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11/8 16:19:04
管子农业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凤 卓
[摘要] 《管子》是古代贤哲一部珍贵的典籍,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农业思想。管子的农业思想促进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协调发展,使齐国迅速地国富民强,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它的“人和思想”、“农本思想”、“救护思想”、“均平思想”对理解和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管子;农业思想;乡村振兴;启示
习近平强调;“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乡村振兴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管仲相齐桓公,霸诸侯,攘夷狄,凭借农业经济政策达到了国家富强,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首霸。“在五霸中,齐国最为富庶,这些都归功于管子的政策和管理”[2],对两千多年来的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和思想——推动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十二章强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同时要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来农村、并且能够留得住、干得好,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要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把现有农村各类人才稳定好、利用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而早在2700年前的管子,便敏锐地察觉到农业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主体,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适宜的光热、雨量以及土壤环境是农业耕作的必备条件。“天、地、人”的“三才观”由来已久,《易经》便记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发现,是“人”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角色转换,也是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更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生产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的过程。
(一)“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在古代农业中,劳动力和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这就是“天时”、“地利”。但“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生产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人的力量的发挥,“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夫财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管子·八观》)这里的“力”便是劳动力,农业生产固然离不开人的劳动能力,但它不是由孤立的个人进行的,而是社会群体的行为。要使分散的“力”变成强大的“合力”,就必须协调每个个体的关系,使群体和谐一致。
“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管子·禁藏)劳动力顺应天时地利,农业便可以发展充裕。“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也。”(《管子·小问》)
“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谨,地宜不任,草田多秽……虽不水旱,饥国之野也。”(《管子·八观》)人力对庄稼收成有直接影响。即使具备天时地利,离开人力也是没有作为的,甚至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危。
(二)重视农民职业教育
管子极力规劝农民重视农业生产,“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廩。”(《管子·牧民》)
“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管子·士经》)至于春耕、夏耘如何耕作,他也作了详细的介绍:“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管子·小匡》)为了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管子建议设立四个官职,常年向农民实施农事教育,“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司田之事也。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管子·省官》)“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是故,非诚农不得食于农。”(《管子·乘马》)管子明确了国民职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及标准,他指出,要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国民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如此就达到了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目的,为国家培养出诚实的农民。
(三)建立农民职业人才管理体系
“四民”是齐国社会成员的基本分类,管子实施“四民分业分居”的国策,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使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民年少便要参与农事,在父兄的指导下“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农人严格按照职业聚居,相互切磋,世代相袭。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管子·小匡》)管子重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在强调职业教育的形式与手段灵活多样之外,他还设置了“轨、里、连、乡”等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官员,以规范化的管理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农本思想——推动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一章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村产业不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都无从谈起。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推动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早在先秦,管子便将富民强国和发展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管子·治国》),富民的途径在于发展农业,富民的目的在于强国。
(一)农为国富之源
管子把土地作为治国的基础,土地是国政的根本,土地确实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者,政之本也。朝者,义之理也。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为之有道。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管子·乘马》)
中国社会的财富观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财富观,而且蕴涵着伦理要求。这种观念起源于农本思想,和农业发展程度和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国之贫富”包括五个方面:“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於火,草木不得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於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於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於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於刻镂,女事繁於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於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遂於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管子·立政》)
管子认为,国家富裕包括山泽草木茂盛、水产丰富、农作物茂盛、家庭养殖、蔬果栽培和勤俭节约。这些都集中在农业、农产品方面,而农业生产的土地和人口更是国家的财富。
(二)农为国家根本
土地转化为国家财富,还须通过民众的不懈努力,农民、农业是国家的发展强大的基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子·小匡》),之所以强调以民为本,一是因为人在社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有了人才会有一切;二是因为民心可用,顺民者昌。“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争人的关键在争得人心,“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管子·参患》),警告君王如得不到民心拥护,那将成为孤家寡人。而得民心的关键又在于政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管子·治国》),富民是保民、保国的根本。
三、救护思想——推动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十章强调:“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造血微环境”的修复与形成,也有利于社会大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先秦时期,管子已经开始发挥了政治强制性和经济杠杆的双重作用,通过一系列国家举措,增强农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齐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一)实物资助
“故守之以准平,……春以奉耕,夏以奉芸。耒耜械器种镶粮食,毕取赡于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管子·国蓄》)“山田间田曰:终岁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则置公币焉,以满其准。……山不被谷,十倍山田,以君寄币,赈其不赡。”(《管子·山国轨》)“民之无本者,贷之圃疆。”(《管子·揆度》)政府资助的对象多是无食、无种、无以与正籍或耕种劣等田土的农民,时间则是春种等急迫需要资助的时节,这政策对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具有重要意义。
(二)宏观调控
国家还以调节市场物价、预付粮款或粮食、以工代赈等方式来保护农民。“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故无什倍之贾,无倍称之民。”(《管子·揆度》)“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管子·国蓄》)“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事,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以平国筴也。”(《管子·乘马数》)
(三)兴修水利
在征发民力时注意不误农时,维护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管子·立政》)“彼王者不夺民时,故五谷兴丰。”(《管子·巨乘马》)“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耘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谓时作。”(《管子·山国轨》)
(四)奖励耕作
政府用行政的手段奖励勤于耕作的农人和拥有优秀农耕技术的人。“其人力同而宫室美者,良萌也,力作者也,脯二束、酒一石以赐之。力足荡游不作,老者谯之,当壮者遣之边戍。”(《管子·揆度》)“苟不树艺者,谓之贼人。下作之地,上作之天,谓之不服之民。……凡在趣耕而不耕,民以不令,不耕之害也。”(《管子·轻重己》)政府对努力耕作者予以名誉和实物奖励,而将不努力从事农作者称为“贼人”、“不服之民”、“不令”之民,轻则斥责,重则遣戍边疆。奖励优良技术和农耕经验的农人,对农业生产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者也。”(《管子·山权术》)
四、均平思想——改善农村民生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九篇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均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存在于《管子》的农业思想中,这种思想集中表现就是均平、持中,即在承认有差等的基础上求得总量或总体上的平衡,在农业中则表现为在获取总量平衡和获得过程中的最佳契合点两种形式。
(一)“地均”“土均”思想
土地的均平思想,是在承认土地本身存在差等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土地合理分配和赋税征收,从而在不同土地的产量、投入和赋税等方面获得一定平衡。这种观点集中表现为因地制宜,目的则在于“相地而衰其政”(《管子·小匡》),即为赋税的征收提供基本标准。
首先,按土地适宜的农耕作物进行分类,管仲回答齐桓公何谓“别群轨、相壤宜”的问题时说:“有莞蒲之壤,有竹前檀柘之壤,有汜下渐泽之壤,有水潦鱼鳖之壤。今四壤之数,君皆善官而守之,则籍于财物,不籍于人。”(《管子·山国轨》)
其次,按土壤的肥力划分土地的等级。“群土之长,是唯五粟。五粟之物,或赤或青或白或黑或黄,五粟五章。……粟土之次,曰五沃。五沃之物,或赤或青或黄或白或黑。五沃五物,各有异则。……沃土之次,曰五位。五位之物,五色杂英,各有异章。五位之状,不塥不灰,青怷以菭。……位土之次,曰五蘟。……蔭土之次,曰五壤。……壤土之次,曰五浮。”(《管子·地员》)
土地类型的划分,只是具备了土地均平的基础。为了合理的获得赋税,同时使劳动人民获得合理的利益。管子认为必须遵照均平的标准,使劳动人民无怨言,安心从事农业生产。“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故不均之为恶也。”(《管子·乘马》)同时,土地的均平也关系到国家政事,如果分地不均,则政治不善。“地者,政之本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管子·乘马》)如果努力做到均地,则可以长久的保有国家,即“分地若一,疆者能守。”(《管子·国蓄》)
通过不同等级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结合,使土地分配达到某种平衡。在分配土地的时候,要在肥美的土地之外,根据土地的位置、质量搭配不同数量的菜地,以求得各个生产单位生产条件的大体相同。按照“郡县上臾之壤守之若干,间壤(即中等土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下乐上”(《管子·乘马数》)的标准进行土地分配,保障农民的利益,从而使他们安心农业生产。“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知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管子·乘马》)
(二)赋税中的“均平”思想
在国家授田制度下,国家征收的租税就是农民的全部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管子认为,租税征收有两项指标:一是根据所授土地的质量,即“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管子·小匡》),“郡县上臾之壤守之若干,间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 (《管子·乘马数》)。“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此齐力而功地。田筴相员,此国筴之持也。”(《管子·乘马数》)“田筴相员”即税额与田等相符。二是根据所授土地的数量,即不“以田亩籍”,这个特点使政府租税征收更趋于合理,兼顾当年的生产环境、丰歉状况。“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管子·大匡》)考虑的是丰歉状况。“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则去半,比之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管子·乘马》)讲的是逢水旱灾年减赋降税的比例。
五、结语
综上所述,管子的农业思想极为丰富,把发展农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管子对农业如此重视,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发展农业,对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加强军事、实施教化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有参考价值。只有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的乡村振兴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157.
[2]赵守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吴树平点校.周易·系辞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81.
[4]陈秧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理论参考, 2018 (04):59-62.
(作者简介:凤卓,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美育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