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3 11:16:58
管子人才价值观的当代思考
孙君恒 龚 谈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培养以人才中心,实现人才强国发展目标,人才的重要性也一直被我们所关注。在不同的时期,国内和国外均有不同的人才观,不同的人才价值观带来了不同的外在行为。在很多时
候,一个人没有发展成人才,一方面可能是教育者的原因,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本身的思想价值观也占有很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人才观;价值观;利己主义;感恩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优 秀的人才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基础,是国家 发展的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齐僖公求计于管 子治国之道,管子书字于锦帛曰:“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 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 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告知齐僖公若想成 就霸业,莫过于培育人才,只有人尽其力,物尽 其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事物的潜力。
一、人才的重要性
自春秋以来,王侯将相成就伟业无不礼贤 下士,唯才是举。古有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 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 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致使天下人心所向;秦穆公听闻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不嫌其奴隶身份,委托专人访楚,以五张羊皮置换带回秦国,委以重任,带领秦国走向崛 起之路;汉武帝任命刚满十八岁的霍去病票姚校尉,其后数次给与重任,北击匈奴,为国家的繁荣安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有华为任正非为俄罗斯数学家,因不愿离开故土而选择在其当地开设研究所,为其提供工作研究环境,最终突破了2G到3G的关键技术,凭借这个突破,华为带领无线部门开始了华为欧洲市场的开疆扩土,而在5G技术中,该数学家也是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腾讯马化腾为张小龙个性化制定方案,为满足他睡懒觉需求,将微 信总部的建设地址选在其家附近,且配备专职司机接送上下班,最终造就了微信这款国民级的社交软件,创造了腾讯商业帝国的护城河。 由此可见,人才对于国家繁荣、企业兴衰都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才的评判标准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中,道德礼仪一直是评判人才的基本准则,孔子曰:“君子喻与 义,小人喻与利”。其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即是“人才”和“非人才”。司马光则在《资治通 鉴》中,提出了他的二维人才论,即德才兼备的 圣人,德胜于才的君子,才胜于德的小人,无才 无德的蠢人。2002年之后,根据党的“十六 大”确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第一次提出在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了不仅看学历职称高低,更要看实际能力与贡献大小的新人才环 境,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以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从重成份、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跨越。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在内的大人才观,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前途的青 年人才。在人才培养发展方面,习近平认为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 也难成大器。而在作为全球领先的商业咨询公司麦肯斯的理念中,对于人才的标准有着另 外的角度,要求其具有五种品质,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具有 超前意识的创新能力;远大的志向和坚韧的毅力;严格奉行不进则退的用人原则。
《礼记·大学》有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立德,立德不在责人,而在律己,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往往对自己都 是严格要求的,对他人也是宽容的。在严于律己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通过自身的 言传身教,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陶冶和改善 周围的人。
反观西方的人才观,综合而言,系统性的 做成一件事的能力被看作人才的第一要素,更 多的是看重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而非品德第 一性。亚里士多德提出,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 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的问题或假 设,它是不能从任何原理中推导出来的原理。
每个民族也同样有他自身的第一性原理, 如果以立德为第一优先原则,则会产生许许多 多的感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遭受战争 的洗礼,也曾面对着石油匮乏、水资源及耕地 面积分配不均……可我们凭借着自身的力量 不断前行,如今,建立强大的武力用于抵抗强 敌,用正常的贸易和竞争手段实现崛起,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带动贫困地区共同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天下大同是我们的核心,能在繁荣中穿越千年,能在耻辱里迅速崛起,平等尊重,互通有无,在我们的价值观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安定,我们的产品才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大家一起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事情,“一带一路”帮助大家搞基建。
历史的规律表明:不断壮大的民族始终是开放吸收外部文明成果,而解决自身的问题和 矛盾,始终是一国发展的底层驱动力,西北的贫困山村有网有水有电,云贵川的偏远村落有 学校也有基建,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儿童 受到免费教育,而这种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的 “以民为本”,更是国之大者的深刻体现。坚持 自己的信念,守住自己的底线,抵御一切强敌,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奉献,强国也并不全靠高精 尖,中华民族的延续是每一个平凡人的心血。诗人崔颢在黄鹤楼所赋诗篇,800年后我在此 登高望远;霍去病曾奋战过的西北草原,2000 年后,你在此生起炊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不仅是屈原对江山的感叹,也是你 我对祖国的盛赞。无论是大唐的九品芝麻官, 还是当代的社区网格员,不管是北宋的判官包 青天,还是如今的派出所片警,或平凡或不平 凡的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员,国之所 以为国,是因为人民。《孟子·尽心下》所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民贵君轻” 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霍去病 “何以家为”;靖康之耻,岳飞精忠报国;疫情袭 来,共同防疫不仅是一批批医护人员英勇抗 疫,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强不息。中华民族 的兴亡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在于我们平凡 的日常生活,在于我们平凡的辛勤劳作,更在 于一代代年轻人的艰苦奋斗,正如周恩来总理 所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如钱学森出国 时的默念,他日归来定为你的复兴效劳。筚路 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自 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相 反,以逐利为第一优先原则,虽然可以在短期 内获得快速的经济发展,但是也会在获利的同 时留下隐患,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时,足以 对已经取得成果带来重大影响。
《孟子·尽心上》又有:“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在自身贫困时洁身自好修 养品德,在富足得志时便帮助更多的人。从本 质而言,个体更应该追求的目标是“达”,从而以自身影响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但在追求向上的过程中,应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的原则,在不断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得到物质上的回报,而不是以损害他人而获利。以此角度思考,西方的人才观,将创造社会价值的效率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的个体主义至上价 值观存在其一定的合理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当一个家庭的基本收入能够维持 生存时,才能达到安居乐业,家家都安居乐业, 国家才能更加的繁荣富强。毕竟,一个人就算有再高的德行,没有做到其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穷困潦倒而没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亦会被社会所淘汰。而西方的人才观以创造社会价值的效率为第一性原则,则更加看重个 体对企业所带来的价值,与之相对应的个体收入必然更高,以家庭的总体收入为目标,更加 契合“达”的目标,每个家庭的共同奋斗造就社会的繁荣。综上所言,当代的人才观不仅仅单 以德作为评判标准,也要将以创造社会价值的 效率共同考虑,以效率为参考,社会与家庭的 发展更快,而以德为基准,社会与国家的发展 才会更和谐。在立德的同时,增强个人职业规 划,有目的的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能力,才可 以更好的做到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融合。
三、不同价值观标准下的行为
《孟子·告子》有载:“弈秋,通国之善弈 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却只有七十二人。《周易》有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应力求自我进步,刚毅坚韧,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以美德容纳 万物。个体应以自强不息的标准要求自己,然 而即使在同一老师教导下,培育出来的学生依 然存在较大区别。现代教育观认为,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四个要素,分别是基因、环境、 学校教育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人的主观 能动性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其他三者则是次 要因素。人之所以不能成才,一方面取决于是 否有好的老师,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取决于自身 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韩愈有著《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陆佃千里 求师,遇到困惑寻求老师的帮助,一直以来都 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尊师重道为美德,而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对师者的感恩之心却逐渐减弱,更有甚者,以学生角度去理解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行为,将老师的传道解惑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岂不知误了韩愈的本心,他的初衷更应该是: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应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目标,去对待学生。而学生也应该心怀虔诚感恩之心对待老师,而不是将这种传道解惑的行为 看成是老师的职责所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 关系,更应当看作是去除学校这个体系观念之后,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相互帮助,互相尊重,而不应该是一方认为另一方的帮助是基于 职责所在。一旦个体产生这种想法,那这种想 法必然会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作为员工,会认为公司帮助他是理所当然;作为消费者,会认为企业提供服务是理所当然;作为子女,会认为父母提供经济资助是理所当然;作为朋友,会认为他人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相反,若出现预期之外的情形,外界没有为其提供帮助,便会心生愤懑。长此以往,从周边不断汲 取资源而不思回馈,必将成长为一名利己主义者而被孤立。《诗经》有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古之今来,千古留名者,无不心怀天下,为国为民。必不可能是利己主义者。欲成为人才,首先必先时刻心怀感恩,不断奉献,在奉献中得到回馈反补自身;其次,具备良好的 沟通能力与坚韧的毅力,不断强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效 率,保证自己的家庭收入,爱己及人;最后,以“达”的过程经验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富足,以此循环,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管仲.管子[M].北方文学出版社,202009.137.
[2] 刘宝楠.论语正义[M]//诸子集成(一).北京:中华书局,195 4.8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 目标纲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3.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 “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9:50.
[5] 孔颖达.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 (下).北京:中华书局,19 80.1673.
[6] 孟子注疏:卷 14[M]//阮元.十三经注 疏.北京:中华书局,19 80.2774.
[7] 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5:122.
[8] 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304.
[9] 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4.
[10] 周振甫.周易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13:1.
[11] 韩愈.昌黎先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4.
[12][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 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 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7.
(作者简介:孙君恒,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北大博士、湖北省炎黄文 化研究会儒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龚谈,武 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中国哲学史)
(责任编辑:刘国旗;编辑:祁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