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1 15:43:53
管子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扈光珉
[摘要] 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很多理念、思想中包涵了丰富的《管子》文化元素。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理念”是对《管子》“政兴在顺民心”民本思想的升华;二、“以德治国”是对《管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德治思想的超越;三、共同富裕是对《管子》“富民均财”思想的扬弃;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管子》“山海不辞水土石”及“合强孤弱”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 管子文化;中国精神;时代精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他的报告讲话文章中多次提到管仲及《管子》,引用《管子》中的名言警句阐明治国理政的思想,其中很多理念、观点包涵了丰富的《管子》文化精华。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 《管子》“政兴在顺民心”民本思想的升华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的向背决定着国 家民族的兴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力量”①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民心始终是我 们党最深厚的执政之基。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按照人民的意志执政,一切为了人民、一 切依靠人民,一刻也不脱离人民,人民就认同拥护。确立如此执政理念,坚守如此价值取向,倡导如此执政文化,人民就高兴拥护,就会 民心所向,江山永固,长治久安。在治国理政 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十分重视民心、尊重民 意、顺应民愿,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共 提及了203次。并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铿锵有力地 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 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心向背决定政之兴亡一理念,正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因,尤其是《管子》的思想精华。
2013年 12月 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 同志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 《管子》的话来说明民心民意的重要性,他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 心”。②
2014年 9月 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再次强调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这充分说明,重视民心心意,是事 业成败的关键,这一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我们党正是在继承和吸收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有了对此更加深刻的认识的。
古人认为,在位者对待人民的态度与人民 对在位者的态度如响之应声、影之随行一样自 然而然。《管子》还讲到:“人主能安其民,则 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③ 反之,如果国君不能使民安乐,则人民就不会为其分忧;如果国君不让人民安 居乐业,则人民也不会为他效死。这说明,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深得百姓的拥护,在位者必须要能安其民、爱其民。这些思想对于新时 代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以德治国”是对《管子》“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德治思想的超越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如“车之两轮、鸟之 双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相结合作为实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 持的重要原则。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经验总结, 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非常深刻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 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 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德法兼治是 “德治”和“法治”内在功能关联的必然要求, 而法治对道德建设有保障作用。法是他律,德 是自律,法是“硬律”,德是“软律”,治理国家 必有软硬兼备,德法并重。2016年 12月 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 集体学习时,比较全面阐述了以法治国与以德 治国的关系。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 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 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 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强调指出:法安 天下,德润人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以德治国的作用。他说“国无 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④
2014年 5月 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 独特的价值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 并且引用《管子·牧民》的话来说明“德治”关乎国家兴亡,习近平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 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 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 价值观的认识。”⑤
在中国历史上,管子比较早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论,并付诸了实践。《管子·牧民》中 提出“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些道德不仅对社会人们起到教化作用,即“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 不蔽恶,耻不从枉”,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提出“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 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他把四种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故名四维(维,原指系物的大绳),强调“饰四维”、“张四维”,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⑥。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闪烁着智慧光芒。
三、共同富裕是对《管子》“富民均财”思想的扬弃
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 心所在。1921年 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 讨论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了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刚一成立,就旗帜 鲜明地将“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作为自 己的追求。实际上,早在1920年 11月 23日, 陈独秀在上海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已经把共产主义理想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宣言中旗帜鲜明地写道:“共产主义者的理想 和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共产主义者要按照共 产主义者的理想,创建一个新的社会”。1955年7月,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 念。毛主席指出:“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家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⑦在 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践行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 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 进展”。
富民强国,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幸福生 活,一直是我们党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思想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管子的富民均富思想。
2015年 11月 18日习近平主席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 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人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 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说,治理国家 的原则,首先是要使人民富裕。人民的生存状 况,就反映了国家的生存状态;人民的富裕程 度,也体现了国家的富裕水平。国家的发展宗 旨,是为了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国家存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安定富足。国与民,相辅相 成;民与国,相存相依。这就是,国富则民安,民富则国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句名 言,正是出自《管子·治国》。
不仅如此,管子还提出了“贫富有度”的思 想。《管子·揆度》中认为,“贫者重贫,富者重富,失准之数也”,就是说贫富分化若愈演愈烈,势必会引起政局动荡,国家危亡。因此国家要“夫富能夺,贫能予,乃可以为天下”,就是说要达到社会的稳定,必须要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 重视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国家政治稳定和 经济的正常运转,政府必须“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管子·国蓄),做到“富而能 夺,贫而能予”。
具体怎么夺予呢?《管子·轻重甲》主张 “禁百钟之家不得事鞒,千钟之家不得为唐园,去市三百步者不得树葵菜,若此,则空闲有以相给资,则北郭之筈有所雠。其手搔之功,唐 园之利,故有十倍之利。”就是政府的行政权利禁止百钟、千钟的富足之家从事织鞋、种菜这 些致富较快的行业,只让那些贫困的“北郭之贫民”去从事这些行业,以此保护贫民的利益,从而起到了抑富济贫的作用,达到“均贫富”的目的。此外,对于国内大量借高利贷而无力偿还的百姓,管子也利用行政力量变相豁免了他们的债务。《管子·轻重丁》记载,为了解决普通百姓巨额的债务,管子建议桓公要求朝拜贺 献的人必须献上织有“餎枝兰鼓”花纹的美锦。如此一来,美锦的价格大幅上涨,达十倍之多;而君主在“栈台”所藏的美锦也因政令的炒作而涨价十倍。随后,齐桓公大肆设宴,感谢高利贷者说:诸位曾把钱、粮借给农民,使他们得以完成纳税任务,国家非常感激。现在我珍藏有“餎枝兰鼓”花纹的美锦,每匹价值万钱,我想用它来为贫民们偿还本息,使他们免除债务负担。高利贷者下拜接受。这样,国家拿出不到“三千纯”的织锦,便偿还了四方之民的本息,免除了他们的债务。
《管子》中关于调节贫富收入差距问题的思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也可以 说是“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管子》“山海不 辞水土石”及“合强孤弱”思想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 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怎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要凝聚 共识,求同存异,求得“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 斗”。⑨为此就要有“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的胸怀与气度。 在国际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理念,形成了全球经济治理论。强调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 念,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 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 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 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支持 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开放型世界 经济;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努力推动世界经济 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坚持创新引领, 让创新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坚持普惠共赢,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和空间,促进全球 包容发展。正是在这种国际国内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主 旨讲话中引用《管子》的话来展示了宽广的胸怀。他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而“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这句话出自《管子·形势 解》,较完整的表述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 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是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吸纳尽 可能多的力量,美好的未来需要拓展更务实的 合作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国际合作。在外交场合,在访问演讲中,在会见外宾时,在国际定位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得 最多是“和”与 “合”。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生 长着和平合作的基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平共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的外交出 发点和归宿。中华民族的成语、谚语中,阐述 团结、合作的俯拾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 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人心齐、泰山移”,“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 子难折断”等等,都表明了中华民族对合作、团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这也是中国“和合”外交 和深厚基石。2014年 6月 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 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 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
2015年 4月 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基斯坦议会上的演讲中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将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坚定不移发展同世 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 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2015年 5月 7日,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 到:“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更应该努力构建以合 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 的基本政策取向。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 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汇合点,树立双赢、多赢、共赢新理念,坚持同 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 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 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家园”。“合则强,孤则弱”,正是出自《管子·霸言》,原句是:“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意思是说,关于国家轻重强弱的形势 问题,各诸侯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所谓“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 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 赢、共赢的新理念,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
注释
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年 12月 29日全国 政协茶话会上的讲话。
②⑥ 《管子·牧民》。
③ 《管子·形势解》。
④⑤ 习近平总书记 2014年 5月 4日《在北 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⑦ 1999年 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文 集》第六卷,437页。
⑧ 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 卷,373页。
⑨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 话》(2016年 4月 19日),人民 出版社单 行本,第 7页。
(作者简介:扈光珉,山东省滨州市政协副 秘书长、研究主任)
(责任编辑:刘国旗;编辑:祁雯雯)