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63期 《管子》与生命之正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8/27 15:30:26


《管子》与生命之正

  

[提要]《管子》认为“道”左右着万事万物,只有守“正”才能够让“道”正常运作。正常合理的饮食可以保持气血充足,只有气血充足才能够保证人的生命之正的确立。各类植物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才能够长势良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生命之正。《管子》还指出只有人的精气和形体保持调和,人的生命之正才能够保持不衰。《管子》强调,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中正才能够维持生命之正。环境适宜、动植物生长状态旺盛,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也都会面容俊美、心灵手巧、健康长寿,人的生命之正得到了更好的保持。《管子》还特别强调,心态之正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生命之正的维持,也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合理处理事情,使得各类事务平顺妥当,生命之正也因此得以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管子》;道 ;生命之正

《管子》曰: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万物因道而得以产生,因道而得以生长。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虽然看不见道的形体、听不见道的声音,可是道却能让万物有秩序、有步骤地生长发展。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道是很神奇的,虽口不能言传目不能察看耳朵不能听闻,但可以修养内心和端正形貌,可以生长万物也可以毁灭万物。人拥有它就会生长,失去它就会死亡;失去它事业就将失败,得到了它事业就能成功。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讨厌声音语言,所以只有修心静意,才能得道。善心、静心是拥有道、让道发挥作用的基础,所以人要想得道就必须要“心静气理”。“道”左右着万事万物,只有守“正”才能够让“道”正常运作。

对于“正”,《管子》做了解释和说明。“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正”是正确确定万物之命的,是规范万事万物的。“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正”是制止“过”及“不及”产生的。“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过”与“不及”都不是正,是“非正”,“非正”对于万事万物是有破坏作用的。

《管子》认为凡事都需“正”,如果“非正”,事物就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管子》对“生命之正”进行了讨论,说明了维持“生命之正”的基础和意义。

 

一、生命之正的基础

 

保证生命之正,需要饮食来保证形体和精气的调和。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管子》指出,饮食是有讲究的,吃得多少适中,才可以维持身体舒和、精气充足,精气充足智慧能够生长。但如果吃得太多,就会伤胃,胃不好身体就不好;如果吃得太少,就会因骨枯而致使血液凝滞,身体也会随之而出现问题。所以如果饥饱失度,就要想办法调整。太饱了就要赶紧活动,如果不活动,血气就不通达于四肢,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太饿了人就会停止思考,要及时进食,保持气血不亏。饮食正常,气血才能充足;气血充足,才能够保证人的生命之正的确立。

对于人之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命之正,《管子·地员篇》中也有相关论述。《管子》曰: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管子》认为的种类是有等次将天下九州的土壤分为九十种,每一种土壤都有自己固定的特点,而不同等次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土壤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动物和植物生长状态的好坏

《管子》曰:“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其木宜蚖、菕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其水仓,其民强。”“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管仲治理天下,规定地深七尺为一施。《管子》将河川沃土称为五施之土,即土深五七三十五尺而与地下泉水相接。河川沃土适宜于种植各类五谷,无论哪种五谷在这里都能够长得谷粒肥厚、谷穗充实。河川沃土之地适宜、苍、杜梨和松树等树木的生长,也适宜于壮荆和商棘的生长河川沃土所在地的水呈青色,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都能够长得健康强壮,保持良好生活状态。各类植物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才能够长势良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生命之正。

 

二、生命之正的保持

 

“道”生万物,人是由“道”所生。《管子》还指出只有人的精气和形体保持调和,人的生命之正才能够保持不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天给人以精气,地给人以形体,精气和形体相结合而成为人。精气和形体调和,人才有生命;两者不调,则人的生命无法存在。《管子》认为生命之正就是精气和形体的调和,要想维持生命,就必须要保持两者的调和。那么,如何保持精气和形体的调和?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让平和中正占据胸怀,融化在心里,不仅可以保有生命,还可以健康长寿。所以人应该想办法消除自己内心的过度忿怒,节制各样的情欲,保持不喜不怒,这样人就可以让内心保持平和中正了,精气和形体才能够达到调和精气和形体的调和、内心的平和中正是生命之正。

对于生命之正的问题,《管子》还进一步讨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管子》再次强调,只有保持平和中正才能够维持生命之正。如果生命出现问题,一定是因为人受到喜怒忧患的侵扰,内心的平和正中被打破了。《管子》也指出,要想维持内心的平和中正、消除喜怒哀乐的影响,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可以用音乐消除内心的忧闷,可以用守礼控制享乐,可以用保持敬慎维持守礼,可以用保持内心虚静维持敬慎。如果做到这些,则内心就能保持平和中正。只有内心虚静、外表敬慎,人就能恢复精气,而形体和精气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和,人的生命必然无忧。

《管子》还指出,良好的自然环境得以保持,动植物才能够健康生长,人的生命之正才可以延续,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也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发展基础。《管子》指出,各类土壤中最上等的,是五种粟。五粟土,干燥而不坚硬,湿润而不散脱,无论高地低地,都经常保持水分。五种粟土的颜色各不相同,分别是红、青、白、黑、黄。五种粟土有五种不同的特质。五种粟土的性状,湿而不黏,干燥而不瘠薄,不泥阻车轮,也不污浊手脚。五种粟土适合种植各种类型的谷物,宜于大重和细重。五种粟土,无论在丘陵或在山地,在水边或在平原,在阴面或在阳面都可种桐树和柞树,这些植物都能够长得秀美和大。榆、柳、桑、柘、栎、槐、杨等各种树木在五粟土里生长,不仅长得快而且长得大,树木的枝条长。五粟土壤所在地的池泽多鱼,牧场于牛羊生长只要有五粟土壤的地方,无论是普通的土地,还是山边,都适合竹、箭、枣、获、憎木和檀木等的生长。薛荔、白正、芜、椒树和兰花这五种有香味的植物可以在五粟土壤上生长,而五香植物所产生的效用,使人少病而推迟衰老,士女都美,民众都心灵手巧。五粟土壤所在的地方泉水呈黄白色,这种水对人有滋养作用,能使人的容颜润嫩。《管子》认为五粟土适合于各类植物生长,也能够保证这些植物生长旺盛,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环境适宜、动植物生长状态旺盛,生活在这里的人也都面容俊美、心灵手巧、健康长寿,人的生命之正得到了基本保证。

 

三、生命之正的拓展

 

《管子》强调心态之正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生命之正的维持,也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合理处理事情,使得各类事务平顺妥当。生命之正得以进一步拓展。

《管子》认为只有心态正才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事情。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保持一颗平正的心,别无所图,对待万物就会有正确标准。道上通于天,下至于地,布满九州,普遍地存在于人的身边。人要想认识道、了解道,只有保持内心平定。只有内心平定,五官才会平定,只有内心安静,五官才会安静。内心平定安静,五官对外界的感知才能够准确,对待事物才能够有正确的态度,获得正确的认识。

《管子》曰: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修养内德,端正形体,调整心态,虚静内心,这样才能够让心不受外物干扰,清晰准确地认识万物,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万物。

心是人体的核心,在人体中起着控制作用,控制着其他器官,而其他各个器官各有自己的功能。心的活动如果合于正道,其他器官则能够按照正常秩序发挥其功能。但如果心充满了嗜欲,其他器官就失去了正常功能,眼睛就看不到颜色,耳朵就听不到声音。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管子》将人心与君主相联系,指出君主在国家中的地位就如心在人体中的地位。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如果君主的行为脱离了正道,臣子的就会荒怠职事,国家的事务就会失去正常的状态。所以君主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好自己正常的位置,不要随意变动,以平静的心态观察臣子的行动,让臣子各行其道,各司其职,就可以保证国家事务正常运行,国家就可以平稳发展。

《管子》将君主的心态之正与国家安定相联系,君主心安定,国家也能够安定。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君主判定和处理事务,不能受外界的支配和干扰。君主能够虚静内心、保持平静心态,臣民就能够顺服,国家也以维持安定、得到治理,所以君主的心态对于国家的兴衰很重要。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非所人而乱管理国家,治理人民,最基本的还是“道”,“道”能够左右万物,而守“正”才能够让道正常运作、发挥作用。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第择众,是贪大物也。是以王之形大也。夫先王之争天下也以方心,其立之也以整齐,其理之也以平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君主之心,必须方正而不走极端。列爵选贤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人,而应该放宽范围,广泛选拔。无论何时,君主都应该坚持方正的原则。争夺天下的时候,君主要坚持方正的原则;建立天下的时候,君主要实行整齐划一的措施;治理天下的时候,君主要实行平和简易的方针。而坚持方正的原则是为了让“道”发挥作用,因而君主用人道则可以立政出令,用地道则可以施爵禄,用天道则可以兴举大事。只有坚持方正的原则,君主才能够拥有天下、维护国家稳定。

    

    《管子》指出,“道”能够左右万物,而守“正”才能够让道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管子》认为,正常合理的饮食可以保持气血充足,气血充足是生命之正的基础;人的精气和形体保持调和,人的生命之正才能够保持不衰;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中正,才能够维持生命之正;心态之正是生命之正的拓展,可以帮助人们清晰准确地认识万物,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可以按照良好的状态运行。    

作者简介:蒲霞,女,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

 


上一条:第63期 正静为本 心形双修 ——《管子》养生思想浅见      下一条:第63期 试探管子老子庄子之“道”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