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子研究

第66期 《管子》思想对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1/10 15:43:27


《管子》思想对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王 娴

 

   [摘要] 近些年来,各中小学校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全过程。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在班集体管理

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心;在班规制定上,忽略客观实际;在德育教育上,重理论而轻实践;在班干部选拔上,重成绩而轻品行等。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应当汲取《管子》中的爱民思想、法治思想、道德教化、人才思想等方面的精髓,从关爱学生、制定适宜的班规、注重主体性道德教育、合理选拔人才等方面强化班集体建设。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管子》思想;班集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 就会终生受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管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部分思想对当前有着极大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管子》思 想的解读,以期寻找强化中小学班集体管理的方法。

一、爱民思想与关爱学生

《管子》中蕴藏朴素的民本思想。这一 “民本”思想,旨在揭示古代中国的君民关系, 实质上是统御之术。诚如《管子·牧民》所言,“政之 所 兴,在 顺 民 心;政 之 所 废,在 逆 民 心”。这就将政权之兴废与是否顺民心结合起来,进而指出“顺民心”的四项标准,谓之 “四顺”。“四顺”的宗旨,在于不违背百姓的 欲望,使其不畏忧劳、不畏贫贱、不畏危坠、不 畏灭绝,即是爱民。唯有关爱百姓,才能获得 民心。在《小匡》中,管子答桓公策问,阐发 “爱民之道”应当从民相亲、民殖、民富、民有 礼、民正等五个方面入手,即: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 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 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这些措施不仅对当时国家治理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起到了模范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管子》主张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突出了“乡贤”的教化作用。中小学教师,承担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担负教 书育人的使命,也应当具备乡贤意识,树立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在“爱民之道”的具体措施方面,《管子》提出了一些针对社会贫弱阶层的救济方案。 譬如恤孤:

“凡国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 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 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 饮饥寒。身之謝胜,而哀怜之”。

官府设置掌管恤孤事宜的官吏,规定没有 父母抚养、不能独立生活的孤儿,归属同乡、朋 友、熟人抚养,政府规定收养一个孤儿可有一子免除征役,收养两个孤儿可免两子征役,收 养三个全家征役可免。同时,负责此孤儿的官吏,要时常关心这个孩子的饮食温饱问题,以及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人民作为国家发展的主体,对于国家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为班级发展同样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国家统治者,要爱护百姓。那么作为教师,对待学生同样如此。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应当着力经营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当主动关爱学生。关爱学生第一步,学会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做一个指引方向的灯塔。但是在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上存在倾斜。譬如,在对待调皮的学生犯错时,容易直接定性,反而忽视了对学生正常的关心。第二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班级贫困家 庭的学生,按照国家相关的资助标准,按时给 予帮扶;对于班级有残疾的同学,要多关心和照顾,如果无法正常入校上课,及时和家长沟通,安排送教上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从根源上做到一视同仁。最后是根据了解到的相关信息给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分析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和情绪的变化,便于教师了解和管理学习。

二、以法治国的思想与适宜的班规

《管子》的法治思想,遍布于《牧民》《立 政》《任法》《法法》《正世》诸篇,包含法律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在《七臣七主》篇中,提出“法”的内涵,即“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法律是衡量人的行为是非曲直的依据和准绳。

在法律条文的制定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应与时俱进,要“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版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 下” 。《中小学守则》由 2015年修订版升 级到 2022年修订版,在以往的内容上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比重,关心别人的同时更要关心自 己。《中小学守则》体现了我国教育法规的与 时俱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2)应合于民心,了解百姓的诉求。“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 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结之相得也,则 主尊显” 。(3)应通俗易懂,守法者大多 都是普通百姓,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知识层 面,因此法律条文要简单明了,这样才能更好 地推行下去。《中小学守则》(2022年修订版)比之前版本字数简练,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 解。班级制度的制定应符合《中小学生守则》 (2022年修订)和各学校的具体要求,从本班 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班级情况相协调的班规。因此,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上,其一,要符合 我国法律法规,班集体作为学校的基层,需要学生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其二,要符合班级 整体的需要,班规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班集体,因此要符合班级的实际需要;其三,要具 有弹性特征,比如制定早读和上下学班规时,需要考虑到班级的特殊群体,前面考虑的是整体,而这一条要具体考虑到每一位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要注意简单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因此在班规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由他们商量提出一些意见,教师做引导,最后由班级投票产生适宜的班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应遵循“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强调在实施过程中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 治,立仪以自正也……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法律的实施,首先,在于 君主的以身作则,则百姓心悦臣服。其次,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应一致统一、公开透明,“凡将 举事,令必先出。曰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再者,实施过程中应赏罚分明,公正无私。“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最后,法律实施应具有实效性,做到“有善者不留其赏……有过者不宿其罚”。在班级管理中,也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在班规制定以后,教师应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再者,教师需要做到赏罚有度,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搞特殊化管理。此外,制度的实施要注意场合,如果出现特殊情况,需理性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譬如,教师不应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品行,笔者曾经任教的班级出现类似情况,因小刘学习成绩不好,迟到时不问缘由便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因此理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需要重视的一点。

三、道德教化与主体性的道德教育

“以法治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但是“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 其心”。因此道德教化成为了必要。“化育万物谓之德”,则是对“德”字进行阐述,这意味着“德”具有教化的内涵。中小学班集体管理中,对于学生的德育至关重要。《管子》有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 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对于礼义廉耻四维的教育,是使“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那么何为“礼”?“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 有度”。

 其次对于“礼”的教育在《弟子职》中也有所体现,如“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 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 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要求学生 在具体行动中践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何为“义”?“义有 七体。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 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邢眀,纤 啬省用以备饥馑,敦纯固以备祸乱,和谐辑 睦以备冠戎”。礼义向来是一体的,从西周开始,对于礼的重视是存在于士大夫层面 的,而到了春秋时期,管仲将此范围延伸到普 通民众,认识到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关于廉和 耻,《管子》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通过“廉 不蔽恶”,以及目前所了解的内涵,我们可以总 结为“廉洁、廉正、廉明”。耻则表现为道德 的底线,因而要知耻,守住底线。礼义廉耻一 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也是规范 学生的行为准则。“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 。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信 是交游的凭借。内不思考孝悌,外不正行忠 信,离开这四条原则而空谈学问,是会自亡其 身的。“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 也” ,《管子》在为政上提出诚信,强调君主之责,贵在推诚布信于天下。在治国实践中, 讲诚信,就是要以信服民,以信治民,从而实现 国家长治久安、征服天下的目的,不讲诚信是 无法治理好国家的 。在《管子》的内容上, 孝悌忠信主要是对于君主治理国家起重要作 用,那么也可以将其内涵下延到班集体管理中,放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上来。由此可以看出 孝悌忠信同样是当前德育文化的内容,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所需要去弘扬的道德准则。在当 下的班集体建设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 作指南》中提到: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 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 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 点,以落实《中小学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 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 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 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工作 指南》进行细化,结合班级发展的实际情况,进 行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不只是学校自身的事情,同时需要争取家庭成员 的协同,做到家校共育。因此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事情,也需要其他各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具体案例,通过教学实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比如历史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感受其中氛围,再结合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有所启发。另外班级组织研学,要注重德育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方式,班主任可根据班级每周的班级日志,确定班会主题,主题设计可让学生共同参与查找资料,加深学生的认知,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针对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劳动实践课,家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四、人才思想与班干部选拔新思路

《管子》的教育思想不仅有关于德育方面 的阐述,还有人才培养和选拔任用方面的理论 与措施。《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 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 人。”强调了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计,因此形成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其次,受教育的人多了,人们就会 在过程中被潜移默化,正如“教训习俗者众,则 君民化变而不自知也” 。在中小学班集体 建设中,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同样需要以此为理 论基础,培养有德有识的学生。

 人才培养是选拔的前提,人才培养方面主 要通过家庭教育,父母对于子女的常规教育, 让其懂得孝悌忠信;强调“乡树之师,以遂其 学”,在基层安排教师,对当地士人进行教学。在人才培养上,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求知阶 段,因此,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父 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担负着道德教育的 培养。其次是学校教育德才兼备的培养,二者 携手并进,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在人才的选拔上,制定相关的标准。首先 “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 , “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 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 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对于孝悌忠 信贤良之才,一经发现,则向上推举,这说明人 才选拔上要注重个人的品行修养。之后提出 “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但 是“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以德劳,不以伤年”。因此,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尤为注 重个人的品行。同时,人才的选拔不仅限于国内,也“致天下之精材”,那么采取什么政 策进行吸引呢?管仲回答道:“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维数”,意为在人才待遇上不可有苛刻,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来到齐国。在班集 体建设中,同样涉及人才问题,即班干部的选拔。在中小学班干部的选拔过程中有相应的 标准。过去的班干部选举,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成绩,直接由班主任指定。但新时代的班集体 建设中,要逐渐改变这种现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能为集体 服务。班干部是老师的左右手,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能够在班集体中形成一个好的集体环 境。第二,应具有阳光、开朗的健康心理。班级是一个集体,除了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建 设之外,班干部的心理健康也格外重要,它能够带动班级营造一个温暖、积极向上的氛围。第三,应具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当前教育部加大了体育科目在所有科目中的占比,希望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班干部可以发挥自身的体育特长优势,带动班级全员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

选拔标准确定以后,如何去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班干部的选拔?在当下的班级管理中,应采取民主选举投票的方法。即学生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兴趣选择相应的班级职位进行竞选,根据学生竞选时的表现以及班级同学的支持率综合考虑,最终拟出相应职位的干部名单。其次,在任用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从他们的喜好和交游去评判其是否符合班级需要。因此在班干部任职期间,可设置考察期,这样能让学生和老师对班级所有的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也可借此时机观察班干部的表现是否达标。《管子》的思想给班集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通过对《管子》爱民、法治、德育、人才思想的解读,得出了四方面的启示。关爱学生是班集体建设的第一步,尤其是对班级中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次制定适宜的班规;再者保障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做一个有行动力的人。最后进行班干部的选举,减少教师在班级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从中华传统文化《管子》中汲取优秀成分,创新性发展后,对当下班集体建设的强化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守正.管子通解[M].北京:北京经济 学院出版社,1989:376.

[2] 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管子直解 [M]. 上 海: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2000:156.

[3] 房晓军,胡业福.《管子》“廉”思想探析 [J].管子学刊,2008               (4):5-9.


(作者简介:王娴,安徽全椒人,安徽大学2021级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国旗;编辑:顾云云)

 

 

 

 

上一条:第66期 管子人才价值观的当代思考      下一条:第66期 《管子》廉政之道及其世界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