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子研究

第66期 科学借鉴管子思想 努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1/10 11:34:05


科学借鉴管子思想   努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张家智

 

[摘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仅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以现代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还应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道 德,以利提高人们道德素养、强化道德自律,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 系。而在这其中,以管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影响尤为深厚。现如今 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同样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因而通过科学借鉴管子法治思想,可为我们努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管子思想;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仅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而且还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不仅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社会治理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清晰地表明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间既互为前提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而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不仅是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的根本特征。而更确切地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包括基层治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为它不仅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依法治国原则,坚持以现代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还应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以利提高人们道德素养、强化道德自律,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而在这其中,以管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影响尤为深厚。因为管子的社会治理思想主要表现为“法德兼治”,包括“任法而治”的法治观和“尊礼重教”的德治观两个方面。不仅如此,管子不但拥有先进的社会治理思想,而且还有成功的社会治理实践。因而算 得上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良法善治典范。显而易见,管子“任法而治、尊礼重教”的“法 主德辅”治理观以及“礼乐刑政、综合为治”之综治观,对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现如今我们正在大力加强 和创新社会治理,同样必须要坚持以社会发展 客观规律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所以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管子法治思想及其社会治理相关的核心理念,可为我们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管子思想中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核心理念

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作为春秋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又 被誉为“法家先驱”。而其主要思想则集中体 现在《管子》一书当中。《管子》共 24 卷,86 篇,如今现存 76 篇。管子思想广泛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富民思想、礼教思想 等。管子本人生活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春秋时期,而各流(门)派思想文化亦正同时处于激烈交流交锋交融的百家争鸣时代。 作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子不仅对于自身职责所在的国家治 理及其社会治理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因其本人任政于齐而取得“齐桓公以霸,九 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不世之功。

《管子》一书不仅提出了以法治国的大政方针,而且还十分重视道德教化的基础作用。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 · 禁藏》以下引文出自《管子》只注篇名) 而“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 ,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何谓四维? 一 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牧民》) 因为“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五辅》) 。所以“然则得人之道, 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五辅》) 。 虽然管子始终强调并且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但他同时也主张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 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 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任法》) 。“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政之 所废 在逆民心”(《牧 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 。而 为了避免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以及弥补 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之不足,管子极力主张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牧民》) 。

由此可见,管子在强调以法治国的同时,同样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他应是希望人们能够自觉地崇德尚法,以达到“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的目标。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说,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既强调了“法主德辅”的法治原则,又体现了“法德兼治”的德治规则,还展现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综治观。因而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管子》一书不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而且不少篇目都涉及到国家治理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 重要问题。尽管“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等 现代相关理念并没有直接在《管子》中出现,但其自身所蕴含的有关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思想及其核心理念却较为丰富。因而对于当今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乃至全球治理来说仍是大有裨益的。换句话说,虽然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但管子思想所蕴含的有关治国理政方面的法治思想、民本思想及其核心理念却依然具有现代价值。毋庸置疑地可为我国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管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启示

当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而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这还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又一次踏上新的伟大征程。而在这其中,最为至关紧要的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进一步来说,对于任何制度和任何形态的国家来说,社会治理都一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以及坚实牢固的基础。所以对于我们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来说,就不仅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以现代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公民的社会行为,而且还应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中去汲取营养、得到启发,以利于完善现代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以管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对于我国历代治国理政乃至全球治理已经产生和 正在产生广泛深刻以及持续深远的影响。因而通过科学借鉴管子法治思想,可为我们努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益的指导。而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立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霸言》) 。管子是第 一个提出“以人为本”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他 的人本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富民、爱民、利民、教民等几方面内容。他坚持将富民 放在整个人本思想的首位,“凡治国之道,必先 富民。”(《治国》) 而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 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民恶忧劳,我 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 安之;民恶绝灭,我生育之。”(《牧民》) 因而“欲为天下者,必重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其   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权修》) 而 “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枢言》)而“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 ,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君臣上》) 。由此可见,管子不仅认为人民是国家之根本 ,一直倡导关爱百姓,要求统治者与民一体、取民有度;而且还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要求统治者自身先要施行德政,再对百姓教之以礼、晓之以义,以便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他不仅把“爱民”当作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而且还将“爱民”作为“人君” 治国理政所应有的初衷。因为“爱民”不仅是良治的外化形式,而且是实现善治的途径。所以务要治官如家、爱民如子,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作为为政者的根本之道。因而他在社会治理中高度重视民心和民意,坚持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换句话说 ,管子一直倡导在治国理政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人性。为此,他极力主张一切法令的制定和实施都要符合人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法令才可以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并且能够保持长久效力。也就是所谓“必令于民之所好 ,而禁于民之所恶。”“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 ,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 禁于杀、害人,则禁止”(《形势解》) 。

而对于我们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来说,管子所特别强调的“以人为本”既是道德实践需求, 也是政治实践要求。道德实践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培育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 做遵纪守法和崇德尚法的社会公民。而政治实践则要求我们要修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心 学”:要时刻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要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谋群众之所需,努力做到亲民、爱民与顺 民,安民、利民和富民。只有这样才能使上下同心,促进基层社会的良治与善治,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之,新时代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应该是人,必须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 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及其机制。众所周知,虽然管子一直强调治国理政的根本方 法在于法治,但他并不轻视道德教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为此,他曾经强调 说:“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 行大礼,不可得也。”(《权修》) “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 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 ”(《五 辅》) 。因而治国安民只能将法治与德治两者 有机结合并且协同推进。不仅如此,他还在长 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先后通过创新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促进基层社会的良治与善治。而最为著名的就是,管子在任齐相时所进行的“四民分业”之经济和政治改革。在这其中,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主张,规定士、农、工、商四民分职分业,同业者聚居一处,世代相袭,以便加强社会管理与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职业传授和经验交流以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乃至劳动生产率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经济”,而且还产生了较高的“规模效益”。而所有这一切都直接促进和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和谐、繁荣与稳定。由此也奠定了齐国在春秋“五霸”以及战国“七雄”之中主要大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多,不同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群众诉求特别是有关利益方面的诉求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由此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民安 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于体制创新,核心是人。

而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同样存在着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不同部门之间职责交 叉、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及其质 量较差的问题也依然存在。而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关键的工作是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 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体系。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基础与重要保障。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以期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来确保人民的安居 乐业和社会的安定有序,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保证和有力的支撑。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至于法治和德治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 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德治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因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 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 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 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 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而德治的根基在于道 德认知、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而这正如管子 所一直坚持的“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 后尊让。”(《五辅》)而又因为“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 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 背) 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 法,则令不行。”(《法法》)所以“圣君任法而不 任智”(《任法》) “以法治国,则举错 ( 措) 而 已。”(《明法》) 而在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中, 更因为“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 好者也。”(《法法》)所以“禁胜于身,则令行于 民矣。”(《法法》) 而只有“君臣上下贵贱皆从 法”,才可能出现“此谓为大治”之局面(《任法》) 。由此可见,管子认为依法治国的关键不 仅是在上位者要带头遵纪守法,而且还要坚持 法治和德治之辩证统一以及更为重要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综上所述,管子思想中的这些时代精华无疑可为我们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修为,进而积极投身崇德尚法之实践而提供充足的正能量。

虽然管子自始至终也没有论及类似现今的“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各自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应承担的作用,但他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出发而明确地表达了治国理政只有促使类似当今的“自治、法 治、德治”融合于一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达到“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的理想境界。这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够得以完善与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而对于现今的新时代来说,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 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 系建设。因为无论是自治、法治还是德治,最终都要统一于“人”这个核心。所以我们应该要不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 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 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引领,注重以自治增活力, 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不断增强城乡社区成员的责任感,大力提升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积极盘活基层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活力,科学优化社区各方资源,全力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 任何困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综上所述,在我们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时候,还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注意科学吸收管子社会治理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而坚决克服其中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残留的消极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仅严格遵循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以现代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还可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提高人们道德素养、强化道德自律,以利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提供坚强的 保障,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 复兴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山,轩新丽译.管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9 。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伟大 胜             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9 。

[3]  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 -12/10/c_1120093133.htm 。

[4]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8 。

[6]  黄浩明.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 [ J ] .行 政 管 理 改 革,2018

( 3) :44 。


(作者简介:张家智,法学博士,副教授,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滁 州学院基地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刘国旗)


上一条:第66期 试论“管仲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下一条:第66期 管子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