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3 11:17:42
管子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陈宏光
[摘要] 管子生态法治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 管子思想蕴含的生态认识论以及管子思想的生态法治观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管子思想对 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管子思想蕴含的生态认识论主要包含:人与天调的生态和谐观、 稳定秩序的生态社会观、以时禁发的生态保护观、倡导节俭的生态适用观、重农固本的生态 经济观等。管子的生态法治观,主要是从管子在生态环境立法和生态环境制度的法治实践 方面进行阐述。管子生态思想对当今的生态启示录主要体现为重视自然法则与遵循自然规 律、重视社会法则与遵循发展规律。
[关键词] 管子;生态思想;生态法治观;时代价值
管子是闻名于世的治理大家,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先驱。在社会治理方面,佐政实施的一系列 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齐国成就了春秋 霸业。其治国理政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法治思想与社会治理观念,不仅在当时即显现 其治理思想的效果,管子生态法治思想的精髓 对我们当今的国家治理(包含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生态系统的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爱护适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主动改造自然,实现人的主 观能动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相统一。社会生态治理建设是一个宏观课题,应当首先明确生态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多寓意为生物与其周 边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为系统性、整体性和 关联性;环境,多强调以人类生存发展为中心 的外部因素,更多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广泛空间、充裕资源和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 提高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工环境。从法学意义上 界定环境的内涵,我国《环境保护法》表述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 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 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 护区、城市和乡村等。人类环境一般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地理环境,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土 壤、生物和岩石等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自然生态圈。社会生态的蕴含,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生态环境,它此外还包容社会的经济系统、 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
一、管子思想蕴含的生态认识论
( 一 )人与天调的生态和谐观
《管子》论“天”之处众多( 1000 多处) ,其 “天”的寓意有别于殷商时期的祖神之意和西 周宗教意义上的“天”,认为“天”泛指自然界, 是万物的载体。《牧民》、《立政》、《乘马》、《四 时》、《禁藏》、《度地》、《地员》、《五行》等篇, 所有关于“天”的论述,都是自然或者生态方面 的内容。在管子看来,人与天的关系有两个层 面。“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其功顺天 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管子 · 重 令》,以下引文出自《管子》只注篇名) ,天有着 自身的运行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 人的意志转移,人们的生产和治理行为要遵从自然规律方能够得到天的帮助。这是天人关 系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则强调了人在天人关系中的积极主动性。《管子·五行》篇中提出了“人与天调”的生态观,人要保护生态环 境,积极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维持人类自身的发展。
当代生态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契合与古代先贤的思想观念,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渊源基础。
( 二 )稳定秩序的生态社会观
《管子 ·地员》篇开篇 “夫管仲之匡天下 也,其施七尺”,而《地员》篇是记述生态环境 的重要文献,由此可见《管子 · 地员》对土地、 植物、水源等生态环境的记述,是为其“匡天 下”服务的。 自然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和发展 的作用可见一斑。“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 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形势 解》) ,为人君主而不能严格控制其山林、沼泽 和草地,也是不能成就天下王业的。《管子》对 君王提出了许多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要 求,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如“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轻重甲》) 。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 设。生态环境系统是复杂庞大和多元素相互 交织的整体系统,通盘考虑、整体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
(三)以时禁发的生态保护观
管子所处的时代,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达 到一定程度,乱砍滥伐现象广泛存在,自然资 源的保护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要对自然 资源进行保护,做到合理可持续的利用自然资 源,那么就要做到“以时禁发”。“山林虽广, 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轻重乙》)《管子 · 七臣七主》阐述了著名的“四时之禁”,春天万 物复苏生长,禁止砍伐;夏天禁止拦塞河水入 大川,禁止射杀鸟兽;秋天禁止赦免犯人;冬天 禁止妨碍五谷的埋藏。《管子》记载的有关山 林禁令的内容很多,其主要目的在于让自然资 源能够按其规律自然发展,得到充分保护,人 类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 相处。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坚持用最严格制 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 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
触碰的高压线。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 案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大气、水、土壤 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到“史上最 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 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污染治理力 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 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 四 )倡导节俭的生态适用观
“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 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 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 记”(《国准》) ,管子认为衣食住行、礼仪墓葬 各方面都要节俭。管子进一步认为,过度的铺 张浪费会导致国家的衰弱,甚至灭亡,“国侈则 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 巧作”(《八观》) ,“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 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禁藏》) 。管子提 倡的节约大部分是从为国持政的角度来考虑 的,但是其主张消费有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 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不致过度开发滥用,促 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生态思想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 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 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 需要。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良好 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 生福祉,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五)重农固本的生态经济观
《管子》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 ,农业关系到国家强盛。《管子》重视农业发展的生态观最主要的体现在于主张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无夺农时”。“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七臣七主》)。“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四时》)。要发展农业,就要顺应四时,保障农时,否则“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立政》) 。《臣乘马》、《山国轨》、《小匡》等篇章都论述了保障农时的一些标准。管子认为,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农事生产,只有顺应四季顺序才能搞好农业生产。
二、管子的生态法治观
(一)关于生态环境的立法
“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 以时禁发焉”(《地数》) 。可见《管子》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工作。 管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立法,如防火法、自然资 源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等。“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 大山,毋戮大衍’”(《度地》) ,天子发出的禁 令,不可引发大火,不可砍伐大木,不可开掘大山,不可伐大泽。还有一些惩罚性立法,严重 的如“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 者,罪死而不赦。”(《小匡》)由此可见,《管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健全的法令体系,立法 已经初具规模。
(二)关于生态环境的制度
《管子》为了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进行保 护和利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市立 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地 数》) ,这里的“虞”和“衡”就是对山林菏泽进 行保护的官员。“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 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 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 治者,给卒财足”(《小匡》) ,这是关于水利方 面的官员设置。《管子》中还有关于林业、国土 资源等多方面的官员设置,对自然资源加以 保护。
另外,《管子》在行政区划上将从事农业生 产的人民集中起来,以便于他们交流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 时,则百姓 富;牺 牲 不 劳,则 牛 马 育。”(《度地》)
三、管子的生态启示录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管 子》思想及其治理之道有淋漓尽致地体现。当代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背离 此道,追求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 坏和浪费,实践证明是得不偿失的。《管子》倡 导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是值得我 们借鉴的。“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的境界,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所追求 的应有境界。
(一)重视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
《管子》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它也在提醒着我们。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违 背的,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必须遵从自然法则。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和报复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甚至肆无忌惮,而自然对我们的惩罚也越来越明显。两千多年前的《管子》已经告诫于我们,“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飘屋折树,火爆焚,地憔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酟 膜,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小匡》)《管子》警示人们要理智的选择行为,顺应天道,尊重自然规律。
(二)重视社会法则,遵循发展规律
《管子》认为人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发展社会。人类的发展与自然规律的存在是永恒必然的矛盾,要实现和谐相处,不仅仅要尊重自然规律,还要确保自己能够主动积极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当然,人们在发挥自身主 观能动性的同时,要保证在一定合理的限度内,不能毫无限制的任其发展,毫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样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破坏。
(三)重视和合法则,遵循共生规律
当代生态思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 化国际合作。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全人类共同谋求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相继参与的国际环境治理行动,为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世所瞩目的贡献。在管子思想等古代先贤的思想浸润和熏陶下,中国的负责任态度和坚定行动,使得我国正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参考文献
[1] 黎翔凤.管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 版。
(作者简介:陈宏光,安徽大学法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刘国旗)
上一条:第66期 科学借鉴管子思想 努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下一条:第66期 中国古代社会资本理论和实践探析( 二) — 以管子《管子》和管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