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64期 论管子相齐新战略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11/8 16:12:47


论管子相齐新战略

金玉玲  周怀宇

摘要】管子相齐,实施了很多新战略,其中官天财、数据统计、亲民等三大战略最为突出,比较先进。这些战略在当时不仅能够迅速推动齐国富强,经过历史上的不断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管子;官天财;数据;亲民

管子相齐,实施了很多新战略,其中官天财、数据统计、亲民等三大战略最为突出,比较先进。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池州文化与旅游融合路径研究(SK2020A0771

一、 “官天财”是管子的新战略

何谓官天财?就是官府主导推行的开发天然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的方略。“天财”,就是天然资源所蕴藏的财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很多原来没有能力开发的天然资源,可以在新的先进生产力发展中,得到广泛挖掘和开发,为社会增殖财富,藉以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谓官天财,即主张国家引导社会力量,扩大开发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财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官天财”,出自《管子•山国轨》。管子围绕官天财方略,有很多深入浅出的论述。其中,管子的对“四壤”开发与管理,即是官天财方略的具体部署,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要求。

(一)开发“四壤”

所谓“四壤”,即是尚未开垦的四种土地。管子经过全国土地调查,(参阅《地员》)有四种土地不能够种植粮食作物,闲置而成为荒芜土地。《管子•地员》篇记载,管子对全国土地实施了普查。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各种闲置土地,这些土地都是宝贵的天然资源,管子视为“天财”。其中可以开发并且能够带来天然财富的土地有四类,称之为“四壤”:分别是:“莞蒲之壤”,“竹箭檀柘之壤”,“汜下渐泽之壤”,“水潦鱼鳖之壤。”四壤各有特点,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开发,创造很高的经济价值。

第一类,“莞蒲之壤”,即是长满“莞蒲”水草的土地。“莞”,多年生草,茎高五六尺,纤而长。蒲,《说文》:“水草也 ”。莞与蒲,两者皆可以织席。管子开发之后,莞蒲的使用价值一直在历史上传承。例如汉代,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汉书·东方朔传》:“莞蒲为席”,汉代史学家颜师古释曰:“莞,夫离也。今谓之葱蒲。以莞及蒲为席,亦尚质也。莞音完,又音官。”据《太平御览》卷709引《计然万物录》云:“六尺蔺席出河东,上价七十。蒲席出三辅,上价百。”又《居延汉简释文》391页:“三尺五寸蒲复席青布缘二直三百。”蒲席在汉时价值平均约值百钱至一百五十钱。莞蒲之壤,即盛产莞蒲之地。 可见莞蒲之壤的开发,为齐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土地资源。

第二类,“竹箭檀柘之壤。”竹,即竹子。箭,亦竹之一种,高七八尺,叶大如箬,干细节修,质强靭,可作箭干。《文选·左思吴都赋·注》“箭竹细小而劲实,可以为箭。”檀,硬木。《诗•将仲子兮》:“无折我树檀。”朱熹注:“檀,皮青,滑泽,材强靭,可为车。”柘,《说文》:“桑属。”柘材坚劲,宜作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取干之道,柘为上。”又可以为弹。《西京杂记》:“长安五陵人以柘木为弹,真珠为丸,以弹鸟雀。”檀柘皆是贵重木材。《汉书·东方朔传》:“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秔(jīng,同“粳”,《玉篇》:秈稻。)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䵷(,青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这些土壤,号“土膏”,誉其肥沃。都是可以开发的优良之壤。

第三类,“汜下渐泽之壤”,犹言污下多水之地。唐代房玄龄《管子注》“汜下”,即是污下潮湿的低洼地。《山至数》:“汜下多水”。这些土壤同样具有开发价值。

第四类, “水潦鱼鳖之壤。”这些土壤,是指生长鱼鳖的水溏地。开发水生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管子对于这四类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估很高,相当于“亩十鼓之壤。”房玄龄注:“鼓,十二斛也。”亩十鼓,谓每地一亩可产谷十鼓,即一百二十斛。

概言之,上述四壤,其经济利益可与亩产十鼓肥沃土壤相当,经济价值很高,开发意义很大。每一个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高低都有自身的客观历史进程,管子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飞跃发展,管子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粮食作物之外的土地资源开发战略,能够在闲置不能种植五谷的土地上,开发新的经济作物,惠及社会,惠及民生,无疑为百姓开拓了谋生的新途径,也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

(二)开发新经济渠道

“官天财”的精髓,就是探索自然资源的奥秘,寻找新的社会经济增长渠道,扩大社会经济的财富来源。管子相齐时期,不仅开发了四壤经济,也开发了山陵经济,海洋经济。冶金、铸铁、林木、煮盐、渔业以及相应手工业、商业乃至诸侯国之间的贸易,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得到提高与发展,必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江淮地区“菁茅”之地的经济开发,改变了周王室的贫困,就是一证。

二、“三马”是数据管理战略的创造

管子创建了“数据”理论,内涵丰富,其具体标识有三:其一,确立了数据观,用数据眼光看世界,形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广泛联系的数据思想;其二,创建“轨数”论,提出了一系列数据新概念,阐明了这些新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数据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各种事物所包含的数字规律;其三,引用“轨数”论,制定各种数据方略,运筹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改革,社会变革亦悄然发生在数据战略实施过程中。

《管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内容见于“三马”篇(曰:《巨乘马》《乘马数》问乘马);“三山”篇(曰《山国轨》《山权数》《山至数》);“二国”篇(曰《国蓄》《国准》)。另外还有“轻重七篇”以及《事语》《海王》《揆度》等等。

《乘马》,即是《管子》数据学术的代表性论述。郭沫若《管子集校》认为:乘,即是计算,马,即是筹码。通过计算与和筹划,掌握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脉搏。《山至数》,阐述了统计和统计方法。提出了学术名词,“会”,计算也;“数”,术也,亦即应用也。当时历史条件下,管子提出了这类“数据”战略,距今27个世纪,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早的数据思维!数据统计,需要两个条件:先进的数学方法,灵活的社会应用,二者结合,形成一门专门的数据学术。下面重点说说,管子在数据应用方面的战略艺术。

官天财,是管子数据管理中比较成功的方面。通过数据管理,指导了四壤如何开发,把四壤收获物的价格和税收挂钩,这样有利于调动富余劳动人口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国家通过赋税收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边防与军备的需要,而又不增加民众的额外负担,管子依据这一学术创造,大胆提出“不籍于民”而完成军备,即不需要增加税收而解决财政方面的军费开支。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举措,也是十分进步的经济改革,这一改革,是通过数据管理完成的。

三、“亲民”是管子新国策

管子相齐,提出“亲民”主张。管子“亲民”的核心思想,即确立新的“民众”,即亲民的范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中间的广大民众,而是全社会的民众。这一主张,是破天荒的新思想,凡此之前历史文献未见记载。管子藉此改变夏商周以来的君民关系,把“民”的范围扩大社会基层的体力劳动者。这样做,不仅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也改变了生产关系,所有社会上体力劳动者都成为支撑国家的社会生产力。

管子“亲民”思想,在齐国实施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创造出物质财富,齐国国力迅速发展,由弱变富,由富转强。

管子亲民思想的相关论述,集中在《六亲五法》中。这是《管子》中的名篇。号召“亲民”,是鲜明的主题。

《六亲五法》中,所谓“六亲”,非人伦关系之“六亲”,即非父母、夫妇、兄弟之六种伦理关系,也不是阶层等级的定义,而是六种不同维度的“亲民”思想,强调了社会所有成员,无论是亲属、非亲属、同乡、非同乡、本国国民、或者来自别国的非本国国民,都要消除隔阂,友善相处,一律平等,不分亲疏,普天之下,“何私何亲”!管子倡导和实施“何私何亲”即无私无亲、不分亲疏的全民关系,包含君民关系,根本目的是调动全社会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增殖财富,他《六亲五法》中阐述其理论思维,曰:“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其动机在于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增殖财富。

《六亲五法》,属于《管子》第一章《牧民》中的重要一篇。《牧民》这一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重新认识人民,树立新的“亲民”观念。全章一共部分:《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六亲》。全部围绕“亲民”主题展开阐述,依次表现为五个方面内容:重点是摆正君民位置、构建新的国民地位,强调统治阶层应当顺从民心,围绕国民的愿望做好各种事情,这就是管子的管理方略,称之为“牧民”。

第一部分,《国颂》,中心内容,描述了一个新型模式的国家架构,为这个架构构建了管理人民的主题。这是前此奴隶社会的人民观。新的人民观,强调了土地的重要性。人民,离不开土地、需要建置官员,包含构建相应的刑罚。保证人民在这个框架中是主体地位。

第二部分,“四维”,提出意识形态的改造,遴选传统价值观中四个主要元素“礼义廉耻”,进行新的阐述。管子推陈出新的主要内容,将这四种价值观推向全社会,不同于过去,仅仅限制在统治阶层。要求全社会成员享受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塑造全社会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三部分,“四顺”。主旨是顺从民心,帮助人民实现美好愿望。精准提出了人民关注的四个重要问题:“恶忧劳”、“恶贫贱”、“恶危坠”、“恶灭绝”。这是管子时期的社会民情,具有时代性的客观总结。掌握了这一民情,对症下药,顺应民情,提出解决问题的“四顺”举措,帮助人民“佚乐之”、“富贵之”、“存安之”、“生育之”,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这四件大事逐步实现,藉以聚拢人心,赢得民心,调动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部分,“士经”。主要内容,依据民众的期盼,提出了各种需要解决的11件大事,作为国家和各级官府主要任务。这11件大事,关系国计民生。

1、率领国民选好国都,“错国于不倾之地。”

2、储存粮食,“积于不涸之仓”,保证百姓的“饭碗”工程。

3、积累财富,“藏于不竭之府”,建立富强的社会。

4、在事态萌发的时候制定政策,“下令于流水之原”。

5、稳定社会,便民生产生活,“使民于不争之官”。

6、严明法律,“明必死之路”,实行法治。

7、赏罚分明,“开必得之门”,鼓励人民。

8、实事求是,衡量民力,“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復。

9、选拔人才,卿士大夫各种岗位,“授有德”之人。

10、发展农业生产,“务五谷”种植。

11、发展“养桑麻。育六畜”事业。

第五部分,“六亲五法”。站在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阐明如何“亲民”!包含一家、一乡、一国(指诸侯国)、全天下(指周王朝)、日月所照耀的地方,即是包含周王朝统治范围之外的区域。管子主张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不同范围,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不能够局限某一种情感。

这五个结构,贯穿一个主题,即亲民,团结民众。从“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六亲五法”,亲民思想,一以贯之。

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于选任管理人民的官员。管子在《六亲五法》中详细阐述,“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这是管子确立的新的选才任人的标准,其条件是互为补充的。基本特色在于避开了血缘血统的世袭制观念,依据各个岗位的客观要求选贤任能,担任各级各方面政府官员。这是非常宝贵的思想,动摇了原有的世袭制的官僚大厦。

管子认为:牧民,就是管理。管理人民,从亲民开始。民众要什么?满足民众的要求,就是牧民的根本宗旨。     

结语

管子实施的齐国新战略,取得了很大成效。齐国由此国力提升,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崛起的诸侯国。

其调节君民关系方面,率先于其他各个诸侯国。这些表现了管仲改革的远大目光。在开发粮食作物经济之外的各种社会经济,具有开创性,垂鉴于历史,具有精神宝库的意义。

齐国的改革,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君民关系的调节,激发了士农工商的积极性,释放了生产力的活力。但是,其核心利益,是牢笼民众,剥削民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参考文献:   

1】 黎翔凤:《管子校注》(上、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作者简介:

金玉玲,女,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教研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周怀宇,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学,管学

                                  


上一条:第64期 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管子文化与大唐政治的互动      下一条:第64期 论新修《管子》 ——《新修<管子>》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