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65期 《管子》之道(四)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12/29 9:04:38


《管子》之道(四)

任韶斐

 

“管”道应用于实践,造就了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创造了春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神话。《管子》形而下的“管”道,有五个方面的治生措施,主要包括:义礼之道、执一之道、存续之道、权变之道和轻重之道。

仓廪实则知礼节的——义礼之道

关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人类激励的五种层次:生理需求(涵盖了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等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有人拿这个和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来比较,认为《牧民》章节提出的这个概念有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雏形,但是却早了2500年。该理论的实质认为,物质丰富是精神追求的基础。我个人认为两个概念的可比性不强,马斯洛讲得是激励理论,各个需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只是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处于哪个阶层,层级上的激励方式最有效探讨的是人在需求方面的交集。而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却是一个因果关系。实际上在《五辅》章节,管仲的凝聚人心的五项激励措施,是非常清晰的。这五项措施分别是:德、义、礼、法、权。我们来看这五项措施所包含的内容和关系。

德之六兴: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义之七体: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戮。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

饰礼八经: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务法有五: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

使权三度: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

这五项措施是实现管仲提倡的“仓廪实则知礼节”的总方针和政策。德之六兴,是讲君主和齐国政府上下应该做什么,干哪些工作。称霸诸侯就是齐国这个大集团的愿景,其生、输之才、遗之利、宽其政、匡其急和振其穷就是对应的具体工作内容;义之六体,就是讲对人的要求,怎么做人,取得什么效果,这个对应到当前社会的话,也许跟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相近。饰礼八经,大家可能会想,怎么只有四条呢,在这里的“经”,请大家理解为经纬的“经”,上下、贵贱、长幼和贫富之间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错落的关系,这八个方面构成了所谓的“八经”,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有度。务法有五,就是讲不同地位的人所应该遵守的五种不同的履行职责的标准,君主要选择臣子委以官职,大夫担任官职主操治事,官长操办事务恪尽其职,士人修养身心治学育才,平民从事农耕研习种植,每一级别用人的标准,非常清晰。最后讲使“权”三度,这里的不单单理解为权力的“权”,要把“权衡、权变”这样的意思加进去理解,对国家有影响的三个因素,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人,要天地人三者权衡利弊协调得当,就会把齐国政府的各项治理政策落实到位。

管仲的这五项措施是环环相扣的。这时候大家再把管仲激励民心的五项措施,和马斯洛的五种层次需求理论放在一起比较,也许更有意思,而不是单纯类比啦。

在这里,聊一点个人关于管理学的看法。泰勒被誉为管理学之父,但是法约尔却明晰了管理的一般管理理论,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基础,并且将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学习中进行推广。所以,西方管理学和管理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西方管理学的发展还有一个的特点:利用实验总结。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数以千计的实验,对于作业流程上的每一个工种的用时、用料进行了详细的时间和方法比对,然后形成科学的操作方法,这就是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法约尔则通过作为职业经理人,总结了一般管理理论,提出管理的五项原则;还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也是从著名的霍桑试验出来的理论等等。从这个角度讲,《管子》盐铁论书籍,没有关于实验的记载。但,不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能否定它的科学性吗?

前一段时间,看到“克里安照相术”与“MRI成像技术”对“经络穴位”的证实让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20世纪初,西方的思潮对中国的冲击很大中医的经络学遭到严重的质疑和否定在解剖学上,中医的经络和穴道,得不到实验证明是存在的。这种现象持续了很久。随着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经络和穴道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这种技术就是“克里安照相术”和“MRI成像技术”前者利用高伏特电压进行呈像,是前苏联的克里安夫妇于1938年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将该项技术进行了论述并推广,被称之为“克利安照相术”,到80年代时,该项技术引起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重视,并逐渐应用于人体能量场的研究领域,发现了人体除了具有的在解剖学能解释得了的物理的身体,其周边还有看不见的磁场目前科学界称之为太乙体(ethical)。利用“MRI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扫描人体部位可以进行分层次显示,进行“功能”性扫描。也就是说,左脑对右肢控制,右脑对左肢进行控制,当左肢运动时,对脑部进行扫描,其右半球有功能性的亮点,同理用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扫描,这样就让我们看到了解剖学无法看到的穴道。而这些穴道是连接物理身体和太乙体的媒介,进行身体病变部位的治疗。这些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让人们越来越相信中医的超时空性和科学性。但是,反过来讲,有科学技术验证过的就是对的,而那些依然没有被验证的就一定得被否定么?这真得用科学的精神去对待了。

可能有人会问了,现在高科技手段测定了人的物理身体之外有另外一个能量场,身体内有解剖学看不到的经络,中国古人怎么知道的呢?《管子·心术下》中有一句话“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之天下,通于四极。”就说修身养性达到一定境界的话,能够视物如目透清水。不丧失端正沉静,德行就能与日俱新,能明识天下,通达四极。扁鹊作为“脉诊”的祖师,《史记扁鹊列传》也有相关记载:“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扁鹊遵嘱进行,三十天后,扁鹊便能够“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名耳。”这是扁鹊的“视乎大明”。而战国初期楚国的甘德和魏国的石申著作《甘石星经》是世界文明史上第一次测定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测定的120颗恒星记录,是天文史上最早的恒星表,特别是观测并记录了木星,比欧洲的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早了200多年。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得到现在所谓科学的证实,但同时也证实不了这些拥有“天眼”的人不存在,现在科学上将这种所谓的“天眼”,称为“松果体”正在研究,我们也拭目以待吧。

对比中国的很多文化理论和西方的文化理论,我们发现,西方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实验多一些,中国的理论基础是经验实践总结多一些,这两个途径能否成为一个理论成型的两条腿呢?比起实验室出来的理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许实践经验来的更实惠些。管理学的理论也是这样。如果按照西方的观点看,中国管理学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一个历史阶段结束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实验的完成。这样说,也许不算错。

执一不失,统领万物的——执一之道

1.坚持周王朝的统治,一个天下

讨论这个议题,首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管仲治理齐国到底服务了谁?毋庸置疑,他作为齐国的CEO,肯定是为齐国服务的。但是,在他服务齐国期间,使得齐桓公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同时,使得当时的周王朝统治相当体面,南北政局相当稳定。

 

佐证一:关于齐楚之间的要打而未打的一仗。《史记》记载的是二十九年,桓公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故事梗概: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娶了蔡国的公主——蔡姬,俩人泛舟湖上,蔡姬摇晃船只,使得齐桓公很害怕,阻止未果,最终齐桓公生气了,就把蔡姬送回到蔡国没有写休书,而蔡穆侯却把妹妹嫁给了楚成王,齐桓公很生气,要攻打蔡国,蔡国请楚国救援,就形成了齐楚大战的前提。这是制衡南方大国楚的关键一步。原因在于,楚国作为雄踞长江的大国,随着其不断强大,经常骚扰北方各国,同时不尊崇周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潜在的危险周王朝统治的因素。

当然,这次战争发生在两个明智国君和两个智慧的谋臣身上,最后转换成外交,未动一兵一卒使得这场战争目的达成一致。楚国与代表周王朝的齐国协商了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楚国认错,愿意向周王室进贡用以缩酒的包茅十车,以示楚国是周朝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第二,以楚国为首的南方各诸侯国联盟愿意与以齐国为首诸侯各国联军签署互不侵犯条约,永保和平大业;第三,希望以齐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后退三十里,表达诚意;第四,在楚国交验茅草贡品之后,联合国军队撤军;第五,楚国停止侵略郑国并归还郑国被俘人员,齐国也撤出蔡国,蔡国国君认错后回到本国。

自此战后到管仲去世,楚国没有侵犯中原诸侯,中原各国获得了长达十三年的和平时期。楚国如约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用茅草十车,并且称臣,周王室回赠祭祀用猪肉一块,再次任命楚国为南方各诸侯联盟的盟主,主管南方。

从整个战争看,齐国结了一支北方诸侯联军队伍,楚国赠送的珠宝转送给了参与战争的诸侯各国,自己除了威风没有得到其他实惠;反而表面看周王朝得到的是十车茅草,实际是确保了周王朝疆土的完整和中原各国的安定,所以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为蔡姬而战,不如说是为周王朝而战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管仲与楚国大夫屈完的外交对话,记录在《左传·僖公四年》中,堪称外交经典语录。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这就是智者与智者的对话,智者与智者的思想碰撞。

 

佐证二:不支持齐桓公封禅泰山。这个故事在《管子·封禅》一篇有专门的论述,独立成章节,也足以见它的重要性了。桓公称霸之后,在葵丘召开的诸侯大会上,他表达了想要举行封禅盛典的想法。管仲就说了,他知道封泰山禅梁父的有72人,记得的有12人,分别是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周成王等。这些人都是传说的始祖或者圣人,或者是当时天下的主宰。桓公认为自己在位期间南征北伐、束马悬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自己做的和夏商周帝王承命做的事情没什么不同。管仲解释说“古时举行封禅大典的国家,盛在祭器里的是山上的黍和北里长的禾;铺在地上作为垫席的是江淮之间特产的三脊茅。东海送来比目鱼,西海送来比翼鸟,然后,不召而自至的祥瑞奇物还有十五种之多。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凤凰麒麟不来,象征祥瑞的嘉谷不生,然而蓬篙莠等杂草却很繁茂,鸱枭之类的凶禽恶鸟却多次来临,还想要举行封禅的大典,岂不是不应该么?”委婉拒绝了桓公的诉求,桓公听了也就不再提封禅的事了。

管仲说的这些“黍”“禾”和“一茅三脊”的吉祥物,这些压根不在齐国境内,实际也就变相的告诉了齐桓公只是一国之主,不能做那些超越规矩的事情。齐桓公何其聪明,也就不再提了。是因为管仲表面上不说,实际上并不支持自己的封禅计划。

 

2.坚持齐国内政和谐,一个君主

《管子》的《心术上》和《心术下》都在讲修心养性,这不是专指某个人、某些人,而是指所有君子,所以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把研究对象扩大到你能扩大的范围,这样不会禁锢在春秋那个年代的封建王国中去。在《心术下》中,“专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远之近。”“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就是讲只有保持精气专一的君子,才能专心致志而不懈努力,实现对万事万物的统领。这是指君子的修行。齐国从上而下的君、臣、民具备这样的品质,三者相互协调、内政调和,就是对“执一”精神的落实。就这个角度讲,像是做思想工作,但如管仲把思想工作做到“谋略”的层次,恐怕不多。

《轻重篇》有一则齐桓公处理富人向百姓放贷问题的记录。为解决问题,管仲派宾胥无向南,隰朋向北,宁戚往东,鲍叔往西进行百姓负贷情况调研,回来之后汇报的结果,让管仲很感叹地说:“不料我国的平民百姓相当于有五个君主的征敛,指望国家不贫困,军队不虚弱怎么可能呢?”特别是在那个年代,粮食可是很重要的维稳砝码,国家的粮食主要集中到这些放贷者手里,祸乱的砝码倒是多了一筹。所以齐桓公就问“想免除掉百姓的这些贷款负担,怎么办?”如果单单以一国之君的“势能”,强行免除。一是显得太没技术含量,二是用多了这种方法只会让这些富有的卿大夫厌烦,说不定哪天就被赶下台了。管仲的策略是,桓公下令要求各卿大夫用“鐻枝兰鼓”花纹的美锦作为贡品向君主朝贺,这样美锦的价格就会暴涨。而齐桓公的文锦加工厂则昼夜赶活儿,囤积了三千多纯。等价格涨上来,齐桓公下令召见高利贷者,设宴招待。敬酒之后,就说:听说诸位把钱粮借给贫民,使他们得以完成了生产任务。我这里有“鐻枝兰鼓”花纹的美锦,想用他们替百姓偿还本息,免除债务负担。高利贷者推辞。桓公就又说:你们贷给百姓钱粮,使春得以耕、夏得以耘,我已经很感谢你们啦。如果这点东西都不肯收,你们损失太大,我心不安啊。最终高利贷者接受了美锦,销毁了借贷合同。我不知道该说这是一箭几雕的谋略,但是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大,免掉了很多债务。反过来讲,百姓对齐桓公也是感恩戴德,毕竟他们的生活因为免掉高利贷而轻松很多。管仲用了平准之策,维持齐桓公的君主地位,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有个主心骨,主心骨只能有一个,就乱了就不是主心骨了。不过,后来齐国的姜氏还是被田氏取代了,就是因为到了战国初期,齐国有了两个国君,一个是名义上国君齐康公,一个是以田和为首的田氏家族,特别是经济上独霸一方,形成了两个国君的局面,优胜劣汰不仅是自然演变的结果,也是历史更替的结局。公元前397年,田氏代姜氏掌管了齐国。

所以管仲的“执一”之道,说是修心养性,放到不同的人身上,功效也是大有不同的。用到国君身上就是要考虑百姓生计,放在臣子身上就是要围绕齐国国君,放在百姓身上就是要抓紧生产、创造价值,这样的思想工作做到位,齐国能不富强么?如果,你来做管理,千万也要注重做不同层级人员的思想工作啊。

 

3.坚持政令措施如出一辙,一个声音

这个思想集中体现在《法法》、《任法》和《明法》等章节,特别强调法令律例的颁布,要如出一辙,一个声音,贯彻执行要坚持原则。

《管子》在法治思想的论述中,法令统一包括出台法令内容的一致性和法令出处的权威性两个内容,这一论述主要体现在《法禁》篇章的论述中。《法禁》中“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治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明确强调了,君主要统一立法内容,百官就会遵守法令,上面的制度令律清楚,下面的人就能够把握到分寸,如果君主的法令制度不能统一,那么下面的百官和百姓违背法律徇私的行为就会多起来。“君不能审立其法以为下制,则百姓之立私理而径于利者众矣”,则直截了当点明,法令制度的审议制定其出处必经由君主,这是权威所在,从而避免臣下及百姓自立私理而追名逐利现象的出现。短短一段话,其立法内容的一致性和出处的权威性得到了系统而有力的阐述,从而实现其“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的治理目标,从而实现了国安民稳的大治局面。

管理也是这样的,特别是团队建设齐桓公带领的是以管仲、宾须无、隰鹏和宁戚为班子成员的一批政治家所率领的齐国人民大众,目标是把齐国建设成各诸侯国的领头羊,实现齐国的民富兵强。没有团队,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更大的目标。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带团队就是带人心,就是要达到步调一致。这就是管仲的“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 的内涵所在

继绝存亡的——存续之道

存续之道主要包括两点对外,存续小国寡民;对内,抚恤本国百姓。

齐桓公在位,管仲执政期间对于小国寡民,继绝存亡的事实: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宋国讨伐杞国。齐国派人从中间周旋,希望能够阻止,但是未果,宋国最终攻打杞国。桓公命人建造了缘陵之城,把它封赐给杞国国君,并赏赐车辆及甲士。杞国是夏的后人。

齐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狄人讨伐邢国,邢国国君逃到了齐国,桓公建造了夷仪之城封赐给了邢国国君,并赏赐车辆及甲士。周朝封国。

齐桓公二十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求援,齐桓公率领诸侯各国联军打败山戎,并帮助燕国建国,燕国国君为表示感谢将齐桓公送至齐国境内,齐桓公为表示自己的不失礼节,将燕国国君踏上的齐国领土划给燕国。周朝封国。

齐桓公二十年(公元前658年),狄人讨伐卫国,卫国国君逃到了虚地,桓公建造了楚丘之城,把它封赐给卫国国君,并赏赐车辆及甲士。周朝封国。

齐桓公四十二年(公元前644年),山戎侵犯周朝洛邑,洛邑告急,齐桓公下令各诸侯保护洛邑,维护周朝统治。

 

这就是事实,如果说把当时的诸侯各国看做一个个企业的话,齐国的做法不可否认是最终的胜利者通过扶持,使得这些诸侯国成忠实跟班的同时,赢得了仁义好名声所以齐国才能高举“襄王攘夷”的旗帜,对其他诸侯各国发号施令,才有比其他国家更有利的发展渠道。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在企业的生存法则中一定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游戏规则么?有没有共赢的出路。这个不需要我们怀疑,日本的三井物产就是很好地佐证。这个企业,如果从起源算起的话有16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企业正式成立“三井物产公司”算起的话,有将近900年历史。现在这个企业依然在日本的经济乃至政治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企业的了解有多少,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知名企业譬如丰田、索尼、东芝都是这个大财团的一部分。这个公司在1993年的时候,美国《财富》排行榜是第一,后来消失在财富排行前列,有学者认为三井故意进行了资产拆分和独立核算。三井物产这个财团从不以吞并和兼并小公司为主要扩张手段,而是采取扶持的手段,它先后孵育了丰田、东芝、索尼等公司,当这些公司还是小作坊的时候,三井物产就帮助他们筹集资金、开拓市场、输入人才,使他们变为日本工业的脊梁,并且最终和这些公司之间联合成为“制造业综合商社”。日本财团非常注重建立企业间的互相依懒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度危机,共同发展,共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所以,再回过头来看以齐国为首的北方联盟,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存续小国寡民的政策,收获的岂止是一城一池,桓公执政42年,南北方、各诸侯国之间达到了空前的和平和稳定。

对内的存续政策,主要体现在齐国对待老百姓的社会制度这块:

前面梳理过“德之六兴”,都是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抚恤百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内容在后面专门有一节进行了论述。在《入国》篇记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大意就是讲执掌国政四十天,五次施行九项惠民政策。一是敬奉老人,二是爱护幼小,三是抚恤孤儿,四是收养残疾,五是匹和鳏寡,六是慰问病人,七是通报贫穷,八是救济困顿,九是祭奠死难。

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九项措施涉及到人的生老病死,个人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这一篇比较好理解。我们抽出来现在比较热点的话题,看看《入国》这一篇关于百姓残疾和病人的保障措施:

“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所谓收养残疾,凡在国都和城邑都要设有掌管收养残疾事务的官员,聋人、盲人、哑人、跛足、半身不遂、双手无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都要由官府收拢到残疾收养院中,给予衣食,直到死后为止。这就是收养残疾的措施。

“所谓问疾者,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所谓慰问病人,就是说,凡在国都和城邑都要设有掌管问病事务的官员,士民百姓生病,掌管此务的官员要按君主的指示进行慰问。年纪九十以上,每天慰问一次;年纪八十以上,两天慰问一次;年纪七十以上,三天慰问一次;普通百姓,五天慰问一次。对病情严重的人,要报告官府,由君主亲自慰问。掌管此务的官员要巡中,专门做慰问病人的工作。这就慰问病人。

光看这两项制度,就很感叹那个年代涌现了多少的先贤圣哲!把我们自己的文化丢掉,真不是“可惜”两个字能够表达的!喜欢的可以把这一章节拿来认真读一下。

 

作者简介:任韶斐,女,兰州大学MBA研究生,国家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管理理论


上一条:第65期 谈“管仲、鲍叔并颍上人”      下一条:第65期 借鉴管仲的人才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