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8/27 15:34:11
袁隆平如是说……
管 岩
编者按:谨以此文悼念袁隆平先生(1930.9.7—2021.5.22)
最近网络上热传一条《袁老:我就是让有些人吃的太饱了》的信息:
李湘:我女儿一天两万
杨颖:我拍一部电影8000万
章子怡:我一双鞋就要3000万
赵本山:我私人飞机花了2.7个亿
郭敬明:我家吊灯45万一个
……
黄晓明:我一场婚礼花掉一个多亿
杨幂:我一瓶化妆品才2万多
袁隆平说:我衬衫20元可以穿十年,布鞋20元可以穿到坏。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让有些人吃的太饱了。
本文无意于考证这条信息的来源或作者的动机,从文字背后反映的事物本质而言,内在逻辑毋庸质疑有其合理性。
袁隆平()是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李湘、赵本山、杨幂等人的名字,大众也都耳熟能详。人各不同,对生活和世界的感觉和态度千差万别,本不值得奇怪。不过凡事一出格,就走向了反面。
人,虽生活在同一块天地,一样的社会生态,执行一样的法律、法规,享受同样的政策,但“做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人都有一双脚,袁隆平与章子怡穿的鞋子十分不同。有人可能会抬杠:袁隆平与章子怡的职业不同嘛。甚至会说,让“国际章”穿20元的鞋,那还不是一个笑话?如果这样看问题的话,那么恰好证明:问题出在脚上,出在鞋上,根子却出在脑子上。
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走过来或走向未来,都不可避免穿着那个时代的“鞋子”。早在八十年代,有一位天津大名人说:“抬头先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他说的是不是走路?人走路总是要穿鞋子的。
然而,要记得当年红军穿草鞋、饿肚子爬雪山、过草地的“苦涩”,要记得当代精瘦的袁隆平穿布鞋或雨鞋走田埂的“寒酸”,就很难不与章子怡们穿天价鞋走穴、走秀、走红毯的“美妙”,产生对比和联想。
社会生活优化了,日子好过了,自由自在的活着,本不失为一种境界。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约束之中。谁都有谁的自由,对自由的认知却“见仁见智见混蛋”(李敖语)。有些事,允许有人习以为常,也就允许有人对它不以为然。你的“财富”都那样的“自由”了,怎么能阻挡的了更多的财富不自由的人,自由地动脑子想一想呢?
问题不在于脚上穿的是什么鞋、鞋值几何,而在于走的是什么路、足立何点、脚踏何处,谁走来携风带雨,谁走后乱了四季?
关于鞋,“脚正不怕鞋子歪”不要“削足适履”“光脚不怕穿鞋的”“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关于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往山顶的路,不止一条”“条条道路通罗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不走老路,不走邪路”……
然而,跟着感觉走,“敢为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些”“先富帮后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少见多怪,多见不怪。疯狂敛财,为富不仁,乃至挥金如土……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倘若社会追求的或非追求的生活场景一成不变:从老板手里讨薪,听“公知”上课,读“东方叛徒”故事,爱“西方精英”学术,观好莱坞大片,看“娱乐至死”作秀,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奶茶,穿漏风牛仔服,饮10万的酒,赴40万的宴,住2亿的别墅……
又比如像前几年,电视新闻呈现:大西北某地,小学生依然是中餐盐水蘸干馍;在某某山区,四个年级的孩子共一间教室、一个老师……
那么,任何事物趋于极端或畸形,“反者道之动”,它就会偏离一个常态社会(不管叫什么名字)健康的轨道,走向反面。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好比是一座完整的大屋顶,每一个时代都是这座屋面上的一片屋瓦,坡面“叠瓦效应”(屋漏效应)是:上一片瓦的雨水将通过下一片自然流下,如果上一块瓦片出现破损,雨水造成屋漏,渗漏点将出现在下方完好瓦片覆盖的地方,而不是前者覆盖的下方。
在历史的大屋顶下,社会生态就是组成并承载“叠瓦效应”或“屋漏效应”的后果。
当然,社会不单纯,人心也复杂。无论咋样,人活着,只要有一双健全的脚,就要穿合脚的鞋,走顺心的路,很难强求,本性使然,改也很难——不是“高屋建瓴”“上令如水”清流无痕,那就是裂璺纵横、裂缝渗漏,室内盆盆罐罐、污水纵横。无论是一个时代、一代人,还是一个家庭、一个人……概莫能外。
管子曰:“俭伤事,侈伤货”“甚穷不知耻,甚富不可使”。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里面都蕴含一个基本的“吃饭问题”。
吃不上“饺子”不好,吃的太饱会撑着,要吃的正好。问题是,有人吃的太饱了。还有一些孩子至今依然吃不上饺子、饿着肚子,所以,清谈误国,实干兴邦,还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新时代的旗帜高高飘扬,新理念,新格局,新征程,新常态——所以“不断革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战斗正未有穷期”“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道理即在于此,也是答案。
上一条:第64期 管子语录 下一条:第63期 信仰·忠诚·担当 ——韶山之行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