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8/27 15:31:02
正静为本 心形双修
——《管子》养生思想浅见
石耀辉
[提要]《管子》不仅是一部治国理政之书,同时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其顺天应人的原则引领下,管子提出了“能正能静,然后能定”的养神之道、“凡人之生,必得其欢”的养心之道和“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的养身之道。管子养生思想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和圣人治国理政紧密联系起来,因而至今仍具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管子》;养神;养心;养形
《管子》一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伦理以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其中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智慧之光。
一、养神之道: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管子·中匡》里有一段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桓)公曰:“请问为身?”请问怎样把自己的身体搞好?管子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也就是引导、理顺血脉、气脉,这样才能延长寿命,增长智慧,增长德性。要把人的身体、智慧和品性这三者放到一起来修养,这是《管子》养生之道的鲜明特色。
那么,如何通过引导血气达到养神保健的目的呢?管子在《内业》篇作了详尽阐述: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管子认为,天德在于正,地德在于平,人德在于安静。天德正,有春夏秋冬,这是天的运作;地德平,形成高低起伏的山陵川谷,这是地的资产;人的德性是安静,喜怒取予,这是人去求取才会有的情欲。所以圣人顺应时代而不会被同化,适应环境变化而不会被改变,就像天虽然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但天仍然是天,变化中有不变。圣人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这是因为圣人“能正能静,然后能定。”何为“定”?定是定力,也就是道,定在哪里?定在心中。因为圣人心情端正平静,心理顺畅,“道”才能够入驻心中,才能做到有定力而不随波逐流。也正因为心中有道,有定力,有坚守,就能把各种杂念清扫出去,让身体回归自然,从而做到耳目聪明,身体健康,这就为“精”做好了留住场所。
什么是“精”?“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是精气,这个精气,只有得道以后才能产生。有了精气才能够独立思考,有了独立思考才能产生智慧,达到智慧层面就应该及时停止了。如果求知无度,过于自作聪明,就会失去人的本性。这就会有违于养神保健之道。
关于静心养神的思想,《管子·心术上》也有相近的表述:“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则至贵也。”只要除去欲利就可以通向虚静,进而产生精气,有精气才使思维活动专一,心明眼亮,从而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虚静”?“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反复虚矣。”(同上)“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管子·内业》)只要心中没有隐藏的私欲,除去学问知识就无所求,无求则无私,无私则无忧虑,也就返回到虚静的境界中来。如果产生爱欲杂念,就应当平静下来,只要做到正心正念,不需要去勉强自己,祥和的福气就会自然回来。《管子·内业》还进一步强调了静心对于发挥聪明才智的作用:“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五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内心端正虚静,那他的肤色就显得丰裕而有光泽,五官也高度灵敏,筋骨也会很舒展。就能够做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揽月观日,头脑清晰,办事严谨而不犯错误,见识高远,从而达到极高的人生境界。
管子特别重视“抟气”即聚集精气的作用。《管子·内业》指出:“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聚气的方法,就是端正其身,静虚其心,心无旁骛,去除杂念,不向外追求。通过内心深度思索产生智慧,马虎、怠慢则对生出忧患;骄傲、暴躁就会招来怨恨;忧郁过度就会产生疾病,走不出忧郁甚至会导致丧命。当然,还要注意思虑有度,如果思虑过度,还可能会使自己内外交困,解决不好,同样会性命不保。总之,一个人只有做到“平正擅匈,论治在心”(《管子·内业》),即中正平和占据着心胸,融合到心里,才能够健康长寿。
二、养心之道:凡人之生,必得其欢。
《管子·内业》在阐述养神之道的基础上,对养心之道也作了进一步探讨。“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什么叫解道呢?心安了就可以解道了。内心修炼好了,合乎道了,心不乱了,五官也就跟着修炼好了。因此,养生不能单纯从肉身入手,而是要在治心安心上用功夫。因为心在各种官能中居于主导地位,治心才能治身。这里的“心”,主要指心态而言。《管子·内业》篇谈到心态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善气迎人,亲于兄弟”。“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同上)管子提出做人要守住善行,不要舍弃;如果过分追逐欲望,福泽就会浅薄,得而可以复失。拥有善心的人,和颜悦色,亲和力是可以从脸色体现出来的,他跟谁都像亲兄弟那样亲近。相反,如果对人总是凶神恶煞、恶声恶气,那比砍人一刀带来的伤害还要大。相由心生,人的心气是善是恶,由他的面相神态举止就能一目了然。管子进而指出,君主依靠赏与罚来治理国家,其效果都有限,君主得了精气,就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天下就会臣服。“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同上)凡是道都没有固定的停留场所,碰到善心就藏居下来。心静而气不乱,道就可以留住在这里。
其次要有敬畏心和平常心,做到不卑不亢。“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管子·内业》)管仲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和谐中正的。为什么会失掉平正和谐?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所以,忿怒时可以去悦读诗歌,用文学修养调整性情;忧闷的时候可以去欣赏音乐,让心情变好。但这些又不能过度。要通过礼来节制乐,符合礼就不会过度;有敬畏之心就会守礼。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一旦变得浮躁,就不会有敬畏之心。只有内心慢慢沉淀下来,才会产生敬畏之心。内心虚静,外表才会敬慎,精气才能得到稳定,人才能够回归本性。“严容敬畏,精将至定。”管仲认为,修炼时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这样精气才会沉淀下来。一个“敬”字,仅在《内业》篇就出现了七次,由此可见,管仲对人的行止,非常强调肃静,“敬”不仅是养生的态度,也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唯如此,才能取得正果。
第三,管好自己的情绪,拥有乐观的心态。“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同上)人要活得好,要想长寿,就一定要乐观。过分忧愁就会失去理性,乱发脾气就会失去常态。一个人如果被忧悲喜怒这四种情绪控制,“道”就待不住了。因此,做人一定要学会调整心态。当贪欲起来的时候,要能够静下心来,不要迫不及待地去追。遇到愚蠢、让自己乱了方寸的事情时,则要尽快平复下来,恢复正常。不用人为地引来推去,幸福就会自然地降临。道是自然到来的,人可以借助道的到来而予以谋虑,虚静就能得到道,急躁就会失掉道。人所以失掉灵气是由于急躁为害。如果心能够平静,道自然会安定下来。得道的人,胸中没有浊气、败气、邪气,因为能从肌理毛孔中蒸发排泄出去,胸中没有郁积败坏的东西。就能实行节欲之道,就可以不受万事万物危害了。
“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管子·内业》)管子还指出,心胸要宽广而敞亮,意气要宽舒而开阔,形体要安定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专一而摆脱各种纷扰,自然百病不生。运气养气不只是指“气守丹田”,二是做到见利不被引诱,见害不生畏惧,心情宽舒而仁慈,无论贵贱自身都能独得其乐,这些就叫作“运气”的功夫,而且意念的运行也好象升行在天空一样。
三、养形之道:正形饰德,万物毕得。
管仲养生思想虽以精气神的练养为主,但对养形也极为重视。“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管子·内业》)养生之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违背了养生之道等于死亡,运用得好就充满生机。
管仲认为,养神以静为主,养形则以动为主。管仲曾对齐桓公说:“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此谓道之荣。”“任之重者莫如身,涂之畏者莫如口,期而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涂至远期。唯君子乃能矣。”“滋味动静,生之养也。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聪明当物,生之德也。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静无定生,圣也。”(《管子·戒》)
管子告诫齐桓公,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保养好身体。没有羽翼而能飞的是语言,没有根底而能巩固的是感情,没有地位而尊贵的是心性。您也应巩固感情,谨慎言语,以严守尊贵的心性。这就叫道的发扬。负担重莫如身体,经历险莫如口舌,时间长莫如年代。负重任,行险路,长期坚持,唯君子才能做到。饮食作息,是心性的保养;好恶、喜怒、哀乐,是心性的变化;聪明处事,是心性的德能。因此,圣人总是调节饮食(齐滋味)适当运动(时动静)和调暢精神,控制六气的变化,禁止声色的侵蚀,身上没有邪僻的行为,口中没有背理的言论,静静地安定着心性,这样才能保养好身体,才能配得上“圣人”身份。此处的“时动静”,意即指按时调整或动或静的状态,明显蕴含着适时锻炼身体的意思。
管子提出:“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管子·内业》)身体不端正,德就修不来。内心不虚静,心就治不好。端正了身体,才能修持德性。做人就要效法天仁地义,循序渐进达到犹如神明一般清净的境界。管子所说的“正形摄德”就是说当形和德的修养达到高度一致时,精气就自然到来,从而能心神悟道。《管子·心术下》也有类似的表述:“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通过端正形貌,整饰内德,就使得万物都被理解掌握。相反,在与朋友交往中,“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管子·形势》)
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吃相”,提倡“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是管仲养形之道的另一个方面。“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管子·形势》)更为精彩的论述是在《管子·内业》篇:“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冱。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忘虑,困乃速竭。”吃得太饱会伤身体,体型也不好看。吃得太少,则会骨枯而血液停滞。饭量要适中,才能达到舒和,使精气有所寄托,神智得以滋长。如果饥饱失度,就要设法解决。吃得过饱就要赶快运动,太饿了就要放宽心思。老人则要经常用脑。吃饱了不活动,身上的气脉就不能通畅到四肢;饥饿而不放宽心思,饱食也不能弥补元气;老人不珍惜用脑,就会加速生命枯竭。
以上就管子养生思想作了简单梳理,这些思想同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一样,至今有其重要借鉴价值。但要完全把握管子养生思想还需注意两点:一是要认识管子“顺天之道”的养生原则。“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德刑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管子·四时》)这是指社会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之道。二是管仲养生思想不是泛泛而论,也不是仅停留在身心领域,而是和圣人治国理政紧密联系起来。“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管子·心术下》)君主的心安定了,国家也就治理了,百姓也就安定了。这是作为政治家的管子养生思想的独到之处之处。
[参考文献]
[1]《管子今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6
[2]《解读管子》魏承思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7
[3]《管子论集》(中) 郭因 龚武主编 黄山书社2010.6
[4]《管学论丛》第四卷 郭因 龚武主编 黄山书社2016.4
(作者简介:石耀辉,山西省临汾市委党校校刊主编、副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上一条:第63期 “莫善于侈靡”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启示——以上河村的“鹧鸪戏演艺剧院”为例 下一条:第63期 《管子》与生命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