周王室内乱,卫、燕侵犯王室,诸侯相互攻伐,戎狄屡犯中国,在这诸多矛盾中,管仲辅佐齐桓公“尊周攘夷”,抓住了主要矛盾,得民心,合民意,不但受到了各诸侯国的拥载,也较好的维护了中国的安定统一,维护了华夏民族的根本利益。齐国的这一政治路线,也为晋文公等所继承。“尊王攘夷”的实质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这一思想路线不但被孔子等客观记载于《春秋》《左传》中,也为历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所继承,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和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管仲辅佐齐桓公“尊周攘夷”之史实
现代一般人对古代了解较少,但很多历史事实是被记载下来了。对管仲所处的那段历史,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以及后来的《史记》都做了真实的记录,管仲“尊周攘夷”是有确切的历史记载的。
(一)遵周命而伐卫
管仲为齐相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混乱时期。混乱首先是周王室内部争夺王位,勾结诸侯,乃至戎人的夺权之战。
周僖王五年死去,“子惠王阆立。”(《史记·周本纪》)[2]151惠王二年,因侵夺故大夫边伯等的园林,边伯等五人作乱,“谋召燕、卫师伐惠王。”[2]151
初,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薳国为之师。及惠王即位,取薳国之圃以为囿。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薳国、边伯、石苏、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因苏氏。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
《左传·庄公十九年》)[3]173-174
这场内乱历时两年,卫国和燕国这两个姬姓诸侯参与了“伐周”。“四年,郑与虢君伐杀王颓,复入惠王。”[2]151到周惠王10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3]196齐桓公称霸不是自己称霸,是周惠王命之。杜预注“赐齐侯命”说:“赐,命为侯伯。”是周惠王命齐桓公为诸侯之伯(老大)的意思。
第二年春天,“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3]197才算结束了这场王室的内乱。
卫、燕都是姬姓国,卫的开国君卫康叔明封是“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史记·卫康叔世家》),[2]1589燕是召公的封国,召公的次子还世袭为相,正是这样的诸侯,参与周王室的内政也多,所以他们参与了王室夺位的内战。齐国是外姓,为了消除这场内乱的影响,齐桓公听命于周惠王,“齐人伐卫”,这正是其“尊周”之举,与卫、燕伐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尊周是指尊重周王室。尊周并不是说周王室行事值得尊重,而是在周王室昏乱的情况下,为了匡正天下而倡导尊周,把周的统治引向正常,使天下归于稳定。
(二)齐国救燕遂伐山戎
齐国救燕而遂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尊周让夷” 的重大事件,这事发生在周惠王13年,公元前664年。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2]1488《燕召公世家》有大体相同的记载:“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使燕复修召公之法。”[2]1552
这次救燕伐山戎,管仲协助齐桓公做了三件事:一是救燕遂伐山戎。所谓“山戎”,就是后世鲜卑人的祖先,他们居于今内蒙、辽宁北部一带。燕召公27年,山戎南侵燕国。燕国在今北京一带,南邻齐国。如果燕国失败,山戎将直接威胁齐国,齐国救燕就象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一样。管仲和齐桓公率兵打败了山戎,一直追击到“孤竹而还”。二是借燕君送桓公之际划定了齐燕边界,桓公主动把本属齐国的一些地方割让给了燕国,后人筑留城为纪念,留城在今沧州市,至今仍是山东和河北的交界处。三是借救燕和让界之恩,“使燕贡天子”。燕国是姬姓国,是召公的封国,本来就是周王最重要和亲密的封国,可是因王室内讧,燕庄公“与宋、卫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温,立惠王弟颓为周王”,[2]1551-1552王子颓敗后,燕国仍不称臣纳贡。这次齐桓公“使燕贡天子”,要燕像周成王时燕的始封君召公那样尊重周王室,燕庄公听从了齐桓公。齐桓公的做法受到了诸侯的欢迎和遵从,让险些解体灭亡的周王朝得以继续下去了。
齐桓公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大多是管仲的主张和实际实施的,是管仲帮助乃至修正了桓公一些错误的结果。所以司马迁说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史记·管晏列传》)[2]2133指出了管仲在齐国为相的实际贡献。
(三)鲁国为管仲城小榖
《春秋·庄公》:“三十有二年春,城小榖。”注:“小榖,齐邑,济北榖城县城中有管仲井。”[3]207-208榖城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左传》:“三十二年春,城小榖,为管仲也。”注:“公感齐桓之德,故为管仲城私邑。”[3]208
管仲何德而令鲁如此?
因为管仲击败了威胁鲁国的山戎。在“城小榖”之前的庄公30年冬天,“公及齐侯会于鲁济”(《春秋·庄公三十年》),[4]137这次工作访问的目的是“谋山戎也”。就是谋划讨伐山戎之事。然后“齐人伐山戎”,打败了山戎。齐国这次伐山戎之战,与鲁国的国家安全关系重大。所以,打败山戎后,第二年的六月,“齐侯来献戎捷”。[4]138本来,“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4]138为什么齐国向鲁国献“捷”呢?就是因为这场战争,与鲁国的存亡有重大关系。齐国于鲁国有恩,管仲是这次击败山戎的主要谋划者和指挥者。鲁国感恩齐国,感恩管仲,所以才有鲁庄公32年“春城小榖”。《左传》说: “为管仲也”。从齐、鲁两国君相会于鲁济,到鲁国为管仲城小榖是伐山戎的一个完整的事件。
齐国为鲁国伐山戎,是在齐鲁相互争执的情况下进行的 ,两国虽然有矛盾,并多次发生战争,但齐国在管仲的建议下,把攘夷狄放在第一位,所以才有这次伐山戎,救鲁国的战争,鲁国深受感动才“城小榖”。
《春秋》是孔子所著,《左传》也是鲁国人的作品,齐鲁在春秋时期战争亦不断,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实,鲁国人是不会记下这些事情的。我们可以想象管仲对鲁国的重要贡献。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事,孔子才称赞管仲之仁的。
(四)管仲论救邢
周惠王15年,齐桓公24年冬天,“狄伐邢”。[4]141邢在今河北邢台一带,姬姓国,是周公后代的封国。
第二年春天,“管敬仲言於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4]142这次救邢,是管仲力主请求齐桓公出兵的,他认为戎狄等贪得无厌,不阻止外族的侵略就会后患无穷于中国,华夏民族应该“同恶相恤”相互救助,共同抗击外敌。管仲的主张得到了桓公的支持,齐国出兵,帮助邢国赶走了狄人。
(五)管仲“平戎于王”
周襄王4年,“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3]281注:“子带前年召戎伐周。”[3]281前年指上一年,即周襄王3年,鲁僖公11年,齐桓公37年,《左传》载:“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周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3]279这次伐周很嚣张,这些戎人都在中原驻下了。以此可见当时华夏民族的危机。杜预的注说:王子带就是甘昭公,他是周襄王之弟,惠后之子,有宠于惠后,惠后欲立之,未及而惠后就死了,留下了一场祸乱。
“秋,王子带奔齐。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注:“平,和也。前年晋救周伐戎,故戎与周、晋不和。”[3]281管仲“平戎于王”就是用外交手段解决这次战争遗留的问题,管仲在尽可能尊周的前提下,平息了这次事件。
周襄王很感谢管仲的工作,“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贱乃职,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3]281按照周制,大国有两名周王任命的高官,称为天子命卿,是中央委派的官员,齐国的高氏、国氏都是世袭的天子命卿。管仲只是齐桓公任命的 干部,虽为宰相,在周天子面前只能自称“贱有司”。管仲的做法是对的,不然就会乱套。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3]281从周襄王要以破格的礼仪接见管仲,可见周王对管仲“尊周攘夷”工作的高度评价和尊崇,亦可见管仲在天子面前的谦卑。
二、孔子论“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管仲死于周襄王7年,齐桓公41年,鲁僖公15年,公元前645年。孔子生于周灵王20年,齐庄公2年,鲁襄公21年,公元前552年。孔子晚年“乃因史记而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14年。”(《史记·孔子世家》)[2]1943孔子活了73岁,他作《春秋》约在60岁以后。也就是说,孔子在创作《春秋》时,离管仲之世已有150年以上,管仲对于孔子而言绝对是一个历史人物。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完全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春秋》是我国被列入“经”的历史著作,孔子作《春秋》虽然文字极为简略,但写得十分严谨,他对记下的事件和人物都有认真的研究和评价。孔子写战争,对战争的性质,谁发动的,谁参加的,那方先进攻的,战争的结局如何,时间、地点都写得十分确切,《春秋》是孔子在对这段历史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孔子在《春秋》中肯定了东周统治的正统性和统一性,表达了中国大一统的正统思想。孔子的历史观念和思想被西汉的司马迁所继承,司马迁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此后2000年,各代著成了24史,是我国正统的官方史书,是历代公认的“正史”。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管仲这个历史人物的。
据孔子的弟子原宪的记忆写成的《论语·宪问》载: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1卷三]15
孔子和他的两个高足弟子子路、子贡的对话,从评价齐桓公开始,以齐桓公与另一个名副其实的霸主晋文公的对比中,肯定了“齐桓公正而不谲”。管仲辅佐齐桓公,被称为“贤相”,要正确认识管仲,必须正确认识齐桓公,“齐桓公正而不谲”是正确认识管仲的大前提。
子路认为:管仲本来辅佐公子纠,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齐国君位的斗争中失败而死,他的另一名追随者“召忽死之”而管仲不死。所以,子路说管仲“未仁乎?”子路认为管仲“未仁”的依据是从君臣这个角度评价管仲的。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不肯轻易以“仁”许人的孔子认为管仲“仁”,十分肯定,所以反复强调“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肯定管仲仁的依据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讲的,“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尽量不用战争解决问题,减少战争,人民就少死,人民就少遭受战争灾难。孔子是站在对人民的保护这个角度肯定管仲之“仁”的。
在孔子充分肯定管仲之仁后,本来十分聪明的子贡却又站出来反驳老师,他的依据除重复子路外,还加了“又相之”作为否认管仲不仁的证据。这使孔子有些生气,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就不仅是说管仲使150年前的天下人减少了因战争而遭受的灾难,而且从那以后这150多年,直到我们这些人,包括你子贡、子路都受到了管仲的恩惠。为什么?因为如果不是管仲极力支持齐桓公“尊周攘夷”,赶走了戎狄,包括我们鲁国很可能就被夷狄所占领,所统治,就要接受夷狄的文化:披散着头发,穿着向左边系扣的夷狄服装,称为戎人的子民了。这是孔子从历史的角度,从民族的角度充分肯定管仲之仁。孔子的这句话,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强的现实意义。下面一句是对子贡、子路的批评。
孔子说,我们不能像一般老百姓那样,自己死于沟渎,无人葬埋,还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死的,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也不知道,还把仁人当做不仁之人。
子贡这个有宰相之才的人与他的老师孔子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这让我们见识了孔子的伟大。
三、管仲“尊周攘夷”的历史功绩
古代文明,全世界只有中国保留下来了,管仲、孔子功不可没。今天看来,古代文明,包括史前文明,对现代人是多么重要,如中医。象针灸、《黄帝内经》,其内容并非是有文字后产生的,而是早在有文字前,多少代人反复经验后总结出来的,后人不过是通过文字传承下来了。通过这次新冠疫情,可以看出中医的价值,可以看出古代文明的价值。而中国古代文明文的传承,管仲、孔子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认识管仲在2600多年前“尊周攘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管仲当年倡导并实际 践行的“尊周攘夷”政策不但“一匡天下,泽及时人”,而且泽及后人,直至今人。
1.“尊周攘夷”维护了华夏民族的团结和文化。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霸”实为“伯”,是诸侯之首,诸侯都是周王所封的地方首长,诸侯听命于周王。在周王治理不力的情况下,有影响力的诸侯象长子一样维护家长,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唯一和不得已的正确做法。
2.齐桓公、管仲之后,晋文公大体继承了“尊周攘夷”的政治路线,使微弱不堪的东周又继续了150多年。战国和春秋是完全不同的时代,春秋时期中国只有一个周王,战国各自称王。
3.经孔子的倡导,使“尊周攘夷”成为华夏民族维护统一,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4.“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国学,不是复古,而是为了现实的应用。过去的一百年,我们学到了国外很多好的东西。现在蓦然回首,发现我们的祖先竟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宝贝,竟差点被我们抛弃,如汉字。管仲本人及《管子》是我中华文明的宝库之一,我们应尽力转化为能为今天所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林退菴著:精校四书补注备旨下论[M].上海共和书局印行,中华民国十年版.
[2]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左丘明 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杜预等注 春秋三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吴名岗,山东惠民人,山东省孙子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孙子文化、《管子》、司马迁与《史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