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63期 试探管子老子庄子之“道”的异同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8/27 15:20:23


试探管子老子庄子之“道”的异同

                             高自立

[提]管、老、庄之“道”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理论渊源及管、老、庄之“道”之间的传承与流变也各具特色,管子以自然之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治国之道,对老庄之道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可谓是其思想的渊源。老子之“道”在可见有形世界之先和之外,是天地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庄子之“道”乃天地万物的本质和总括。

[关键词]管老庄之“道”;渊源;传承;流变

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滋养了大批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诞生了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而管子老子庄子作为皖北地区先后诞生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对“道”的认知与阐释即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道”的本义为人行之路,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叫做“道”。《说文解字》云: “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道作为人行之路,在先秦古籍《尚书》、《诗经》、《周易》中都有存在。作为人行走的“道”,最初是实在的,人看得见的,如陆地上的道路,水上的河道、海道,都是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的途径。其后才被引申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称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称为人道。道由其本义引申为途径、方法,也就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或手段,之所以称为“道”,就在于它表现为一种路径。

“道”在《管子》一书中出现507次,在《老子》一书中出现74次,在《庄子》出现325次。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管老庄之“道”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又是什么?

一、管老庄之道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了解管老庄之“道”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管老庄之“道”的内涵,全面地了解管老庄之“道”。

(一)管子(公元前723-公元前645)之“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外敌入侵频繁。宗周镐京,经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幽王在骊山被杀。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自然灾害不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东迁洛邑的周天子名义上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已无法号令其他诸侯。在社会制度混乱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的形势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促使一批有志之士迫切思考救国救民之道,管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管子之“道”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

(二)老子(公元前604-公元前444)之“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老子比管子晚出生119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政治黑暗,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老子察当时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局。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他的“道”。

(三)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之“道”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庄子比老子晚出生235年,在老子死后158年出生,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期。这是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是一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孟子·梁惠王上》)的时代。庄子更是居于“四战之地”的宋国, 其大半生处于荒淫无道、杀人成性的宋王偃(史称“桀宋”)的统治时期,庄子认为“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列御寇》)。面对处于裂变中的严酷社会现实,残酷的社会环境,使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困境或绝境有了深刻而敏锐的认识以及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无限憧憬。这就是庄子“道”产生的丰厚的时代土壤,对这一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庄子“道”的根源。

二、管老庄之“道”产生的理论根源各异

(一)管子之“道”的理论来源

管子“道”主要来源于周公和姜太公的治国之道,周公的礼法思想是对夏商礼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完善了宗法等级制,强调德行及教化、刑罚并举的礼法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 《无逸》《多方》《立政》等篇经专家考证,多出自周公之手。其对后世,尤其对管子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公认为,治国之要,在于爱民,而所谓“爱民”就是“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绎史》卷二十引《说苑》)。“仁盖天 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六韬·武韬 ·顺启》),“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六 韬·文韬 ·国务》)。

(二)老子之“道”的理论来源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学说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前人提供的思想素材,老子的思想同样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文化的继承。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思辨的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既是春秋末期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对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和哲学观点的逻辑发展,当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最大的,除了那个曾经制礼作乐的周公以外,恐怕就是以自己的聪明智葱辅佐齐桓公首创春秋霸业的管仲了。《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神农《连山易》、黄帝《归藏易》等均为老子的“道”提供了思想渊薮。管子提出的与殷周以来的天命观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是老子“道”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庄子之“道”的理论来源

 从《庄子》中可看出诸子百家的人生智慧都对庄子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或正或反的影响,但老子对庄子的影响最大,老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无为而治的处世方式等都对庄子的“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庄子》中,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涉及最多的是经常以老庄代言人形象出场的孔子及其弟子,每每孔子出场时人们都可以看到其背后老子的身影。此外,庄子也受到传统的隐逸之风的影响。

三、“道”在管老庄之间的传承

(一)管子治国之道。“道”在《管子》中有路径、方法、规律、本原等多重含义。许多学者对管子之“道”的认识主要是从《宙合》、《白心》《心术上》《心术下》这四篇入手的,因为这四篇注重从本体论意义上阐释“道”,但这无形中局限了对管子之“道”的深入认识。《管子》是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治国之道是《管子》书的主体内容,只有从富国强兵、王霸天下的角度入手,才能揭示管子之“道”的意蕴,体会管子之“道”的丰富内涵。

管子曰:“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霸言》)管子从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君道、臣道等多方面对道进行阐释。

管子曰:“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故天不失其常,则寒暑得其时,日月星辰得其序。”(《形势解》)天,覆盖哺育着万物,而控制寒来暑往,使日月运行,星辰斗转。这是天的运行规律。“天”按照自身规律运行,而使寒暑交替、日月运行有规律,这就是“天道”。同时管子还提出了“地道”和 “人道”的概念。《 五 辅》篇说:“天时不祥,则有水早;地道不宜,则有饥强;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所谓“地道”主要指地理环境及其规律。所谓“人道”,统观《管子》,乃指“不自以为贵”的“君道” “贵而不过度”的“臣道”,以及“得人之道”等治国安民必须遵守的法则,即社会领域中的各种规律。

 (二)老子对管子“道”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一下管子之“道”对老子的影响及老子对管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理解老子思想体系形成的源流,而且对认识道家学派与管子学派的关系 ,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管子对“天道”问题的贡献,一是明确指出“天道”非感性所能认识的“无形”的特点,提出“藏之无形,天之道也”(《 形势》),把事物发展规律同事物本身区别开来,是认识的一次深化; 二是论述了“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提出“为而无害,成而不一议,得而莫之能争,天道之所期也”(《 立政》);三是指出了“天道”不可违,否则就达不到目的,提出“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失天之道,虽立不安”(《 形势》) 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思 想。《 形势》篇说:“有浮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这是对老子及整个道家学派影响比较大的一个重要思想。老子继承了管仲的“天道”思想并丰富和深化了它的内涵 。 《 老子》中共出现七次“天道”。 其中“不窥墉,见天道”(第四十七章)的“天道”是作为认识对象出现的,是对管子所谓天道“无形”思想的逻辑发展,既然天道无形,那就毋需用感官认知 。另外几次,有的是对管仲思想的复述和发挥,如“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七十九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是对管子“为而无害”、“得而莫之能争”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和引申,充分肯定了“天道”的客观性。有的是在管仲初步揭示的“人道”与“天道”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区分了“人道” 与“天道”的不同性质,如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鲜明的天人相分的思想,是对规律的特殊性的精辟见解。而尤其重要的是老子对管子关于“天道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在管子那里仅是萌芽,老子则作了较多论述。老子对“天道自然”的思想不仅从根本上论证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而且由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引申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的思想,成为老子的道论建构过程中的一个 关键性环节。

(三)庄子对老子“道”的继承与发展。  

庄子的“道”深深打上了老子“道”的烙印。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1】,唐陆德明也称庄子是“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2】老子为道“贵无”,但用心却在有物,是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后其身”是为了“身先”,“外其身”是为了“身存”,“无私”是为了“成其私”。而“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老子之道是在物之先之外的无形主宰。老子之道是“似无实有”,老子立足于有(物)讲道,在庄子看来这是不彻底的。庄子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老子之“道”作为无与有对立,它生万物,在有形世界之外。而庄子破除一切差异与对立,不承认物之外之先的道的存在,把道从天地万物之外引入可见有形的“物”的世界之中,从而道物不二,道乃天地万物的总和和总称。

老子称道为世界的本原,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而庄子则反对追溯天地万物的来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始有始之始,未始有未始之未始,母也有母之母,老子追溯万物的起源至有,又上溯有至无,但按老子的这种思想方式,无不是也应有其来源,有其始与母吗?追溯物的来源,这样会陷入无限,往而不返,以有限的生命追问无限的世界进程,真是劳精劳神。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又称这个过程为“有生于无”,还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然而在庄子看来,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是不可靠的。“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就算无是天地万物之始,但老子所谓的“无”,果真是无,抑或是有? 老子是以感官能力为限来界定无与有的,但“庸讴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勿知与不知无法确定,我们所谓的知或许即不知,而我们所谓的不知或许即知,因而老子所谓的有或许即无,所谓的无或许即有。进而,如果无与有之间无特定的界限,则对无(即老子之道)的称谓及言说(即“名”)则更无从谈起,无法界定。老子把道与物对立起来,庄子把道与物的界限打破,无可以为有,有可以为无,这就突破了老子的万物生成论。 既然没有所谓的无和有,那么,也便没有从无到有的“成”,没有从有到无的“毁”。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生成即毁灭,毁灭即生成。无成毁也就是不生不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生就是死,死就意味着生。有成、生则有始,有毁、死,则有终;无成与毁,不死不生,则无始无终。《秋水》中有言:“道无终始,物有死生。” 拘泥于特定之物,则物无不有死有生,但站在道的立场,天地万物无终无始。天地万物无始无终,因而就没有老子所谓的“万物之始”“天下之母 ”;也就没有万物之“奥”、之“根”没有万物之归宿。没有万物之母,也便没有万物之主宰,故万物“固得自化”,万物是自己运动自己转化。没有在天地之外之先的创生者,万物自己产生、灭亡。由于万物没有共同的起源与归宿,因此,万物的“自化”是万物之间的循环传接。“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庄子眼中万物的变化,是物与物之间的循环转化,而不是老子的道与物之间的循环。在物与物的循环圈中,每一事物均是另一物的起始与另一物的归宿,每一事物都是“始”、“母”与“根 ”都具有老子“道”的地位。

总之,管子对“道”的阐释,对老子“道”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重用,管子的“道”应是老子道的源头与活水。对管老庄之道源流关系的探讨,应是先秦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不揣浅陋,略陈管窥之见,求教于方家,以期深入研讨。

[参考文献]

[1]《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中华书局1961年版 。

[2] 见郭庆藩辑《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1961年版。

(作者简介:高自立,哲学硕士、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颍上县第五中学教师)


上一条:第63期 《管子》与生命之正      下一条:第63期 论管仲“尊周攘夷”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