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子研究

第66期 《管子》法治思想对涉外法治文化建设的启发 ———以《管子》中的“七法”为例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7/20 16:56:27


《管子》法治思想对涉外法治文化建设的启发

———以《管子》中的“七法”为例


管彦杰 管清亮


    [摘要] 管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法治思想对于今天涉外法治文化建设 具有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法治 文化建设,涉外法治文化作为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 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 法治,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必然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发展和涉外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关键词] 管子;七法;法治文化;涉外法治

 

一、《管子》法治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管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内容

    2016年由中宣部支持指导、原文化部委 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 经典”编纂工作召开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部署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当年秋 天,首批 10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 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 《史记》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 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丛书的 编纂缘起中提到:“这套书采取导读、原典、注 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 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启发读者从 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借以育人、 资政,更好地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 管 子思想以不容置疑的水准上升为被当代社会普遍高度认可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 5月 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 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 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已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管子》的思想 内涵和文化精髓有深刻的洞悉与把握,多次引 用其内容来指导和说明社会发展中的现象与 问题。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引用的“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 65周年大会上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 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 引用的“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 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2018年中非合作论 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引用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 石,故能成其高。”

(二)新时期对《管子》的法治文化思想进 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法者,治之端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可知,若法治文化缺位,即使法治相关理论和制度健全先进,法治实践最终也无法得到有效运行,也无法实现最终的发展目的和价值。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 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研究我国古代法 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民为邦本、礼法并用、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优秀传统 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让书写在古籍里 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管子》一书是管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大成的集中体现,关于其法治思想已有多视 角、多层次的分析,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 然不断焕发勃勃生机。《隋书·经籍志》将《管子》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 部法家类,有我国研究者统计:“《管子》全书86篇,现存的76篇中,其中有关法律的内容几 乎占五之其一。论述的法律法规更是涉及民事、行政、刑罚、税收、经济、军政、水利、环境保 护等各个方面,可谓先秦法学研究之重典。”

此种观点在我国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譬如有学者直接对《管子》的法治思想给予了高 度评价:“齐文化孕育出来的齐法家在中国法 律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好比一颗耀眼的明星划 过长空,齐国法治文化作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立足于齐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孕育出来 齐法家这个法家思想流派,作为先秦法家的一 个重要流派,其代表性著作《管子》系统地阐述 了齐法家的法律观,从中可以窥探齐国法治文 化的重要特点。”但日本学者金谷治认为: “《管子》中与法有关的语言折衷了一些儒家 式的道义和道家式的道思想,缺乏所谓法家思 想的纯粹性。”“一般认为其和法家思想有关 联。尽管如此,对《管子》中的法思想仍缺乏特 别深入的研究。”前种观点从定量分析的角 度看出《管子》内容大量与法和法治有着直接 或间接的关联,后者与其说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认为《管子》对法和法治的论述广泛却不纯粹,没有从纯粹的法言、法语、法思,聚焦法的视角,不如说是对《管子》的法治思想的研究缺乏深入,浮于表面,而且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管 子》诞生的历史背景的考察,缺乏质在新时期 的社会背景下,挖掘出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的研 究与探索。两办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恰恰是经过充分的社会研 究与历史论证,才强调要对《管子》这类中华优 秀传统法律文化“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优秀 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书写在 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二、《管子》法治思想文化对涉外法治建设的必要与可能

(一)《管子》法治思想与西方法治思想之异同辨析

格罗斯菲尔德指出:“法律因文化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 序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先秦时期就流 行一种“法治”观念,其产生时间比西方还早。 它以我国文化的最高范畴“道”作为出发点,认 为“法”是“道”的派生物,是“道”的显现和使 用的方式。即一种基于“道”的权威性的行为 范式,因而也是治国理政的主要方式。法以人 之道———“礼义”为基础,以国家权力为后盾, 来规制和协调统一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道 义。显然,这种“法治”观念不同于西方的以民 主共和政体为先决条件的 “法治”观念,是一 种更具有普适性的宽泛意义的“法治”观念。 所以,在进行“法治中国”建设中,认真地研究 这一种“法治”观念,就非常有价值,它不仅能 使我们找到 “法治中国”的文化基因,使“法治 中国”建设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 能使我们克服西方“法治”观念的局限性,而 这一种“法治”观念的代表作就是《管子》。

梁启超认为,管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法 治”思想的首创者,他在《管子评传》中说:“故 法治者,治之极轨也,而通五洲万国数千年 间。其最初发明此法治主义,以成一家言者谁 乎?则我国之管子也!”的确如此,《管子》一 书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古代文献中第一个明确 提出了“以法治国”命题,而且对什么是“法” “法治”,为什么要在治国理政中要坚持“法 治”和如何实现“法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 论述。其“法治”思想,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 “法治”思想相比,是一种更为宽泛,且更具有 普适性的“法治”观念。思考《管子》法治思想 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探讨其对涉外法治 文化建设的借鉴与推动作用恰逢其时。

(二)《管子》法治思想文化推动涉外法治建设的可能

2020年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 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 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021年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就统 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法治之路,必然 要有法治信念贯穿发展全过程。道路是一个历史选择,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客观。中华民族 有其历史独特性,国家发展道路也具有自身特点。实践一再证明,中国不能简单粗糙地移植 嫁接别国的发展道路和法治模式。

从历史的维度看,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不断 变化,但古代的国家法治理念主要基因并未中 断,而且一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数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 富的国家与社会治理经验,其中的很多理念、 智慧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当中,成为我 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基因和鲜明标识,代代 相传、历久弥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同理, 涉外法治必然随世界发展趋势的变迁而发生 变化,《管子》法治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便在于其 对法治的真理性和规律性的把握,可以“以不 变应万变”。

日本学者金谷治指出:“《七法篇》由四章 构成,第一章的‘七法’认为,如果不能很好运 用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的话,政治就 不能取得成功,在对这七项的说明中,只有关 于‘法’的说明才明显是法家式的表现。”姑且不论此种观点的偏颇,我们仅就着他认为 《七法》篇主要是围绕着“政治”展开论述和说明这个观点。

涉外法治是当代中国法律视野中的新兴 维度,是一个经由政治力量推进而从实践领域 进入理论领域的概念。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当下,国际竞争更为明 显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涉外法治已成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是我国抵御外部风险、应对世界秩序大变革大调整的有力武器,而且是我国参与 全球治理、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选择。

2020年 10月 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 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建设”版块的最后专门强调:“坚持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 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 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 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 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由此可 见,我们中国的法治思想文化从未将政治和法 律生硬的分开,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两者关 系的密切性与诸多方面的重合性,政治对法治 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从纵向的历史时间轴看 如此,从横向的知识领域的交互关系看亦如 此,《管子》的法治思想文化便是例证。

三、《管子》的“七法”对涉外法治文化建 设的启发

(一)《管子》的“七法”的具体指陈与作用

所谓“七法”是指:“则、象、法、化、决塞、 心术、计数”,即规律、形象、规范、教化、决塞、 心术和计数。规律是指探索天地的元气,寒暑 的协调,水土的性质以及人类、鸟兽、草木的生 长繁殖等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变的共同性; 形象是指事物的外形、名称、年代、相似、类属、 依次、状态等形式;规范是指尺寸、绳墨、规矩、 衡石、斗斜、角量等度量;教化是指渐进、驯服、 磨炼、熏陶、适应、习惯等;决塞则是说予与夺、 险与易、利与害、难与易、开与闭、死与生等辩 证关系;心术指老实、忠诚、宽厚、施舍、度量、 容让等品德良心;计数则是指刚柔、轻重、大 小、虚实、远近、多少等感官上对外物的比较结论。

《管子》指出:不遵循规律,而要立法定制, 就好比把测时的标竿插在转动者的陶轮上,摇 动竹竿而妄想稳定它的末端一样;不清楚形 象,而想量才用人,就好比把长材短用,短材长 用一样本末倒置;不了解事物的规范,而想治 理人民统一群众,就好比用左手写字,而闲着 右手一样;不明白教化而想移风易俗,就好比 早上刚制造车轮,晚上就要乘车一样;不懂得 决塞之术而想驱使和调遣人民,就好比使水倒 流一样;不熟悉心术而想对人们发号施令,就 好比背着靶子射箭而一定希图命中一样;不了 解计数而想要举办大事,就好比没有舟楫想渡 过水险一样。

因此,《管子》认为:立法定制,不了解规律 不行;量才用人,不了解形象不行;治理人民, 统一群众,不了解规范不行;移风易俗,不了解 教化不行;驱使和动员人民,不了解决塞不行; 发布命令保证必行,不了解心术不行;举办大 事保证必成,不了解计数不行。 “七法”中的“法”从字面可以看出与法治 的直接关系,其他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治理、人 才管理等,但其实皆与法治思想文化有着不可 分割的关系。

(二)《管子》的“七法”对涉外法治文化的启发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涉外法治观和涉外 法治实践,既包括一国国内法治与国际法秩序 的衔接和协调,也包括该国推动的国际法秩序 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国内法治与国际秩序的 衔接就必然涉及国内立法与国际立法,势必遵 循法律制定的理论与实践规律,即“七法”中的 “则”,也就是规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既可能以接纳的态度 投入国际法规范的确立和运行之中,也可以采 取主动筹划、积极引领的态度推进国际法的形 成、监督和实施,从双边或者多边的立场入手, 确立国际法规范的“硬法”或者“软法”,并积极推进这些规范的良好运行。瑏瑦既然涉及国外, 那就必然存在比较,法律传统是否先进、法律 实践是否有效、法律纲领是否有预见性等等, 皆涉及“七法”中的“计数”。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许多国际法规范并 不是公正合理的。中国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 家,如今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要融 入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 要维护自身主权和正当权益,尊重和维护其他 国家的主权和正当权益,还要积极推动改革国 际法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这就必然涉 及到“七法”中的“象”,也就是形象。

我国的涉外法治是一种介于国内法治与 国际法治之间的双向互动的法治形态,主要包 含两个层面,一是我国法律对外产生的安全边 界、域外效力以及正当性等问题,二是参与和 推动国际法治改革的立场、倡议和方案等,这 就对应“七法”中的“法”,也就是规范。

法学家拉德布鲁赫书认为,人类价值是一 种超越民族的文化价值追求,在人类的共同价 值基础上形成了国际文化团体,这与我们提倡 的人类命运共同有相似的思维模式,参与全球 治理改革,回应世界未来发展走向而提出的全 新理念,跨越民族的法治文化的形成就必然涉 及“七法”中的“化”,也就是教化。

 当下中国的涉外法治,告别了国际法律规 范转换为国内法律法规这样的简单立法时代, 在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基础上,从中国人 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出发,通过法治的方 式保护国家利益,参与全球法律治理,这就是 “七法”中的“决塞”。

 法学家狄骥将国家与个人区分开来,认为 法律的源头在于个人的心理能力。国家不过是领土范围内的一群人而已,统治者以法律作 为手段配合其他手段将这群人连带在一起,所以说法律本质上源于一种连带关系。

谈及涉外法治就必然不能回避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 “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基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是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对外交 往、具有国际视野、具备综合素质,无论是从知 识标准的角度,还是能力标准的角度,还是从 素质标准的角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都可 借鉴“七法”中的“心术”。

四、小结

《管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体现的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所蕴含的 “七法”等内容,对当前推进我国涉外法治文化 发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在开展涉外法 治中,注重汲取《管子》中优秀的传统法治文化 思想,进一步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法]狄骥著,王文利等译.宪法学教程 [M].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 社,1999.

 

[2]  董晓波.《管子》治国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N].光明日报,2021-8-21.

[3] [英]格罗斯菲尔德著,孙世彦,姚建宗 译.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管彦杰.新时代涉外警务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路径———以涉外法治建设为指引 [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1,05.

[5] 郝振垒.《管子》法律思想探析———以齐 国法 治 文 化 为 视 野 [J].文 化 学 刊, 2022,01.

[6] 何志鹏.涉外法治:开放发展的规范导向

[7].政法论坛,2021,05.

[8] [日]金谷治著,于淼译.《管子》中的法 思想[J].管子学刊,2020,01.

[9] 孙中原.管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 版社,2017.

[10]严存生.《管子》的“法治”思想评析[J].

社会科学动态,2019,09.

[11]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建设[J].求是,2022,04.

[12]张颵.涉外法治的概念与体系[J].中国 法学,2022,02.

注释:

①  《管子》,孙中原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年版,第 2页。

② 管彦杰:《新时代涉外警务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路径———以涉外法治建设为指引》,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 5期。

③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建设的意见》,2021-04-05,最后访问 日期:2022-06-27。

④ 董晓波:《管子》治国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光明日报》,2021年 8月 21日。

⑤ 郝振垒:《〈管子〉法律思想探析———以齐 国法治文化为视野》,《文化学刊》,2022

年第 1期。

⑥ [日]金谷治:《〈管子〉中的法思想》,于淼 译,《管子学刊》,2020年第 1期。

⑦ [英]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 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第 68页。

⑧ 严存生:《〈管子〉的“法治”思想评析》, 《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 9期。

⑨ 严存生:《〈管子〉的“法治”思想评析》, 《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 9期。

⑩ 管彦杰:《新时代涉外警务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路径———以涉外法治建设为指引》,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 5期。

(作者简介:管彦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 外警务学院副教授;管清亮,中宣部文化体制 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干部)

(责任编辑:刘国旗;编辑:顾云云)

 

上一条:第66期 《管子》廉政之道及其世界性意义      下一条:第66期 《管子》与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