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子研究

第66期 试论“管仲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6/4 11:06:41


试论“管仲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杨家伦

 

    [摘要]    管仲在齐国担任相国时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将其编著成书,取名《管子》,其内容包 含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廉政思想是《管子》中比较能反映管仲治国理念的内容。廉政是一朝政治清明的体现,也是国家实现持续稳定与富强的前提。管仲提出“礼义廉 耻,国之四维”的历史命题,从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论证廉的重要性。廉是治理国家必须坚 持的一项重要原则。贯彻了廉的原则,不仅可以惩贪抑恶,而且能保证行政主体即政府的行 为不发生偏差。就今日反腐倡廉来说,学习、探讨和研究管仲廉政思想,对于构筑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坚持抓早抓小,防贪腐于未然,应该更具有紧迫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管仲;廉政思想;现代价值

 

中国文字奥妙无穷,魅力无限,令人敬佩, 赞不绝口。“诸子百家始,千古名相祖”短短十 来个字,概括了管仲一生的丰功伟绩,让他赢 得了一世的英明。管仲何许人也?他名夷吾,字仲,尊称为 “仲 父”,谥号敬 仲。于公元前723年出生在周代蔡国颍上( 即今天安徽省颍 上县) 。他是古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军事战略家、法学家、教育家、外交家。管仲相齐40年,辅佐齐桓公内行改革,对齐国的富强和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管理学之父”“诸子百家始祖”“法家鼻祖”“千古名相”。

那么,管仲与《管子》是什么关系呢?《管子》一书得名于管仲,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将其编著成书,便取名《管子》,经刘向整理,一共八十六篇( 现存于世为七十六篇) ,包含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后世多认为《管子》一书全非管仲亲笔 所写,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管仲死后的事迹,但无论真实作者是谁,《管子》一书基本可以看 作是管仲相齐过程中治国经验的总结。

一、管仲的廉政思想

管仲的廉政理论包涵了节欲俭用、勤政安民、举贤去贪、重德尊道、任法废私等内涵,这 些内涵相互交织,构成管仲的廉政理论体系。贯彻廉的原则,不仅可以惩贪抑恶,而且能保证行政主体即政府的行为不发生偏差。贯彻廉的原则,即便是国家遇到了再大的困难,也会重新 振兴起来,走向大治,即 所 谓 覆 可

起也。

1.“法理相辅”的国家理念

一是礼法治国。管仲重法治与礼治,法、德统一,法、教统一,如此事也,实为当时最全面的治国思想。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看。

首先,以法治国。管仲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法宝,有之则国治,无之则国乱。在立法问 题上,必须遵循利国利民的原则。《管子》说: “必先观国政,料事物,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 知得 失 之 所 在,然 后 从 事,故 法 可 立 事 可 行。” 在司法方面,管子主张必须坚持以下原 则:一是法律平等,贵贱共守。无论是君主还 是官员,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无论是高贵者 还是卑贱者,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违反了都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二是执法以公,断事以理。管仲认为只有公正,方能治国从政,而公 正的来源在于圣人之德,即德生正。这实际上 从为政者个人品格操守上提出了德治理念,管子说: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三是有法可依,执法从严。“删减增添法令者,处死; 不执行法令者,处死;扣压法令者,处死。”。四 是君主率先垂范,立法自正。君主是立法者, 其从法与否,直接影响着官吏、百姓

其次,礼义治国。管仲重视道德观念的树立,把礼、义、廉、耻定为国家的“四维”,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说,“义”就是用孝悌慈惠来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 罪,用节约省用去防备饥荒,用敦厚朴实来戒 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止敌寇 。行义对于治国、称霸均有重要作用。“礼”主要是规范制约人们的外在行为,“义”主要是规正人们内在的思想和道德。只有全面地进行礼义之教,方 可达到良好的治国理民的效果。

再次,礼法相辅。管仲既强调法治,又重 视德治礼义之教,二者兼施并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治国效果。

2.“以民为本”的爱民情怀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管子 · 霸言》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是取得霸业的基础,坚持这个“本”,国 家就巩固,背弃这个“本”,国家就危亡 。《管 子 ·牧民》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 废,在逆民心。”执政者坚持“以人为本”,就能 创建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管子·治国》以下引文引自《管子》只注篇名) 统治者必须做到“取民有度,用之有止”(《权修》)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小匡》) 。重农方可富民。“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在富民的基础上,对民众进行教育,这是管子一贯的主张。

《管子》认为:人们都有追求安逸、富贵、稳 定、生存的欲望,制定法令政策就应满足民众 的这种愿望。具体措施就是 “兴德六策”和 “九惠之教”。“兴德六策”即“厚其生”、“输之 以财”、“遗之 以 利”、“宽 其 政”、“匡 其 急”、 “振其穷”。“九惠之教”,即“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若此,“民 必得其所欲”,则政令行,国以治。管仲曰:所 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君人者,以百 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 

《管子》强调富民,说:“凡治国之道,必先   富民,民富则易 治 也,民 贫 则 难 治 也。”(《治国》)统治者必须做到“取民有度,用之有止”(《权修》)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小匡》) 重农方可富民。“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在富民的基础上,对民众进行教育,这是《管子》一贯的主张。

3.“大海不辞水”的高尚情操

说起管仲大智慧,当首推管、桓春秋首霸 大业。时隔两个世纪,孔子依然赞叹不已,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早都成了蛮族的奴 隶了!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多次对 弟子念叨:管子是大大的仁者啊。孔子称他是 “仁人”,这顶帽子孔子可不是随便送的。当年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而“不以兵车”, 乃“管仲之力也”。这个“力”,不是“蛮力”,也 并非“暴力”,而是 “心力”,也即 “大智慧” 。用心做大仁大义的事,用智慧做大道大德的 事,这是管子的行为特征。

《管子 · 霸言》曰:“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 王之。”意思是说,霸业和王业的形成是由于德 义、智谋、兵战、地形等各方面处于优势,才能 统 治 天 下。“不 战 而 屈 人 之 兵,善 之 善 者也。”

无论对大小诸侯国,管仲不主张用战争手 段解决争端,而善于用经济、外交谋略和平解 决国际、国内矛盾。古时候,人口稀少,谁拥有人口,谁就拥有了经济和军事的主动权。一次,齐桓公想要讨伐楚国,又担心楚国强大不能战胜,于是向管仲请教办法。

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 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己“藏谷 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 楚人降齐者十之有四,齐国不战而胜。而齐国对付鲁国,又是另一种策略。管仲先是请国君与贵族在齐国国内大力倡导穿戴鲁国生产的 绨料衣服,一时间齐国鲁绨的需求大增,价格飞涨。然后又出重金奖励那些收购鲁绨的鲁国商人,商人们大喜,开始大量招工开纺织厂,扩大生产,源源不断地向齐国输送绨匹,以赚取巨额利润。鲁国国君得知纺织业如此赚钱 后,也十分高兴,发布了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全 国百姓加入纺织业大军中来。

由此可见,管仲的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 他的大智慧、大格局、大战略。管仲从民本、外 交、强兵、德教、廉政、法治、尊贤、理财、重商、 务本、哲理等十几个方面展示了自己作为政治 家、思想家和千古名相的智慧和风采。管仲是 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的政治 家,所以他的政治智慧不局限于治理一 国,同 时也很重视处理天下各国关系,所言颇具大国 风范。如《管子 ·形势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就颇能 体现齐国这个山海大国的胸襟气度。

2018 年 9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管子·形势解》中的这句话,表明我们对外开放合 作的心胸 。《管子·霸言》中说 “诸侯合则 强,孤则弱”,指出诸侯国之间联合起来就强 大,被孤立则弱小。这对我们处理当今的国际 关系也颇具借鉴意义。2014 年 6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合则强,孤则弱”这句话,说明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政策取向。

4.“以法大治”的治国方略

管仲是中国古代倡导依法治国思想的先驱。从《隋书 · 经籍志》以来,《管子》就被列为法家著作之首。《管子 · 法法》中说“巧者 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 法,不能 废 法 而 治 国。故 虽 有 明 智 高 行,倍(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管子》认 为,正如不用规矩则不能正方圆,不用法度则 不能治理国家,故《管子 ·任法》中也说“圣君 任法而不任智”,强调法度是圣君治国的基本 手段;《管子·明法》中说“以法治国,则举错(措)而已”,意思是说,以法治国,就像拿起放 下那么容易。

那么以法治国要怎么做呢?《管子》认为光嘴上说说是不行的,必须身体力行,因为“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法法》) ,老百姓不看你喜欢说啥,而看你实际喜欢干啥。所以,法治的关键是在上位者要带头遵纪守法,所以《管子 · 法法》说“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只有在上位者率先遵守禁令,民众才能遵守禁令 。只有君臣上下都遵守法度,国家才能治理好,故《管子·任法》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二、管仲廉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管仲在齐国推行的自上而下地廉政思想,为我们今天各级党员党组织提供借鉴意义。齐国上从君主、臣子、政府机关,下至平民百姓 都要在廉的指导下办事,对我们来说就是从各 级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不分大小等级在干 部作风、奉法办事、勤政廉政等各个方面从严

治理,净化环境,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立足“于民利民”宗旨,让法令顺应民心民意

在强调法治以求令行禁止的同时,《管子》也主张政府的法令要顺应民心。《管子 ·形势 解》中说“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 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就是说君主 要做到令行禁止,那么他所命令的就该是人民 所喜好的,所禁止的就该是人民所厌恶的,故 《管子 · 牧民》中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013 年 12 月 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引用《管子·牧民》 中的这句话来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秉承勤政为民理念不能是喊口号、说大话,而是要尊重民众,相信民众,关注民众,心 系民众,本着“解民众之所忧、排民众之所困、 系民众之所难”。要使政令顺应民心,就要善 于听取民意,集思广益。《管子 · 君臣上》说 “明君顺人心,安性情,而发于众人之所聚”,意思是说,明君总是顺从人心,顺应人的性情,做大家都关注认同的事情。我们要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 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 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管子 ·九守》中说“以天下之目视,则无 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 心虑,则无不知也”,讲的就是要广泛听取民 意。2014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曾 引用《管子 ·九守》中的这句话,来说明推进协 商民主“广开言路,博采众谋”的重要性 。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凝聚改革和发展共识,上下合力,实现双赢。

2.要加强教育,建立风清气正廉洁干部队伍

用礼义廉耻的道德教化感染党员干部,加 强其思想建设,从思想上建党,从源头上杜绝 腐败。《管子 · 七法》载:“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提出道德的教化应 当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人们最终对良好的 道德习以为常。此外,管仲还认为道德教化应当有上位者以身作则。《管子 ·形势解》篇载:“人主身行方正,使人有礼,人有信,行发于身 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复行也。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发于身而为天下笑者,此不可复之行,故明主不行也。故曰,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君主是天下之模范,君主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到天下臣民的行为和好 恶;而臣子们代天子牧民,其自身的行为也将深深影响整个社会。《管子 · 牧民》中载:“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管子 · 五辅》篇载:“为人君者正 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

《管子 · 牧民》中说:“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何谓四维?一 曰礼,二曰义,三曰廉, 四曰耻”,即强调礼义廉耻的重要性,而《管子 ·权修》更强调“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 谨小耻、禁微邪”是“治之本也”。因为只有民众懂得礼义廉耻,国家才更好治理。2014 年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

师生座谈时,就以《管子·牧民》中的这一说法 为例,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管子》提到:廉不避恶,耻不从枉 ……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廉既是思想上对自我的约束,又是在实际工作中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严格强调, 党内决不允许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管仲在治 齐的过程中,对官员拉帮结派的行为深恶痛 绝,他指出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我国自古就 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现象,党的历史上也 曾多次进行过整风运动。当下党建工作如火 如荼地进行,执政者坚决杜绝出现党派内的拉帮结派现象,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反贪惩腐斗争,包括处死刘青山、张子善等腐败分子。他告诫道:我   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 如果官员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我们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这就说明官员必须恪守礼义,懂得廉耻,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认真学习管仲廉政思想,为我所用,落到 实处,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基层组 织建设,提升领导干部能力。全面体现党员干 部履职尽责情况,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干 部,从而切实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要结合实际,多管齐下,狠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推进 干部作风转变,提升联系服务群众实效,增强 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夯实真抓实干作风。  同时 要多方合力监督,惩防结合,每季度开展一次 政务公开活动,将信息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群 众监督,多种形式教育,筑牢防线。

其次,要强化忠诚意识,党性坚强。党的 纯洁性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党员、干部对 党的忠诚上;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 育、政治纪律教育和党的历史教育,教育引导 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 党性锻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再次,要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带头遵 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 觉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要紧紧抓好职责范围 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敢抓敢管,勇于负责,把反 腐倡廉建设贯穿到各项业务工作之中,确保干 部队伍不出问题,确保市场监管不出问题。每 名党员干部,要加强《准则》、《条例》等知识的 学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讲政 治、守规矩,始终以《准则》、《条例》规范自己的行为,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3.强化制度建设,坚决履行法治原则

廉政建设离不开吏治的清明,而吏治清明关键在于贤人在位。《管子 · 五辅》曰:“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 ,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得人与否是古之圣王能否名显天下的关键。相应的,霸业之主的桓公,因为不能始终如一任用贤能 ,最终落得死后悲凉:“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 日 ,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小称》)正反历史经验表明,举贤任能乃君王要务。任贤必去贪,贪官在位,则吏治滥。《管子》曰 :“奸吏伤官法法伤则货上流货上流则官徒毁。”(《七法》) 如果官以贿成,则吏治必毁,故而《管子》曰:“行货财而得爵禄,则污辱之人在 官,寄托之人不肖而位尊,则民倍公法而趋有 势,如此则悫愿之人失其职,而廉洁之吏失其 治。”(《明法解》) 贪贿之人居上位,则廉洁之 吏不能伸其志,此执政者不可不慎也,故而《管 子 ·枢言》篇曰:“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

既然举贤置官关乎吏治,那么择贤授官的 标准是什么呢?《管子 · 牧民》篇曰:“无私者 可置以为政。”唯独无私,方能公正,而要做到 无私,最要紧者莫若任法。在《管子》看来,人 主只有任法废私,才能保障吏治的廉洁:“为人 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君臣 下》)《管子 · 七法》篇主张不为重宝亏其命, 不为爱亲危其社稷,不为爱人枉其法,不为重 禄爵分其威,这就要求为政者不可贪赃枉法, 不可因 私 毁 公,不 可 徇 私 舞 弊,不 可 沽 名 钓 誉,甚至权钱交易,而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法禁》) 。所谓“百 官之事,案之以法,则奸不生,暴慢之人,诛之 以刑,则祸不起”(《明法解》) ,法制是保障吏 治廉洁的重要屏障。“故君法则主位安,臣法 则货赂止,而民无奸”(《七臣七主》) 。如若人主舍法而用私,必然会导致吏治败坏;今主释 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 则民务交而不求用矣。“是故官之失其治也, 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明法》) 。

《管子》的法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全 面依法治国,仍有借鉴意义。2017 年 9 月 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 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的演讲中就曾引用《管子 · 七臣七主》中的文句谈到法治的重 要性。

《管子》认为执政者如果舍法用私,则导致官场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吏治败坏。通过强调法制,《管子》为廉政建设筑起一道保护墙。 管仲举贤任能,依法护廉的廉政理论,打破当时世官世禄的贵族制度,开启后世选贤任能的吏治廉政思路,影响深远。所以说,我们不仅 要从思想上建党,更要从制度上建党,坚持思 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的统一。制度建党,首先树立广大干部党员的法制观念,法制是保障吏治 廉洁的保障,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管子》强调以法治国,当今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就要使 广大干部党员在头脑中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 神圣地位。其次健全完善制度。《管子》中提到君主考核官员要做到三点:审时、查用、备官,管仲言故曰权不可不度也,因此他建立起健全的官吏考核制度,如有违反,坚决执行惩罚措施,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恶而行罚。当下我党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各级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根本 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再次严格落实制度的执行。明主之治也,当于法者赏之,违于法者诛之,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做到有法必依。

古代的《管子》一书汇集自管仲以来无数 执政者参政者的智慧,对当今全面从严治党、 反腐倡廉工作的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 民心”,古往今来,只有保持良好作风的执政者 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美好意愿。

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未来我们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 诲,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跑出 “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异成绩

 

注释

1.   临淄区人民政府网.《管子》去奢节俭的廉 政思想,2004 年 10 月 9 日。

2.    求是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2019 年 03 月 10 日。

3.   高 春菊.《试论“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 2014 年 4 月 21 日。

4.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网站.《管子 · 五辅》,2020 年 4 月 23 日。

5.   草丁图书馆网.《从“管子”读治平之术》,2020 年 7 月 1  日。

6.   个人图书馆网.《国学箴言》,2017 年 12月 22 日。

7.   古诗文网.《孙子兵法 ·谋攻篇》。        

8.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2018 年 9 月 5日。

9.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 年 9 月       22日。

10  《今 头条》.《 代名相管仲的治国之道》,2020 年 11月 5日。

11.   新浪网.《礼义廉耻的重要性》,2017 年 12月 9  日。


(作者简介:杨家伦,安徽省定远县委宣传 部原理论科长、安徽省委讲师团专家库基层宣 讲专家)


(责任编辑:刘国旗)

 

 

 

 

 

 

 

 


上一条:第66期 《管子》与文化观      下一条:第66期 科学借鉴管子思想 努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