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1/10 11:33:10
《管子》与文化观
蒲 霞
[摘要] 《管子》内容丰富,包罗宏富,汇聚了早期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乃至于人自身的基本 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和信念。《管子》中的文化观主要有:国家统一观、凝聚民心观、富民强国观、依法治国观、和谐社会观、生态平衡观、贫富有度观、社会保障观等。这些文化观反映了中国人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特点,也为后世文化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管子》;早期中国;文化观
《管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农业、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汇聚了早期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综观《管子》中的文化观,主要包括国家统一观、凝聚民心观、富民强国观、依法治国观、和谐社会观、生态平衡 观、贫富有度观、社会保障观等。这些文化观既反映了中国人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家统一观
管子辅佐齐桓公后即提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希望能够实现天下之统一。管子指出统一大业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是逐渐完 成的,是要一步一步进行的:“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管子·中匡》,以下引文出自《管子》只注篇名) 国君只有先修身才能获得臣民的信任,得到臣民信任之后才能去 治国,自己的国家治好了,才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对于实现天下统一的三个步骤,管子也进行了说明。第一步,如何实现治身:“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中匡》) 。导治血气,以求得寿命长、谋虑远和施德广,这 样才能够实现修身。第二步,如何实现治国:“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 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中匡》) 。充分举用贤人并慈爱百姓,对外保全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家,起用死于王事者的子孙,轻徭薄赋,减轻刑罚,这样才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第三步,如何实现天下统 一:“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 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中匡》) 。法令能够推行下去但并不苛刻,刑罚精简却不妄赦有罪之人,官吏宽厚仁慈却不迟慢拖拉,法律对于屈辱困窘的人们也能加以保护,来来往往的人都无拘无束,人民和乐安定,天下也就能够统一了。管子认为只有一步一步地进行,一步一步地完成,才能够达到天下统一的局面。
建立霸王之业,是强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对于建立霸王之业,管子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实 现霸业,主张:“地虽大而不并兼,不攘夺;人虽众,不缓怠,不傲下;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兵虽强,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 理。此 正 天 下 之 本,而 霸 王 之 主 也。”(《重令》)国土虽然很大也不要进行兼并与掠夺,人 口众多也不要松懈、怠情与傲视臣民,国家虽 然富强也不能奢侈纵欲,兵力虽强也不可轻侮 诸侯,只有为了维护正理才能够发动军事行 动,由此才可以匡正天下,才能够成就霸王之 业。管子认为实现霸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 以实现:“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 税敛,毋苟于民,待以忠受,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五辅》) 要想使人民富裕,明君最重要的是加强农业,废除无用之物的生产。要想治理好人民,明君则应选拔贤才,任用能臣。要想亲近人民,明君则应减轻赋税,忠爱人民,不苛求于民。只有这三方面的事情做好,君主的霸王之业就能够实现,统一天下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匡天下”、建立统一国家是《管子》全书的基调,也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建立和维持统一的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才能得以全面发展,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社会秩序才能够稳定,国家才能够富强和安定。
二、凝聚民心观
《管子》针对如何管理国家的宏观策略进行了总结,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凝聚民心和 增强国力。如何凝聚民心呢?考虑天下民生。如何增强国力呢?聚积天下财富。管子指出,增强国力,凝聚民心,只有两者齐备,方可天下大治,国家太平。这两者是治理国家、强大国家的宏观策略。
《管子》指出,强大国家、统一 国家、稳固国 家最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上下同心。正如《管子 · 法禁》所言:“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泰誓》曰:‘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 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纣以亿万之心亡,武王 以一心存。故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人心,一 国 威,齐士义,通上之治以为下法,则虽有广地众 民,犹不能以为安也。”(《法禁》) 商纣失国,是因为亿万人有亿万颗心,各有各的私心。周武王定国,是因为万众一心,所有人都心向国家。上下一心,意志统一,国家的治理措施就能够 贯彻执行,并获得最大的效果,政策法律能够 得以实施,治理才能有效果,国家安定也便有了保证。
《管子》中用商汤胜利、夏桀败亡进行对比,说明了凝聚天下民心对于国家稳固的意义。夏桀不顾百姓生死,激起了百姓的反感,引起民心离散,夏桀失国。商汤则给贫民、灾民提供衣食,天下百姓如流水一般归附商汤,商汤因而夺取天下。(《轻重甲》) 民心向背对于国家成立、国家稳固的意义非凡。
如何才能够获取民心、从而实现上下一心?《管子》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思考。救助贫困之人,可以获得人心。“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无妻无子,谓之老鳏;无夫无子,谓之老寡。此三人者,皆就官而众,可事者不可事者 ,食如言而勿遗。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 乞 者 也。路 有 行 乞 者,则 相 之 罪 也。” (《轻重己》) 对于孤子、老鳏、老寡这三类人 ,政府应该供养而不是遗弃。齐国还将收养这三类人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之一,收养多者有功,收养少者有罪,有乞食者则要问罪。帮助百姓脱贫,可以获取人心。桓公依据管子 计谋,规定北郭之人,有百钟存粮的富家不能 做鞋,有千钟存粮的富家不能经营菜园,住在 城郊三百步以内的家庭不能自种蔬菜。这样,北郭贫民的产品打开了销路,失业的人家得到了帮助,他们的收入获得了十倍的大利。(《轻重甲》)分利于民,可以俘获人心。砍伐树木、 鼓炉铸铁可以不征税而保证国家财用充足,但 管子提出了不同意见:“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竟有兵,则怀 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征发 罪徒和百姓,都会出现人心背离的局面,百姓 就不会为国拼死效力了。管仲提出:“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若此,则民 疾作而为上虏矣。”(《轻重乙》) 最好的办法是 将砍伐树木、鼓炉铸铁的事情交给民间经营, 由百姓分七成利,君主分三成利。国君通过价格政策进行掌控,百姓不仅得到了实惠,也会 自觉自愿地听从国君的管理。由此财富可以 聚集于国家,人心亦能向上,这是双赢之举。
三、富民强国观
要实现统一大业,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此《管子》明确指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 辟,则城不固。”(《权修》) “国贫而用不足,则 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 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七 法》)统一天下之后,发展经济,提升国力,也是 必然之事。“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 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 空”(《五辅》) 。
关于富国与巩固国家的关系问题,《管子》 也有所阐述:“民足于产,则国家丰矣;”(《君臣上》)“民不务经产,则仓廪空虚,财用不足” (《重令》) 。百姓生活贫困,国家财政危机 , “其战必不胜”,“其守必不固”(《八观》) ,国家将会走向灭亡。而且“民贫则奸智知,奸智 生则 邪 巧 作。故 奸 邪 之 所 生,生 于 匮 不 足” (《八观》) ,贫困能够滋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影 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管子》认为要使国家富强,不仅要重视生产,也要注意聚积天下的财富。正如书中所 言:“重视财物的生产,不如重视财物的收聚。” (《轻重甲》)《管子》指出要把农业生产置于所 有生产活动的首要地位,通过发展农业提升国 家经济实力,即“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言重本” (《侈靡》) ;“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 ,则民富”(《牧民》)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治国》) 。《管子》强调农业生产是 最重要、最基础的生产活动,也是实现富民最 基本的方法,但同时也不排斥手工业、商业在 富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轻重戊》中对于莱国 和莒国的柴薪、鲁国和梁国的绵绨、楚国的鹿 、 代国的狐白之皮、衡山国的兵器以及《轻重丁》中的“石璧谋”“菁茅谋”等都是通过商业手段 致富的实例。对于如何聚积天下财富,管子还形象地以作战来进行比较。他对桓公说:“请 战衡,战准,战流,战权,战势。此所谓五战而至于兵者也。”(《轻重甲》) 管子认为,在平衡供求上作战,在调节物价上作战、在物资流通上作战,在运用权术上作战,在利用形势上作战,就可以在聚积天下财富这场战争中获取胜利。
在强调富国之时,《管子》认为应先富民再 富国,两者是统 一 体,均应重视。“凡治国之 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 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治国》) 。 民富则服从管理,遵守社会规则和国家法律,不会做出扰乱社会秩序和破坏国家安全的事。富民是富国的基础,民富国富之后,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四、以法治国观
《管子》中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很丰富,包括诸多方面。《管子》对 “法”的含义予以解 释:“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七法》)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明法解》) ;“法者,所 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戮禁诛以 一 之 也”(《心术上》) ;“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 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夫 法律 政 令 者,吏 民 规 矩 绳 墨 也”(《七臣 七 主》) 。据此可知,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 和准绳,范不一而归于一。
法律对于管理国家的重要意义,《管子》也 有所讨论:“布法以任力,作力有五务,五务者 何? 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大夫任官力事,则举措时;官长任事守职,则动作和;士修身功材,则贤良发;庶人耕农树艺,则财用足。”(《五辅》) 有了法律的约束,天下可治。意识到法律对管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管子》提出“以法治国” 的理念:“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明法》)以法治国成为《管子》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
以法治国,就需要树立法律的权威。《管 子 ·法禁》就用通过对比说明了守法和不守法 对国家造成的不同影响:“君一置其仪,则百官 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 置其仪也不 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 矣;是以人用其私,废上之制而道其所闻;故下 与官列法,而上与君分威,国家之危必自此始 矣;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不然,废上之法律者, 必负以耻;财厚博惠以私亲于民者,正经而自正矣。”(《法禁》)树立法律的权威是必须要坚 持的。
只有最大化的发挥法律的作用,才能够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稳固。《管子》认为执法公 正才能使法律正常发挥作用。“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则治辟 ,治辟则国乱”(《版法解》) 。“不知亲疏、远近 、 贵贱、善恶以度量断之”,“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任法》) 。“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明法》) 。“论功计劳,未尝失 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 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不忘其劳” (《七法》) 。每一个环节都要以法律为准绳 ,每一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法律的效力才能得以发挥,国家也才能安定。
“以法治国”固然重要,但法律也不是万能 的,《管子》一书指出应将“德治”与“法治”相 结合,从 不 同 层 面 实 现 管 理 国 家 的 最 优 化 状态。
五、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治国兴邦的 基础,就此《管子》一书指出:“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 则 国 固,本 乱 则 国 危。”(《霸 言》)人是国家稳定的根本。
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 是顺应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 废,在逆民心”(《牧民》) 。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让百姓听从国家的号令、服从国家的管理,政权稳定才能够得以保证。对于如何顺应民 心,《管子》也有所思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 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牧民》) 满足百姓的需要,实现百姓的愿望,为百姓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生活条件,使百姓子孙满堂、生生不息,国君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国家 太平、社会秩序稳定就能够得以实现。
使百姓富贵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核心内容。《管子》中多处讨论了要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来使百姓致富,如“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牧民》) ;“所谓兴利者,兴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粟多” (《治国》) 。另外,《管子》提出,即使财富充裕,但如果取用无度,百姓依然不能富足,国家财政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权修》) 。提出实行“薄征敛,轻征赋”(《五辅》)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小匡》)等措施,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民富国才能富强。
六、生态平衡观
《管子》提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内 业》) ,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序化。这种“合和” 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才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
《管子》一书中总结了自然界发生发展的 规律:“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 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 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 藏,四时之节也;赏赐刑罚,主之节也。”(《形 势解》)《管子》强调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用正反例证说明了遵循 自然规律和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同结果。人类 能够“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禁 藏》) ,就能得到良好的回报,“五谷实,草木美 多,六畜蕃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界就会“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飘屋折树,火暴焚地焦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蟆,山多虫蚊,六畜不蕃,民多夭死” (《七臣七主》) 。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没有了人,社会和国家也就没有可能发展。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管子》提 出了 相 应 的 措 施,如,“当 春 三 月 ……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 竽,所以息百长也”(《禁藏》) ;“是故春三月 ……无杀麂夭,毋蹇华绝芋。夏三月 ……令禁 置设禽兽,毋杀飞鸟”(《四时》) ;春季“出国, 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 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 苗足本。不疠雏餼,不夭,毋傅速,亡伤襁 褓”(《五行》) ;夏季“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 断大木,毋斩大山,毋戮大衍”(《轻重己》) ;等 等。实行保护措施能够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 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管子》也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 过度索取和滥用。如果资源无法长久且持续 利用,资源匮乏的局面就会出现,如此人类的 生存资源就会减少,生命也无法得到保证。鉴 于此,《管子》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宫 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江海虽广,池泽 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八观》) ;“春 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 政 不 禁 则 五 谷 不 成” (《七臣七主》) ;“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正 也”(《戒》) 。人类应以保护为前提对自然资 源加以利用,不仅能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也 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当然《管子》也意识到为政之人要承担起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任,“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 其山林、菹泽、草莱者,不可以立 为 天 下 王” (《轻重甲》) ,国君必须把保护自然环境、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置于政事的重要位置。另外,也 要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设立专门的管理 机构,由专门的官员去管理和执行。“市立三 乡,工 立 三 族,泽 立 三 虞,山 立 三 衡 ”(《小匡》) ,负责保护山林川泽。 国君的重视、法律 的维护、官员的坚守、百姓的遵守,自然资源才 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生存环境 保持良好的状态,人类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国家才能平稳发展。
七、贫富有度观
《管子》指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田垦则 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 战胜则地广”(《治国》) 。但“甚富不可使,甚 贫不知耻”(《侈靡》) ,所以过贫、过富对于管 理国家都是不利的。过富者,“其事新也,妻子 具则孝衰矣;其事君也,有好业,家室富足,则 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枢言》) 。百姓过 度富裕,忠孝之心就没有了。“民富则不可以 禄使也”(《轻重乙》) ,百姓一旦富裕了,就不 愿意听从管理了。而“民贫则奸邪生”,“民贫 则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治国》) ,“民不 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兵法》) 。《管 子》认为民贫也不容易治理。“贫富无度则失, ……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无 辅》) ,“贫富无度”对于国家管理和国家稳定 是非常不利的。“贫富无度”会让百姓滋生不 满情绪,采取过激行为,致使生产停顿,社会秩 序混乱,国家政局的稳定也会受到影响。
相对于“贫富无度”对于国家的危害,《管子》特别重视“贫富有度”,强调要协调好“富” 与“贫”的关系。对于如何协调贫富之间的差 别,《管子》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根据财产多少确定税收标准,富裕之人交重税,贫穷之人交轻税,即“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 民之贫富,如加之以绳” (《山国轨》) 。土地税的征收是根据土地肥瘠来确定等则的,“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征,岁饥弛而税”(《治国》) 。 通过征收不同额度的税赋,缩短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实现“贫富有度”,以此减少社会矛盾,维持国家的稳定发展。
八、社会保障观
对社会保障问题《管子》一书从多角度、多 层面进行了论述。老幼废疾、鳏寡孤独、贫困受灾之人,既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 体,应该采取措施为这些人提供社会救助和 保障。
贮存粮食可以为社会保障提供最基本的 物质资料,对于国家的安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 国之首也”(《治国》)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牧民》) 。粮食的存储应该日 积月累、循序渐进,不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和社会的基本秩序。“岁藏 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谷十而守五,绨素满之,五在上”(《事语》) 。这样积累起来的粮食,可以在灾害发生之时发挥重要的救助作用。
《管子》认为治理灾害与管理国家有着密 切关系,并指出最主要的灾害有五种,即水灾 、 旱灾、风雾雹霜灾害、瘟疫和虫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已除,人乃可治”(《度地》) ,如果五害能够治理好,百姓的生活就能够安定,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能够得到保证。《管 子》指出 “五 害 之 属,水 最 为 大” (《度地》) ,所以水灾发生后,一定要及时“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五辅》) ,尽可能消除水灾带来的不利影响,将灾害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够稳定百姓的情绪,维持社会的安定。
对于鳏寡、孤独、废疾、幼弱这些弱势群体 和贫困之人,《管子》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向他 们提供长期的社会救助,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 生活条件,让他们正常生活。“养长老,慈幼 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 寒,食饥渴,匡贫窭,赈罢露,资乏绝,此谓赈其 穷”(《五辅》) 。《管子》指出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救助,即“匡其急”“赈其穷”“厚其生”“输 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并概括其为 “六德”。“凡此六者,德之兴也。六者既布, 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 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五辅》) 。六方面的救助实施之后,百姓的生活就能够有所 保证,百 姓 遵 守 社 会 规 范,国 家 秩 序 就 能 够 稳定。
《管子》内容丰富,包罗宏富,书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既反映了那个时代发展的特 点,也 是 后 世 文 化 观 进 一 步 丰 富 和 完 善 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管仲.管子 · 四部丛刊 · 景宋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蒲霞,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刘国旗;编辑:顾云云)
上一条:第66期 《管子》法治思想对涉外法治文化建设的启发 ———以《管子》中的“七法”为例 下一条:第66期 试论“管仲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