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14 16:02:10
管子为政之道
蒋佃勤
【摘 要】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辅助齐桓公内行改革,外结于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中无不渗透着他的为政思想。管子有“画而行之”的修身之道、“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与变随化”的改革之道、“礼法并重”的匡时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道。为政之道,修身为本,提升修养是前提;重在治国,有效管理是根本;与变随化,顺势改革是动力;匡正时弊,礼法并重是保障;察能授官,识人用人是关键。这五者统一于他匡正齐国、匡扶天下的成功实践。
【关键词】管子;为政之道;传统文化
管子(公元前 723一公元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被称为“中华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内行改革,外结于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现了首霸春秋的千功伟业。
孔子盛赞,“相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皆“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司马迁认为,“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梁启超感叹管子是“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管子的书收藏于书架,反复阅读,多次引用。作为承载他为政思想的《管子》一书,内容保罗万象,详细记载了管他在齐国兴修霸业的思想、路径、方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政宝典,对今天治国理政有重要的启迪借鉴。
“画而行之”的修身之道
“画其事,后守而行之”。“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有“画而行之”的修身之道,主张为政者要有规划前景、矢志修行,“遍知天下,审御机数”的谋事能力。“承君命,奉社稷,持宗庙”,匡正齐国、匡扶天下是管子的人生理想。他也根据齐国所处的纷乱时局,为这个国家明确了“君霸王,社稷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他能忍辱苟活,“不拘小节而耻功名不立”,不为公子纠殉职,也能果敢劝说齐桓公“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帮助他树立称霸大目标。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目标,奋力建功时代,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成功之道,赢缩为宝”。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管子的话,“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表明为政先修身,常怀平常心。管子也说过,“成功之道,赢缩为宝”,机会好,积极进取;机会不好,退守蛰伏,“时至而随”,能屈能伸。管子少时贫困,为了谋生,多渠道尝试,经商不利、打仗败走、入仕不顺,屡遭挫折,但并不气馁。他胸中有丘壑,明白成大事者,要懂进退,有宠辱不惊的心态。蛰伏不是不作为,而是静待时机,暗中准备,一有机会,立即行动,以成大事。
“既智且仁,是谓成人”。“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为政者要有成熟的政治智慧。管子白手起家,“箭射小白”“囚鲁不死”,为相在齐国大行改革,没有成熟练达的智慧,很难立足,更妄谈成功。管子以智谋取胜,通过鲍叔牙协助,获得齐桓公支持,高调上任,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注意观察不同利益群体和人物性格,桓公“好畋”“好酒”“好色”,管子说“小疾不妨大业”,“人君惟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为获得国内权贵高子、国子支持,“乃令三军”,高子、国子与桓公各掌军队,军政合一,管理辖属乡野属地。照顾别人的需求,在目标导引下,满足别人需要以凝聚人心和力量,来实现宏图大志。
“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
“霸王之始,以人为本”。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管子的“以人为本”包括“民本”和“人本”两层含义。“人本”从个体的角度指出“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要素,“霸王之始,以人为本”。“民本”中“民”即百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从国家角度表明“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治国当“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人是国家和政权稳定的基础。争天下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人要从民欲、顺民心,“使民各为其所长”,“量民力”“勿强不能”。管子有“从民四欲”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做到了这些,老百姓就会甘愿“为之忧劳”“为之贫贱”“为之危坠”“为之灭绝”。趋利而恶害,民情皆然,管子指出,善治国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爱之则亲 ,利之则至”,俘获民心当给予仁爱和好处,两者兼备,“徒利而不爱,则众至而不亲;徒爱而不利,则众亲而不至。”同时,要把握好度,“爱而无亲则流”、“利而不至则殆”,泛爱而无亲疏,爱就流于形式、流于一般。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为政秉持“爱民”“富民”“利民”“安民”理念,“国多财则远着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物质基础是前提,“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利民生“六法”,“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还有“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等,对老、幼、疾、病和穷困人员进行救助,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民生”和“扶贫”工程,其核心理念,“与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给老百姓办实事,让人们感知到切切实实的恩惠。
“与变随化”的改革之道
“君霸王,社稷定”。“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管子生活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周朝道统、礼乐秩序难以为继。管子顺从“天道”,帮助齐桓公制定了科学的国家战略目标:“尊王攘夷”,和平称霸。“君霸王,社稷定”,“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失天之道,虽立不安”。“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尊王攘夷”,名正言顺,和平称霸,顺理成章。明确目标导向,他进行了一系列相互支撑、卓有成效的改革。
“化故从新,富民强国”。霸诸侯的基础是“富民强国”,管子“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顺势而为,及时改革。政治上,“四民分业”、国鄙分治,配合制、法、令、察稳定政治秩序。经济上,他既重视农业,又重视商业。“案田而税”“相地衰征”“轻重论”“官山海”都是当时的创举。军事上,他提出“寓军于政”“作内政而寄军令”,通过建立三军常备军,五鄙预备部队,强化军事实力。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商定规则,先礼后兵,解决国家争端,维护天下秩序。
“强国有数,胜国有理”。管子被称为“改革之父”,他的改革也有一套系统的方法。首先,重视计划性。成就齐国霸业,管子提前制定九年计划,“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变,七举而外内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从建规立制稳定政治秩序、务农垦荒提高经济实力、教化训练增强军事实力,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事务,分九年循序渐进有序进行。其次,遵循规律性。管子改革,顺应天道,“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因时而变,因俗而动”,因地制宜,“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尊重客观规律,“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第三,保持权威性。改革者要有威信。管子改革,选择高调上任,他向齐桓公要了丞相实权、要大量田产豪宅,还有仲父,至贵地位,这就能实现,以贵临贵、以富临富、以上临下。有威信才能压倒高层权贵阶层阻碍的“杂音”。
通过改革,齐国由“区区之齐在海滨”,地泄卤、人民寡、带山河的落后地位,发展成“天下商贾归齐者若流水”、“临淄甚富而实...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盛世景象。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评价管仲:“‘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盛赞管子顺势而为,成就了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
“礼法并重”的匡时之道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管子重视礼教,以德化民。他著名的“四维”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礼义廉耻是最核心的道德素养,也是当时的核心价值观。“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具体方面,“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为政者在涵养普通民众必须的基本道德素养之外,要格外重视爱民之德,“爱民无私曰德”,“利民不居,天下亲之,曰德”。为政者先兴德政,使“民知德”,然后,“导之以义”“行之以礼”,以礼义明确社会秩序。
“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是卓越的施教者,早年教学授业,为公子纠傅,《管子·弟子职》篇详实记录他的授业心得。他说,“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人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教训成俗,而刑罚省”。其中,执政者以身作则是实施德政的前提,德正官治、以身言教是最好的教化。教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行小禁微,“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时时刻刻从小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言传身教,积小善为大德。德教要有物质基础作保障,“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饿着肚子是没法有效教化的。在他看来,教化不是浅尝辄止,不是一日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提倡终身教育。
“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是“法家鼻祖”,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理念。他说,“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事断于法,“君臣贵贱皆从法”。管子的法治思维具有:公平公正、严刑信赏、审慎用刑等特点。管子立法有四大原则,顺于理、合民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立法讲究公正性,“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律要因时而变,“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一旦法律制定,贵有恒:“法者不可不恒也...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行法也有四大关键。事前准备,“教之”、“先服”,禁“不教而诛”。行法要“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君臣贵贱皆从法”。法要靠“赏”和“罚”推动,“缘法而治,论功行赏”,有功者赏,有罪者罚,治国“不淫意于法之外”。此外,严管执法者,他有“五死”之禁,亏令、溢令、留令、不从令、不行令,皆罪死不赦,严厉处分。
总之,德教和法教相互配合,“严教以示之,明刑罚以致之”,而且有序进行的。给百姓“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以此扬善止恶,实现大治。
“选贤与能”的用人之道
“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才”。为政之道,惟在得人。管子高度重视人才在国家治理的作用,“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光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尝闻也”。人才不能局限于一两个“人杰”身上,为政者要广揽人才,“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才,来天下之良工”。“修长在乎任贤”,管子在国内推行“三选”制度,乡举、官选、殿试,“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形成定制。在国外“远举贤人”,“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开放包容,容纳不同国家、贫富有差的人才。大司田宁戚,就是管子半路上偶遇、破格提拔的外国农业管理人才。
“道术德行,出于贤人”。管子的人才标准是德、能、功,“察身能而受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以经臣也”。选人“以德劳,不以年份”,不按年份早晚,不搞论资排辈。“审其所好恶,观其所郊游”。管子识人、察人放在平时、细节处,见微知人。病榻论相,齐桓公询问管子,谁适合做宰相。管子根据细节力劝齐桓公不要选易牙、竖刁、开方三人。易牙“杀子以飨君”,竖刁“自宫以随君”,开方抛弃父母十余年专门追随君,违背人性的爱,绝非真爱,三人貌似忠诚,人性上不过关,能力越大,祸害越大。管仲死后,齐桓公并没有真正按照管子嘱咐去做,结果导致桓公本人惨死宫中,齐国也一蹶不振,管子的识人方法得到了实践验证。
“知人善任,任其所长”。管子用人察能授官,“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他有圣君“四慎”说:“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不重视农业,不可管理都邑。”管子为宰相,“乃令五官行事”,对于五个辅佐班子的选拔,察能授官。隰朋善于辞令,做大司行。宁戚,擅长农业生产,大司田。王子成父会打仗,大司马。宾须无,司法严明,大司理。东郭牙刚正不阿,大谏官。另外,鲍叔牙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让他培养、甄选人才。用人过程中,赏功罚过,“班禄赐予,禄当其功”,绩者多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用人既要鼓励,又要约束。管子建有管理奖惩考核机制,“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治乱之本原也。”德不当其位,官非其人;功不当其禄,赏罚失当;能不当其官,考课失范,管子用制、法、令、察和奖罚机制约束官员,权授有能、严明赏罚、力行考课,“胜其任者处官,不胜其任者废免,故群臣皆竭能尽力以治其事”。
斗转星移2700年,管子以及当年的齐国早已消失在辽远而深邃的时空中,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思想也有历史和时代局限的部分,如阶级立场、等级秩序、君臣关系等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作为资政的学问,他领导齐国由弱变强、匡扶天下的成功探索所包含“道”和“术”,其中蕴含的精神和具体的方法论,对今天治国理政有重要的启迪借鉴。对于管子为政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批判的继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发挥它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简介:蒋佃勤,中共安徽省阜阳市委党校讲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